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 【大江网】深刻把握新发展阶段文化建设的新方位
  • 作者: 摄影: 点击数:
  • 发布时间:2021-03-01字体:[
  •   

    饶勇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并对如何实现这一战略目标作出新的谋划,为新发展阶段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出了具体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我们要深刻把握新发展阶段文化建设的新方位,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内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全面发展和全面进步的伟大事业,文化建设是其中的重要内容,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在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始终将不断创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作为不懈奋斗的重要目标,不仅把文化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将文化建设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之中,提出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还把文化建设作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题中之义,提出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从顶层设计的高度将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

    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这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根据我国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发展条件变化作出的科学判断。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不仅具有整合功能,还具有导向功能。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文化是推动高质量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进入新发展阶段,文化产业将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要用产业和市场的思维为文化建设注入更多的动力和活力。这既是对新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内涵的深化,也是对新发展阶段文化建设内在规律的准确把握。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既包括宏观政策层面的要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产业规划和政策,加强文化市场体系建设等,也包括微观实践层面的工作,规范发展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等。这表明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要脚踏实地地从一个个具体的产品和项目着手,注重质量,精益求精,在扩大内需和促进国内循环的战略中发挥文化产业的独特价值,让文化这个支点撬动新发展阶段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和多维度特征。文化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因素,在美好生活建设中越来越凸显重要的功能和作用。如何提供更高质量、更贴民心和更具活力的公共文化服务,是党之关切,民之所盼。“十四五”时期,要把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统筹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增强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动力;加强优秀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活跃群众文化生活,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与科技融合发展,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现代传播能力。

    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文化是凝聚一个民族的心理纽带,也是面对艰难险阻、战而胜之的强大精神力量。比如,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严峻斗争中,根植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伟大抗疫精神就是支撑和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英勇抗击疫情的强大精神力量。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各种风险挑战与战略机遇并存。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深刻分析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面临的新的风险挑战,要求全党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十四五”时期,要充分发挥文化的力量,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们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弘扬党和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奋斗中形成的伟大精神,全面认识和有力应对前进道路上的重大风险挑战,促进全体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

    (作者系南昌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长)

    原文链接:https://jxrb.jxwmw.cn/system/2021/02/28/019202177.shtml

    编    辑:农舒婷

    责任编辑:王  玲

热点新闻更多>>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区学府大道999号办公楼三楼   

电话:0791-83969057   邮编:330031

版权所有:南昌大学新闻中心     点击数:


手机版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