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会声音】【人民网】陈晔光代表:充分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创造活力
- 发布时间:2024-03-10
-
编者按:3月9日,人民网江西频道以《陈晔光代表:充分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创造活力》为题,报道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昌大学校长陈晔光,就充分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创造活力分享个人体会和思考。摘刊如下:
人民网: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坚持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一体统筹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一体部署实施,深化教育科技人才综合改革,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动力。”您作为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校长,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统筹推进方面,有什么考虑吗?
陈晔光:政府工作报告中对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提出了新的要求,做出了新的部署。服务高质量发展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任务。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高校在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中承担着重要使命和责任。
南昌大学作为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力争成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特色科技创新、一流人才培育的重要基地,在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实现新突破。
具体来讲,我们将更加注重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持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改革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推进产教融合育人,完善就业与招生培养联动机制,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将更加主动地融入国家和区域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努力搭建创新平台、优化创新机制、激发创新动能、打造创新成果,为科研人员提供更好的科研创新生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将以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措施聚天下英才,全面拉高标杆,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人才评价体系,构筑高水平人才高地,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有力的科技和人才支撑,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作出积极探索和贡献。
人民网: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关键在人。在充分激发科技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方面,您有什么考虑?南昌大学有什么好的经验?
陈晔光:近年来,国家相关部委通过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实施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优化人才资助体系、支持青年人才发展等多项举措,激发科技人才创新活力,科技人才结构更加优化,科技人才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创新产出量质齐升。我国全球创新指数排名已从2011年第29位上升至2023年第12位。2023年我国高被引论文数排名世界第2位,占世界比重为30.8%。科技人才聚集效应显现。
我是2022年来到江西工作,近两年来,我深切感受到江西省委省政府对科技创新和人才工作的高度重视,科研人员的创新环境和条件越来越好。过去的一年,江西通过实施一系列改革举措,促进科研人员积极创新,科创能力不断增强,为江西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十四五”开局之年,江西出台《关于进一步推动南昌大学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的通知》,扩大学校人事、科研、资产、招标采购、出国出境等管理自主权,在基础设施建设和科研平台建设等方面给予学校大力支持,学校的办学环境和科研环境得到有力提升。
近年来,南昌大学主动融入国家和区域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不断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动力和活力。比如:学校瞄准区域和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急需,采取“3+X”模式建立学科特区。学科特区享有自主聘用、自主薪酬、自主评聘职称、自主绩效考核等权利,建立破“五唯”的人才评价体系和激励政策。以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为例,国家硅基LED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风益院士团队,探索出了“装备与工艺协同、基础研究与技术开发协同、产业链和技术链上中下游协同、产学研协同、多学科交叉协同”等五个协同创新模式,该团队在2015年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后,持续突破了多项关键核心技术。依靠核心技术,已孵化出上、中、下游企业19家,年销售收入超30亿元,每年带动全国下游应用超过200亿元产值。
同时,学校通过实施科技创新与产教融合绩效评价、学科分类建设与资源配置、教师准聘长聘制等改革,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青年人才培育及学科交叉资助计划等,不断完善科研评价、学科发展和人才评价体系,支持青年人才发展,激发创新动力与活力。2023年,学校两名教授分别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创造了连续三届新增院士的历史性成就。
人民网:良好的科研创新生态有助于激发科技创新活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在优化科研创新生态方面,您有什么好的建议?
陈晔光:党的二十大报告将科技强国的战略意义提升到新的高度,政府工作报告也对加强科技创新,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出了新的要求。科技创新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动力和支撑,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科技创新依赖于大批科技人才。我们需要持续优化科研创新生态,不断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动力和活力。
我建议:一是持续巩固基础研究重要战略地位。加大基础研究科研投入,推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平衡发展。二是完善科研评价体制机制。发挥学术共同体作用,依靠同行专家进行科研成果评价。完善分类评价,根据不同领域与具体需求,设定相应评价指标和要求。三是完善青年人才培育机制。发挥资深科技人才的传帮带作用。四是进一步发挥高龄科研工作者的科研创新活力,激发创新动能。
原文链接:http://jx.people.com.cn/n2/2024/0309/c190260-40769891.html
编 辑:涂金凤
责任编辑:许 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