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 【新华网】十三年的坚守与奉献 ——南昌大学辅导员胡邦宁事迹
  • 作者:新华社 摄影:新华社
    点击数:
  • 发布时间:2017-03-28字体:[
  •      

    一、个人简历
      胡邦宁,男,汉族,1983年8月生,江西南昌人,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现任南昌大学人文学院团委副书记,思想政治教育课讲师。2004年至今一直担任南昌大学人文学院辅导员,现为汉语言文学141、142、143、144,汉语国际教育141,历史141,档案141,哲学141共8个班级的辅导员。

    二、工作情况
      胡邦宁老师是学生心目中的知心朋友,是南昌大学校园里的网络大咖,是众多同事们眼中的科研达人,是年轻辅导员眼中的“邦哥”。他坚守一线辅导员岗位已13年,先后服务管理了33个班级2116名学生。带过的班级多次获得省优秀班集体,省优秀社团实践先进团队等荣誉。所带班级学生多人荣获省三好学生、省优秀学生干部等称号。已毕业的学生经过他们各自的奋斗,已出现像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优秀村官,自主创业的企业老总这样的知名人物。时至今日,其辅导员工作可以称得是上成绩斐然。
      同吃同住,做青年学生的知心人
      2004年7月,不到21岁的胡邦宁拿起简单的行李,来到了位于市郊的南昌大学前湖校区担任学生专职辅导员。那时,前湖校区还在开发,到处都是长满野草的荒滩,每天可以听见轰轰作响的施工声。不少同来的人见状转身就拿起行李,选择了离开,而对于胡邦宁老师来说,这行李一放下就是13年。
      从带第一届学生开始,胡邦宁就给自己定了一个规矩:只要学生在学校一天,就应确保自己能在第一时间找到学生和被同学找到。作为独生子女的一代人,他的家与学校仅有一路之隔,但在做辅导员的四千多个日日夜夜里,除了寒暑假,胡老师基本每天都住在学校简陋的值班房间里,每学年都在300天以上。在南昌大学前湖校区,他被同学们戏称为四栋宿舍中“最亲切而又熟悉的面孔”。
      扎根学生宿舍,助力胡邦宁老师熟悉和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变化。在此基础上,他注重把握学生们的思想、学习及生活动态的轨迹,主动与学生们沟通思想、分享喜悦,广交朋友。为解决学生中的“难点”和“痛点”问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经过积年累月的摸索,形成了一整套针对特殊学生的“望闻问切”关怀引导法。由于长期与学生相处相守在一起,他总能较为敏锐地发现事故苗头,将其处理在萌芽阶段。13年来,胡邦宁老师所带的班级没有一例重大事故,没有一例退学。或许,他与学生们的朝夕相处,就是其中的秘诀之一。
      创新方式,做网络思政教育的开拓者
      教育的目的就是立德树人。作为一名辅导员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胡邦宁老师认为:只有创新才能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实做活。随着辅导员工作经验的不断深化与拓展,他察觉到,90后作为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当代大学生,比以往的学生更加习惯,同时也更加需要网络形式来创新辅导员工作模式。为此,他注重利用博客、微信等新媒体技术。他带领学生党员、学生干部及积极分子,开发、运营微博、微信,将其打造成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
      首先是自己身体力行。他在多年前先后开设了2个实名博客和1个微博,曾经拥有过近2000名粉丝。通过在博客上撰写文章,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人生感悟,向学生传递正能量。至今仍可以在其博客的评论区看到他和学生们之间一些很有意义的讨论。其博客上的不少文章点击量上万,并被一些权威媒体转发。付出就会有回报,2014年,他的博客获得江西辅导员博客大赛一等奖。近年来他又开设了个人微信公共平台,以便更好地为更多同学服务。
      其次是带动学生一起前行。在胡老师的发动组织下,人文学院学生会在一年时间便组建起了一支集文案、排版、美工等于一体的微信公众号运营团队,其成员达到了数十人。这一人文微信平台,围绕国内外热门事件、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教育、生涯规划等方面进行运营,每天都会有消息推送,已经成为了江西省内发展速度最快的高校微信公众号之一。他还充分利用学院的智力资源,在院领导的支持下,创设了“青年之声”大数据平台,作为学者和学生之间联系交流的桥梁,为学生们答疑解惑。
      深耕科研,做学者型的辅导员
      “做辅导员,就是要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不断充实和提升自我。”这是胡邦宁老师告诫自己的一句话。做辅导员要想不落伍、不过时,必须不间断地提升理论素养和工作中的科技含量。在他算不上的业余时间里,大多都用在了学习和科研上。
      在周围同事眼中,胡邦宁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学者型辅导员。他的研究对象就是他周围的大学生群体,他用学术的方法解构大学存在的现象和问题,写下了不少颇有见地的文字。从日常较为散乱的工作到如何集约化管理,从面对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工作到高校党建、团建、班建,从大学生恋爱观到辅导员心理变化,乃至于把帮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工作纳入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系之中等等,都是他悉心学习与研究的对象。13年来,他先后获得2016年度辅导员工作优秀论文一等奖,2015年江西省辅导员精品项目一等奖,主持和参与教育部辅导员专项课题2项、其他省部级课题11项、校级课题5项,出版专著合著两本,其中《价值观的力量》入选中宣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向全国读者推荐的12种通俗理论读物,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3篇、ISTP一篇。这些成绩既包含了丰富的实践感悟,又显现出其扎实的理论基础。
      这两年,我们国家掀起了“大众创新,万众创业” 的浪潮,党和政府鼓励青年大学生自主择业。胡邦宁老师牢牢地把握住这一历史趋势,和同事们一道创设了南昌大学第一个创业创新孵化基地,为众多学生未来走向社会提供了实践的平台。在这一过程中,他也发现许多同学空有创业热情,但阅历尚浅,不知如何下手。为了弥补这一缺陷,他报名参加了KAB创业课程教育培训,成为南昌大学为数不多的KAB创业创新课程教师。同时翻阅了大量书籍,陪伴学生到企业参观考察,了解企业的发展和运营经验,积极主动地联系校友,有指向性地为学生们开设多场讲座。2015年,他获得了全国大学生创业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三等奖,他指导的学生获得了首届“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实践挑战赛银奖、公益赛铜奖。
      帮扶新手,做年轻辅导员的引路人
      胡邦宁老师常说,对于一个工作了13年的老辅导员来说,除了呵护学生成长成才以外,促使青年辅导员尤其是兼职辅导员成长也应该是日常工作的重要内容。胡邦宁老师始终关心年青辅导员的成长,尽全部的可能将自己多年的经验教训传授给他们,让他们尽快适应自己的角色。在与年轻人的交流相处中,其自身也不断吸收新鲜事物,不断丰富提升自己。
      胡邦宁老师是学校辅导员工作室的骨干成员。在工作业务上帮扶新进的年轻辅导员,既是上级领导的授意,也是自己的一种自觉行动。除积极参加有关辅导员工作的各项活动外,他多次谋划、参与、主持工作室组织的培训年青辅导员的活动。新任辅导员凡是遇到疑难杂症,都愿意来找他咨询请教。为此,他被众多的年轻辅导员称作“邦哥”。值得一提的是,他有二十多名学生受他影响也加入了辅导员队伍,如全国辅导员技能大赛优秀奖获得者南昌大学玛丽女王学院的辅导员刘平老师。刘平老师常说,自己的这份工作和取得的成绩,与胡老师多年的悉心帮助分不开。而胡老师说起刘平,脸上总是会泛起自豪的微笑。
      兼职辅导员是辅导员队伍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既是学生,又是新进辅导员。工作缺乏经验,处理问题尚不成熟,同时也面临学业和就业的巨大压力。作为学校辅导员队伍中的“老革命”,胡老师义不容辞的接下了“传帮带”的任务。常常可以看见他与兼职辅导员促膝谈心,面对面、手把手地讲解专业技能,传授工作经验。在一些兼职辅导员因找工作和临时上课无法到岗的情况下, 胡邦宁老师毫无怨言地主动为他们值班顶岗。兼职辅导员们普遍反映在胡老师身上学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和工作的方法;他们毕业参加工作后十分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其中绝大部分人至今都和胡老师保持密切的联系,遇事仍不忘向他讨教。
      胡邦宁老师将满腔热忱投入到辅导员的事业中。他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其职业生涯或许没有取得什么惊天动地的成果,但四千多天的不懈追求仍然使人怦然心动。
      这是13年的坚守,更是13年的奉献。

