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 江西晨报:昌大经济与管理学院刘耀彬 钻研生态经济吹响学科“集结号”
  • 作者:杨波 摄影:杨波 点击数:
  • 发布时间:2012-12-06字体:[
  •      

     

     

        上周三下午四点,如约来到刘耀彬的办公室,只见他还埋头于自己的工作之中。约摸五点钟才正式开始接受记者采访。刘耀彬告诉记者,他的生活经常这样,犹如身处战场一般,忙忙碌碌不能停歇,不过自己却仍然喜欢这样的生活节奏,丰富而又充满激情。

        刘耀彬确实是一名值得钦佩的老师,1992年毕业,1995年结婚生子,2000年放弃工作考研,2003年考博,2005年他夫人也选择考研,一家三口都在念书,当生活最艰难的时候,他把房子卖了,平时家里能煮上一碗粉就很开心了。他说,如今就是饿上三天再吃一碗粉也感受不到当时的幸福感了。

     

    多重学科交叉的背景

        之前接触过一些知名学者,虽都有些学科交叉的背景,然而却从未像刘耀彬这般复杂多样,不仅文理交叉,更多的在于不断细化,不断深化。

        在本科学习中,他双修了政治和地理。而后在2000年又攻读湖北大学的人文地理专业,获得地理学硕士学位;毕业后他在中国矿业大学学习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获得管理学博士学位。2006年他又在华中科技大学学习理论经济学,在美国密西根大学学习应用经济学,在复旦大学学习公共管理学,成为了一名拥有多学科交叉背景的经济学家。

        如今,他主要的研究方向在于城市经济与生态经济,他能够综合运用地理知识、宏观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知识多角度来论证问题。记者发现,在他的身上拥有太多的“武器”,犹如一个“弹药库”一般,面对什么样的“敌人”用什么样的“武器”。    1970年出生的他,不到四十岁就已评到教授职称,博士生导师,还担任了南昌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经济系的副主任,足以窥见其不一般。

        而对于拥有如此多学科交叉背景,他这样评价自己,“有时候我常用一种手段来解决问题,发现总有许多漏洞,涉及面太小,太过狭隘。只有当我不断地接触新知识的时候,我才能不断地完善自己的学识和科研。”如今,他已经发表论文142篇,个人学术专著6本。刘耀彬告诉记者,在明年春节期间,还计划前往法国巴黎第二大学学习一段时间,只有不断努力才能更大限度地完善自己。

     

    一年一项国家级课题

        自2005年进入南昌大学以后,刘耀彬共主持了7项国家级课题,平均每一年一项。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一项,同时这也是经济与管理学院第一项国家重点项目。

        刘耀彬总喜欢把自己的目标定得高一些,主抓国家大项目,如此才能更加逼迫自己努力向上,这是他的一贯作风。

        对于学术上的研究,他一向以项目带动为龙头,以创新为灵魂。在他口中所说的创新,主要是通过不同的角度来论证问题,从而达到理论、方法和视角的创新。这是他自己所说的“三新”。记者看到他桌上有许多资料,发现刘耀彬很喜欢用数字来表现自己的想法,诸如“1+2”、“2+7”等。

        目前,已扎根于江西的他,也并非仅仅专注于宏观经济,对于鄱阳湖生态建设,他也发表了诸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环鄱阳湖区水环境胁迫下的城市化格局响应与调控模拟》等多篇论文。

        如今最令他自豪的并不是过去的成就,而是将来。随即,他打开一个PPT文件告诉记者,他即将在SCI/SSCI期刊上发表论文4篇,其中将在国际地理学最高权威期刊《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SCI/SSCI)和国际能源经济学最高权威期刊《Energy Economics》(SSCI)上发表,这是他最大的学术收获。这是作为学者梦寐以求的事情,也是他致力于国际化研究的骄傲。

        这样的殊荣,让历经风雨沧桑的他,禁不住露出喜悦的笑容。他反复地跟记者诉说着其激动的心情,“这个事件让我更加热爱自己现在所从事的工作,也更有动力。”

     

    靠知识改变命运的人

        说起刘耀彬,在学校也是一名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不仅仅在于他学术上的成就,更多的在于他的人生经历。

        他先后在美国密西根大学、复旦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攻读博士后,成为少有的三站博士后。在他的头顶上有着太多的光环和荣耀。

        然而谈及刘耀彬的经历,却足以令人回味。在2000年,已工作八年,结婚五年的他,儿子都已经四岁了的时候,他却放弃了工作去考研,当时除了他的妻子以及父母理解并支持他以外,其他的许多朋友和同事,都觉得他疯了,有着安稳的工作不要,却要去考研。

        而当2005年,他的夫人也决定考研的时候,他们家彻底陷入了“绝境”,当时作为博士生的刘耀彬只有每月220元的生活补助,一家三口都需要读书,还要租房子。“当时真是要多可怜有多可怜啊!最后不得已只能把家里的房子给卖了!”刘耀彬告诉记者,不仅如此,当时父亲的身体也不是很好,心理上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所幸父亲一直在鼓励自己,他相信知识能够改变命运。

        正是在这样的境遇下,刘耀彬比别人更加认真努力,才有了今天的成绩。“逆境造就人才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如今,刘耀彬手上带了许多学生,每当他们郁郁不得志,埋怨社会不公的时候,他就会现身说法,把自己的经历讲给他们听,他们便不再有怨言,更多的则是努力,努力,再努力……

     

     

    原文网址:

    http://www.jxcb.net/wenhua/keji/20121203/14390.html

     

热点新闻更多>>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区学府大道999号办公楼三楼   

电话:0791-83969057   邮编:330031

版权所有:南昌大学新闻中心     点击数:


手机版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