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 【网易新闻】决胜新冠战场的全能战士
    ——南昌大学二附院援鄂国家医疗队麻醉与围术期医学科团队纪实
  • 作者:第二附属医院 摄影: 单位:第二附属医院
    点击数:
  • 发布时间:2020-03-30字体:[
  •   

    在南昌大学二附院援鄂国家医疗队中,有这样一个团队,他们是“幕后护航者”,在汗水浸满的护目镜下“一针见血”,对患者瞬息万变的生命体征见微知萌;他们是“前台狙击者”,用一根根导管串联起患者生的希望,筑起新冠肺炎患者最后的生命防线。从洪城南昌到江城武汉,他们把生的希望带给每一位新冠肺炎患者。他们忙碌的身影,在病房,在医生站,在护士站,在带领患者共渡难关的路上……他们,就是麻醉与围术期医学科团队。

    风险最高,他们是“敢死队”

    2月13日,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接到上级紧急任务,整建制接管武汉协和医院肿瘤中心改建的一个新冠重症病区。10几个小时内,医院麻醉与围术期医学科10位早前已自愿报名的医生踏上了奔赴武汉战场的列车。

    新冠肺炎救治过程中,当患者肺功能受损,不能满足病人氧合需要时,就必须实施气管插管,如果不能及时给氧,患者就会窒息而死。在整个插管操作过程中,医生要打开患者的气道放置导管,而危重患者的气道里充斥着新冠病毒,一旦患者发生呛咳,饱含海量病毒的气溶胶就会直接喷到负责插管的医生脸上。正因如此,气管插管操作被认为是新冠治疗中感染风险最高的临床操作,没有之一。

    在所有医生中,插管技术最娴熟的,正是麻醉医生。为了提高极危重症患者早期抢救的成功率、降低患者的死亡率,麻醉团队组建起气管插管“敢死队”。

    队长杜晓红考虑到胡衍辉医生年资最高,不属于年轻人,建议他不用冲在最前线,作为技术指导给大家把关即可,但他坚决表态:“前线不分年龄不分职称,一视同仁。来了就是要抢救病人的,申请同等‘待遇’!”在他的带动下,全体麻醉医生加入“敢死队”。

    多技傍身,他们是“多面手”

    除了最关键的插管技术,麻醉医生还有其他专业技术傍身,比如深静脉置管术。

    3月2日上午,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肿瘤中心Z15病区,一位疑似新冠肺炎的危重患者急需置入深静脉置管。正常情况下,这个操作一般几分钟就可以完成。但是当班的队员梁应平手上戴着四层手套,操作难度明显增加,再加上穿着密不通风的防护服,护目镜已是朦胧一片,只能“雾里看花”,难上加难,大家都为他捏着一把汗。此外,由于这位患者患有偏瘫,无法言语,在穿刺过程中异常紧张、以至于身体颤抖,进一步增加了置入难度。梁应平沉住气,慢慢摸准穿刺点,一气呵成完成置入,抽出回血的一刹那,在场人员无不长舒一口气。两天后,队员王洪涛又为一位胃食管静脉曲张的患者置入深静脉导管,几天后,这位患者突发大出血,这根导管成了“生命通道”。

    除了自带技能,还自带专利 “神器”。队员华福洲博士研发的一套呼吸机专利“神器”, 在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麻醉苏醒室已经投入应用多年,虽然看起来就是一个呼吸器和流体开关及吸氧装置的简单组合,却能有效改善新冠患者氧合,提升病患治愈率。

    见微知萌,他们是“护航者”

    除了麻醉医生,麻醉护理在疫情战斗中也功不可没。

    武汉协和医院肿瘤中心新冠重症病房里,大多数病危病重患者除了患有新冠肺炎,还兼有脑梗、糖尿病、高血压、肝硬化及肾功能不全等疾病,护理护士工作强度很大。

    “李阿姨,您别紧张,我们都是经验很丰富的护士,您放心好了。”由于患者李阿姨血管情况较差,胳膊上满是针眼,非常排斥打针,很多护士都不敢轻易下手。分管的麻醉护士王小建、朱浩源、孙海康,凭借在日常麻醉工作中练成的血管“透视眼”,每次为李阿姨打针时总是“一针见血”,“你们的技术真好,现在打针一点都不痛了……”渐渐李阿姨不再排斥打针,甚至在打针时和护士们聊起了家常。

    麻醉护士平时锻炼出来的快速反应能力,也在这次战疫中发挥了作用。他们平时配合麻醉医生工作,监看麻醉状态下的手术患者,必须眼疾手快,不仅需要观察手术步骤,还要对患者瞬息万变的生命体征、电解质变化、出血量、血气及出入量等进行综合的分析和预判,见微知萌,即刻通知麻醉医生进行处理,消除隐患,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在新冠患者病房里,他们被称为细心的“护航者”。在Z15病区,当班麻醉护士朱浩源发现病危患者张某心率增快、出冷汗,立即临时加测了一次血糖,发现张某的血糖果然降得很低,他立刻通知当班医生对症处理,避免了病情恶化。

    日常管理,他们“超长待机”

    院感培训,熟悉协和系统,布置场地,开仓迎接病人,安排值班,观察病人,开具医嘱,调整用药,完善检查,处理病情……麻醉团队和其他专科医生一样,也要承担病人的日常管理工作。

    穿上防护服后不便脱卸,当班期间不能吃喝拉撒,对很多医生来说很不习惯,而麻醉医生却有“先天优势”——由于长年工作在手术急救的第一线,每天都要完成气管插管近20次,每天都在进行患者的血压调整、呼吸调整、酸碱平衡、容量平衡和应激处理,随时准备心肺复苏等等,对患者实施全面生命支持,麻醉医生都自带“超长待机”属性,在抗疫战场上,整个团队几乎不用调整期,就能迅速适应当班的特殊状态。

    在大家的协同努力下,短短一个月,武汉协和医院肿瘤中心新冠重症病区的重病病人已经由2月中旬的50%,下降至3月中旬的不到20%,已有三十多位病人治愈出院,病人们纷纷通过感谢信等方式,表达自己对医务人员们的感谢。

    【作者简介】杜晓红 :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援鄂国家医疗队医疗组组长兼气管插管“敢死队”队长;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麻醉与围术期医学科科副主任;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青年委员;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江西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原文链接:

    https://c.m.163.com/news/a/F8T2F1UO04169AI7.html?spss=wap_refluxdl_2018&spssid=c66f7ea75eb2a8bb66e2e07ec342316d&spsw=1&isFromH5Share=article


    编    辑:李欣蕾

    责任编辑:罗  丽



热点新闻更多>>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区学府大道999号办公楼三楼   

电话:0791-83969057   邮编:330031

版权所有:南昌大学新闻中心     点击数:


手机版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