
图:王亿本《西方非言语传播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4年9月。
王菲悠扬的歌声,“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引发人们很多美好的回忆,也引人思考:这其中到底隐藏着什么魔力?有一门很有趣的学科专门探索这一隐蔽的维度——非言语传播学。
七千万年前,人类就开始用非言语传播符号进行交流,经历漫长的进化后才逐渐出现言语传播。人们更多关注言语传播,却容易忽视非言语传播的魅力。直到1872年,达尔文出版了专著《人类和动物的情绪表达》开启了非言语传播学的系统研究。国内非言语传播学研究比较少,近期,我阅读南昌大学王亿本教授历时八年完成的专著《西方非言语传播思想研究》,颇有感触。该专著系统整理了西方100多年非言语传播学研究成果,为本土非言语传播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提供参考,其中不乏特色亮点值得分享。
以理论为主线,凸显逻辑性。专著以回溯思想源头、辨析关键概念、提炼表意机制等,厘清西方相关研究的关键理论逻辑。然后,以肇始(查尔斯.达尔文进化论视角的表情研究)、奠基(爱德华.霍尔等跨文化传播视角的时空符号研究)、深化(雷.伯德惠斯泰尔等人际传播视角的体态语研究)、承启(保罗.艾克曼文化人类学视角的微表情研究)、转向(罗纳德.雷吉奥等非言语传播的应用研究)等关键词,梳理西方一百年非言语传播学研究的历史发展脉络、关键节点,以及各种研究特色。最终,回归到西方非言语传播研究本土适应的思考。由历史回到当下,由西方转到本土,其内在逻辑清晰可见。
以案例为依托,彰显重要性。专著援引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阿尔伯特.梅拉宾博士的实验结果,“信息的总影响力源自7%的言语、38%的语调、55%的面部表情、手势、身体姿势和其他形式的非言语传播。”(《西方非言语传播思想研究》第2页),彰显非言语传播的价值重大;援引罗纳德.里吉奥和罗伯特.费尔德曼的观点,“我们每个人、每时每刻、在社会的每个角落,无不使用非言语传播符号交流感情、思想以及感受等,非言语传播用来彰显权力和身份,表达爱和亲密,体现认同与建立关系,以及协调沟通等。”(《西方非言语传播思想研究》第1页)彰显非言语传播的广泛存在;萨默瓦的话,“你的感情,不论是恐惧,还是快乐,无论是气愤,还是悲哀,都无声地反映在你的举止中,写在你的脸上,闪现在你的眼里。”(《西方非言语传播思想研究》第74页)彰显非言语传播强大的情感识别功能;援引梭罗的话,“人际交流中,悲剧往往不是源于对话语的误解,而是由不能理解沉默所致。”(《西方非言语传播思想研究》第2页),彰显非言语传播的独特价值。简言之,丰富的案例让专著阅读起来很轻松,理论归纳很自然,兼具理论性和可读性。
以应用为落点,突出实践性。你也许好奇,为什么一般女性比男性更爱笑?南希·亨利认为,“这是因为女性比男性具有更少的权力”“女性更善于表达,因为她们的权力更少。正如下属更善于表达,因为她们的权力比上级少”(参见《西方非言语传播思想研究》第153页)。专著专门辟出独立章节,分别围绕家庭沟通语境、医患交流领域、司法审判领域、商业交流领域、跨文化传播领域、教育领域、政治传播领域,以及大众传播领域的非言语传播研究(参见《西方非言语传播思想研究》第149-189页)进行梳理,呈现西方非言语传播实践研究的话题分布,为本土实践研究提供参考。
以创新为目标,突出本土性。专著最终落脚点是构建本土学术研究共同体,思考本土非言语传播学研究的发展路径,通过充分发掘、研究、批判、吸取西方非言语传播研究成果,以推动“华夏传播学”的学术发展。专著以苏东坡评论王维诗画的关系,“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吴龙翰所言“画难画之景,以诗凑成。吟难吟之诗,以画补足”以及“沉默是金”“此时无声胜有声”“眉目传情”等涉及非言语传播的文化案例,强调本土非言语传播思想广泛存在,非言语传播学研究本土化的可行性、必要性、紧迫性,并从学术研究团队、学术成果推广平台、学术理论体系、学术传承、学术旨趣等角度提供发展建议。
纵观全书,《西方非言语传播思想研究》以历时性视角勾勒西方一百年非言语传播学研究演变历程,并以共时性视角描绘不同领域非言语传播学的应用场景,以案例的鲜活性映衬理论的学理性,以西方的研究经验引发本土的原创性探索。该专著既可以作为非言语传播实践的指导,也可以作为本土非言语传播研究的理论参照。
编 辑:欧阳仟
责任编辑:涂金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