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明网讯)邹德凤,女,1956年7月生,江西南昌人,南昌大学第四附属医院医疗服务部主任。人称“铁路爱心天使”,是累计做义工达2.9万小时的“超级义工”。曾荣获第44届国际南丁格尔奖章、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2013年10月入选中国好人,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全国十大杰出红十字志愿者、江西省三八红旗手、江西省道德模范、全国百姓学习之星等荣誉。
邹德凤从16岁时投身护理事业,四十多年来她始终以“人道、博爱、奉献”的南丁格尔精神激励自己,在平凡的岗位上,成就了“四大非凡”。爱心非凡。她始终以非凡的爱心和勇气投入护理工作,危难时刻总是第一个挺身而出,被大家公认为全院最不怕脏、最不怕累、最不怕危险、最有爱心的医护人员,被誉为“铁路爱心天使”。成果非凡。她瞄准社区医疗这个薄弱环节,在江西首创了社区护理模式、社区居家老年护理服务模式、临终关怀模式及化解医患纠纷模式等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创新医疗模式,在省内外数十个县市得到大面积推广,被公认为江西社区医疗服务先行者。奉献非凡。她以惊人的奉献精神投身到红十字志愿服务中,16年当中,累计做义工达2.9万小时,成为全省数一数二的“超级义工”,被中国红十字会评为“红十字志愿者之星”、“全国十大杰出红十字志愿者”、“终身志愿者”、“最美志愿者”。她坚持每年献2次血,总献血量达到4800㏕。她投身遗体捐献行列,带动了100多人捐献遗体。影响力非凡。她以自己的身体力行,感染、带动了社会各界5400多人加入到志愿服务、遗体捐献、献血、救灾等各项爱心事业当中,江西省10多所大中专院校均邀请她亲临授课,传播“奉献、博爱”的正能量,10000多名学生聆听了讲课。她的团队,成为江西省红十字会志愿服务团队中,发展速度最快、年龄跨度最大、人员幅射面最广、活力最强的团队。

习近平总书记为邹德凤授奖合影(左一)

习近平总书记亲切接见全国文明家庭代表

邹德凤献血
她的丈夫感慨地说起:“这几十年,家里都靠我一个人工资维持,有时候资金实在周转不过来,我就希望她能拿一些钱回来帮我一把,但她没有钱。她的钱,全用在帮助别人身上了。”用正常的标准衡量,她算不上是一个称职的妻子、称职的母亲,但她的丈夫和女儿,却能够支持她、理解她,直到追随她。她的丈夫和女儿,跟着她的脚步,也加入了志愿者行列。她为她所热爱的事业,献出了她所能献出的一切,就是这样,她依然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她又作出一个惊人的决定:死后要把自己的遗体也献给国家,用于医学研究。2007年7月,在江西省红十字会的一份《遗体捐献登记表》上,她郑重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遇到困难和危险,她总是挺身而出、义无反顾。2009年,一个27岁男青年,感染了艾滋病,他怕到医院去治疗,会让别人知道自己的病情,影响自己的生活。所以,想让卫生机构派志愿者上门为他提供抽血、打针等服务。邹德凤听了,毅然决定当一回特殊的志愿者。3年当中,在她的精心治疗下,原本一身皮包骨的男青年,健康状态大为好转,患者一家人都对邹德凤充满了感激之情。经常有同事问邹德凤:“难道你不怕?万一你传染上了怎么办?”邹德凤坚定地摇了摇头。她说:“我们国家这么大,总会有一些困难和危险的事需要人去做,我已经50多岁了,我愿意去做这样的事!”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剑河县久仰乡地区,是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经济和教育落后,孩子受教育程度低。邹德凤从2012年起就开始关注这里孩子们的成长,她多次筹措善款,为孩子们购买了羽绒服、校服和文具、书籍。不仅带给孩子们物质上的支持,她还带领南昌大学学生志愿者开展暑期支教,给孩子们带去知识、欢乐和鼓励,被聘为贵州省“春晖行动”剑河县的“春晖使者”。
四附院每年组织两次义务献血,每次都能看到邹德凤的身影,多年来献血量达到6200毫升。这样还不够,她还经常抽空到省血液中心献血,献血量达到4500毫升。2016年7月27日是邹德凤的60岁生日,60岁也是献血最高限定年龄,作为无偿献血志愿者,这一天是她在省血液中心的第17次献血,也是她人生中“最后一次”献血。
“为了帮助别人,我愿意献出一切,包括生命!”邹德凤以其真诚奉献的伟大人格魅力,感召了许多的社会爱心人士,投身志愿服务行列。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创举,小人物开拓大局面,不仅是人们口中交相称赞的“超级义工”,更是高擎南丁格尔烛光的白衣天使!
原文链接:http://nc.wenming.cn/ddjs/201803/t20180327_51087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