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 江西日报:南昌大学取得十大标志性成果
  • 作者: 摄影: 点击数:
  • 发布时间:2006-06-21字体:[
  •      
    引领科技创新服务经济发展   努力建设综合性研究型大学

    南昌大学精彩回眸

       江西日报6月21日报道:近年来,南昌大学瞄准科学技术发展前沿,根据科研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按照学科相近、交叉、保护基础(文、史、哲、数、理、化)、发展新兴(信息、材料、生命科学、环境工程)的原则,大力整合学科资源,优化资源配置,调整学科布局,凝练了学科方向,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特色学科,增强了学科的创新能力。与此同时,学校领导高度重视科学研究在大学建设中的作用,采取了一系列的重大措施,极大的推动了科学研究工作。

       在建设新兴的材料学科中,学校将原来分散在理学院物理系的金属材料、化学系的无机材料和机电学院的材料加工工程等资源进行整合,组建了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迅速形成了结构合理,优势显著的材料学科,并取得了多项原创性成果,获得了国家重点学科、教育部工程中心、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等。为提升我省食品工业科技含量,促进我省从农业大省、食品大省向农业强省、食品强省的转变,学校将原来隶属于生命与食品学院的生物系、食品系和学校直属的中外合作建设的中德食品工程中心、中德联合研究院的资源整合,建设了明显具有学科交叉优势,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的食品科学,并获得了国家重点学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长江学者”岗位。在加强对鄱阳湖湖泊生态和生物资源利用的研究中,学校将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和人文学院的相关资源整合起来,按照“特色化、国家化、高成果化”的目标,组建了鄱阳湖研究中心,形成了“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产生了一大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学术成果,目前,该中心获批建设教育部湖泊生态与生物资源利用实验室。医学院主持开发的“持握式”一次性乙状结肠晴枝术,荣获国家发展展览银奖,市场开发前景十分可观。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泉。学校重视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花大力气搭建学科平台,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促进多学科交叉。同时,投入大量资金建设分析测试中心、图书馆、网络中心等等公共资源机构,给科研人员创造了优良、便捷和宽松的研究环境。



    南昌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硅衬底蓝色发光二极管材料生长与器件制备技术

       2005年本学科攻克了一项世界难题,研制成功一种成本非常低廉的新型发光材料与器件,申请发明专利11项,在第一代半导体材料(硅衬底)上制备了高质量的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研制成功高亮度高可靠性硅衬底蓝色发光二极管(LED),光输出功率6-9毫瓦(20毫安),并完成了小试任务,走出了一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低成本、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半导体照明技术路线。这一成果,被国内同行权威专家评价为“国际一流水平、对我国发光材料与器件领域的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产业价值”,被美、日、德、韩等国的顶尖级同行专家评价为“目前国际上最好结果”。 被国家863专家组认定为863重大成果(本课题先后在863纳米专项和863光电子主题立项),并被科技部选为2006年1月9日在北京举办的国家科技创新重大成就展项目。这一成果正在引进国际资本实施规模化生产,将在江西南昌建成LED行业有重要影响的国际化大企业。

       本成果改变了目前日本日亚公司垄断蓝宝石衬底和美国CREE公司垄断碳化硅衬底半导体照明技术的局面,形成了蓝宝石、碳化硅、硅衬底半导体照明技术路线三足鼎立的局面。

       最近,本学科成功制造了全球第一块硅衬底LED全彩屏,标志着一种物美价廉的新型大屏幕全彩色显示显像屏的诞生。

    宽带半导体材料生长MOCVD系统设计与制造技术

       学校独立研制成功新型发光材料ZnO生长专用的MOCVD设备,利用此设备生长出高质量的ZnO半导体单晶膜材料,为从事国际前沿热门课题ZnO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这方面发表了20多篇SCI/EI论文,与国际同行开展了深入的合作研究。在此基础上,与长沙48研究所联合承担了国家863计划新材料技术领域设立的光电子主题资助强度最大的一个研究项目“生产型GaN-MOCVD设备的研制”---6片机MOCVD的研制任务。经过3年努力,于2005年1月研制成功国内第一台生产型GaN-MOCVD设备。使用此设备生产出高质量的GaN基LED外延材料,其结晶性能、表面形貌、电学特性和发光特性均达到了用进口同类设备生产的水平。2005年底通过了863光电子主题组织的验收,结论为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具有国际同类设备先进水平。

       本成果标志着我国大型装备制造技术---生产型MOCVD设备设计制造技术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硅氢加成催化合成有机硅材料新方法