    三、所获省级以上奖励
      1.荣获2016年全国高校辅导员工作优秀论文一等奖;
      2.荣获2014江西省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
      3.荣获2014年江西省辅导员博客大赛一等奖;
      4.荣获2015年江西省辅导员精品项目一等奖;
      5.荣获2012年第七届全国城市运动会“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6.荣获2016年江西省优秀党务工作者;
      7.荣获2016年江西省优秀共青团干部;
      8.荣获2016年江西省志愿服务先进个人;
      9.荣获2016年、2014年、2012年江西省社会实践先进个人;
      10.荣获2016年“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三等奖;10、荣获2016年共青团与青年发展论坛征文三等奖;
      11.荣获2014年“创青春”江西省大学生创业大赛实践挑战赛 银奖“优秀指导老师”;
      12.荣获2009年“继续解放思想,推动科学发展——新时期团干部标准大讨论”活动“优秀心得体会文章”;
      13.荣获2011年江西省高校基层党组织创新二等奖、2012年三等奖。
      14.主持和参与教育部辅导员专项课题2项、其他省部级课题11项、校级课题5项,出版专著两本,其中《价值观的力量》入选中宣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向全国读者推荐12种通俗理论读物,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3篇、ISTP一篇。

    稿件链接:http://education.news.cn/2017-03/28/c_129519603.htm

热点新闻更多>>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区学府大道999号办公楼三楼   

电话:0791-83969057   邮编:330031

版权所有:南昌大学新闻中心     点击数:


手机版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