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战疫情】江西新闻客户端:一位心理医生在前线的感想:治愈心灵,也被感动治愈
- 发布时间:2020-03-08
-
江西新闻客户端讯(郭明)2月13日,接到医院的通知,要作为心理援助人员随院137名医务队员前往武汉。到达武汉后,我首先和在武汉的南昌同仁取得联系,加入了武汉当地早已成立了的“心理医生交流群”,在群里和大家充分沟通后,学习了大家的经验,分享和获得了相应的心理救援资源,自己也制定了心理救助的工作方案。
待医疗队在病房工作平稳后,我进入了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肿瘤中心15楼的隔离病房。在隔离病房中,我发现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存在紧张烦躁、焦虑不安、睡眠不好的情况。大夫们得把主要注意力、精力放在患者躯体症状的治疗当中,因此,我知道发挥我作用的时候到了。
这些患者急需心理干预,但他们并不是普通的心理科患者,而是主要受新冠肺炎的影响而出现情绪、睡眠方面的改变。而且因为条件的限制,他们无法随意走动,他们没有时间,也没有太多的耐心去进行放松训练等专业的心理治疗。
没有场所,也就无法进行集体心理干预,音乐放松训练也因为会干扰他人而无法实施,所有的心理干预必须在患者的床前进行。因此,我见到这些被隔离的患者后,迅速制定了新的干预方案,果断采用心理急助的策略来帮助这些遭遇重大突发事件的隔离患者,使用的方法多为最普通的安慰、支持、鼓励和解释的技术。
医疗队还根据患者的需求,成立了以我和张超主任领衔的“心灵治愈小分队”,有58位医护人员踊跃报名参加。我指导这些队员在平时工作不忙的时候,要去主动关心患者,和他们聊聊天,拉拉家常,说说他们将来出院之后的打算、计划,逐步激发他们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配合我们医务工作者共同战胜病魔。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后,现在整个病房的患者精神状态稳定,大部分病人情绪尚佳,逐步消除了恐惧,能够耐心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心理急救的工作可以说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在心理干预的过程中,有一件事情让我感动不已。在查房时,我遇到了一位60多岁的阿姨。我发现他在和我说话的时候好像躲躲闪闪的,我“前进”,她就“后退”,我礼貌地想让她坐下来和她好好谈一谈,她却对我说:“同志您好,您非常关心我们,我们也非常感谢,但是像您这样长时间和我们说话,我害怕会把我的疾病传染给你。你给予我们莫大的帮助,但是我不想害了你。”这番话说得情真意切,瞬间令我明白感动不已,我觉得我们付出的一切都值了。
说说我对医务人员的心理干预工作吧,刚到驻地的时候,由于工作生活环境比较陌生,加上我们面对的是一种没有见过的、比较陌生的病毒,大家面临的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许多人心中都会有一定的压力,会有不同程度的紧张。
个别队员出现了睡眠不好,甚至失眠的情况,影响了第二天工作的效率。有鉴于此,我首先尝试在微信群里发布心理调查量表,以了解大家的心理状况,也对失眠的注意事项做出了一些普通的言语解释,并发布了一些具有暗示、放松、催眠作用的音频文件,但收效甚微。
因为他们处于高压环境中,而且要频繁换班。在缺乏有针对性的面对面的治疗条件下,药物才是不错的选择。因此,我在慎重考虑后,还是建议大家短期、偶尔使用助眠药。为了防止个别队员长期连续服药,我又向协和医院及二附院本部申请了一批改善睡眠、稳定情绪并且不成瘾的药物供大家使用。大家私下向我反馈,效果不错。
另外,我对一些主动和我联系的队员也进行了个体的心理辅导,现在我们队员的睡眠好了,精神状况也好了。虽然他们戴着口罩,看不到他们脸上灿烂自信的笑容,但我看着他们明亮清澈的眼睛,听着他们爽朗的笑声,心中不由自主地浮现出一种自豪感。这是身处于一个优秀的、坚强的、有凝聚力的团队中自然而然生发出的一种情感,同时也大概是由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自我实现的需要而转化出来的一种情感吧。
我在疫区,不仅仅是帮助患者以及我们的医务工作者,他们也反过来让我的情感和精神境界得到了升华。我想,这就是助人者自助,乐己者乐人吧!
(作者简介:郭明,男,1977年出生,南昌大学二附院抗击新冠肺炎援武汉国家医疗队心理援助队员,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身科科主任,副主任医师、副教授,教育学硕士,江西睡眠医学会常务理事,江西省睡眠医学会睡眠与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西省康复医学会精神心理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西省社会心理学会理事,江西省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常委。2000年毕业于江西医学院,毕业后一直从事精神疾病的临床治疗、科研及教学工作,擅长精神疾病各种常见病及疑难杂症的诊治,专长儿童青少年精神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公开发表专业论文近16篇,与他人合作发表专业论文20余篇。主编专业著作1部,参编著作1部。作为主要负责人之一参与研究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一项,承担省卫生厅重大课题一项,主持省卫生厅科研课题三项)
编 辑:胡诗月
责任编辑:马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