       该成果首次在国内实现了气液相直接硅氢加成制备烃基环体的新工艺,硅氢加成各项工艺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选择性达到了96%、二次加成副产物低于2%,都优于国际最高水平,在2001-2005年间获批准国家专利2项。目前,这一合成有机硅材料的新方法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应用,包括浙江巨化股份等上市公司在内的许多有实力的企业已采用本技术生产乙烯基环体,产品各项指标已达到或超过国际先进水平。在计算机键盘材料中加入本方法制备的产品,可使键盘寿命从敲击十几万次增加到几百甚至上千万次,从而完全取代了美日等国的进口产品。该加成工艺被专家鉴定誉为“原子经济反应”的绿色工艺,为我国这一产业的快速发展起到关键性作用,标志着我国拥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有机硅材料合成新工艺。2002年本成果获江西省技术发明一等奖。



    南昌大学中兴通讯工程学院揭牌


    真菌毒素和盐酸克伦特罗关键检测技术

       该成果在国内首次建立了多种真菌毒素的单克隆抗体免疫亲和柱的制备方法,对盐酸克伦特罗(瘦肉精)实现了高灵敏度的快速现场检测;不仅大大提高了对瘦肉精和真菌毒素的防范水平,而且对保障人民健康、维护社会稳定、提高我国食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该技术成果是国家十五科技重大专项“食品安全关键检测技术”项目“生物毒素和中毒控制常见毒物检测技术”(2001BA804A20)的子课题,为类似半抗原免疫学检测方法的建立提供了新的思路,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实用性;建立了年产量达800万条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中试基地和生产线,并获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申请了5项国家专利(其中4个发明专利),于2005年12月17日通过了国家科技部农村与社会发展司和卫生部科教司组织的验收。

       瘦肉精胶体金快速检测技术已成功实现产业化,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而且,该技术于2004年11月8日也已通过农业部标准委员会的终审,认定为国际先进。

    植物活性多糖结构和特性研究

       多糖构效关系的研究对于解析其在生命过程中的作用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重点以植物(茶叶、决明子、车前子、百合、菊芋、棉籽等)活性多糖的提取、分离纯化、结构及其构效关系为核心。特别是系统地研究了茶叶多糖的化学性质、构象构型及功能活性,决明子多糖的结构,并在分子生物学水平上探讨了其对动物微生态和免疫功能的影响。
    围绕该项研究,科研人员在国际国内重要刊物中发表论文56篇,其中SCI收录15 篇;获得2004年江西省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国家授予发明专利2项;开发具有功能作用并已转化为生产力的产品3个,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食品微胶囊技术和工业化生产应用

       ――成果及水平特色。本成果包括:①粉末油脂生产工艺及产品开发:95年国家新产品计划项目,96年国家重点火炬计划项目;②速溶酥油茶系列产品开发及产业化示范研究:01年西藏自治区重点攻关计划项目,03年国家火炬计划项目,04年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西部开发”重大专项;③微胶囊植物奶油粉:01年重点新产品项目,03年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项目,05年农业部农业开发重点项目;④微胶囊技术在功能性食品开发中的应用:03年省重点攻关项目,03-06年省主要学科与技术带头人培养项目。该项目研究在国内首次建立了均质乳化、低温三级干燥、附聚造粒新工艺,实现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年产1.8万吨);应用生物酶技术,将早米制成成膜性优良的微胶囊壁材;用抑制剂解决了乳糖为微胶囊壁材所带来的产品吸水、结晶、破壁等难题;应用HLB亲水亲油平衡体系理论,筛选包埋体系。产品多项指标填补国内空白,微胶囊粉末油脂在溶解分散性、乳化稳定性、流动性、油脂包埋率等指标达国外同类产品先进水平。微胶囊酥油茶项目将西藏同胞喜爱的民间传统饮品研制成可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并流通的商品,而且完全保留了西藏酥油茶原有风味,延长了保质期。植物奶油粉系列研究以乳糖为壁材,调和液体植物油为芯材,在油脂含量为50%比例下,产品表面油含量仅有0.05%,大大优于国外同类产品(1-2%)。利用微胶囊技术还研究开发了降糖、降脂配方奶粉、DHA、EPA深海鱼油粉、月见草油添加剂等保健食品。本项目的研究,为促进产学研结合以及在人才培养、成果转化等方面做出了示范性贡献。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①该项目设备、原料全部国产化,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产品供不应求,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微胶囊粉末油脂每年生产、销售1万余吨,产值1.5亿元,利税1800万余元。②粉末油脂的研究成功,打破了国外产品垄断国内市场的局面,替代了进口,发展了民族工业,为国家节约了大量外汇。③对大宗农牧产品,如大米、玉米、植物油、酥

热点新闻更多>>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区学府大道999号办公楼三楼   

电话:0791-83969057   邮编:330031

版权所有:南昌大学新闻中心     点击数:


手机版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