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19日,春意依寒师生悲,敬爱的潘际銮老校长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潘际銮”,不仅是新中国焊接科技史上无法忘记的一个名字,也是江西高等教育史上永远铭记的一个名字。
在我尚未到南昌大学工作之前,潘老的事迹就已在赣鄱大地遍为传晓。1993年,我省急需建设一所重点大学,时任江西省省长吴官正同志请清华大学推荐南昌大学校长人选,“潘际銮”——便赫然位列清华大学推荐名单第一位。在吴官正省长的诚挚邀请下,潘老有感于家乡亲人的至诚之心,怀抱着振兴家乡教育的育人之志,返乡上任。在他的带领下,南昌大学全体师生砥砺奋进、勇于改革,实现了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开启了江西高等教育的新纪元。从此,潘老成为了南昌大学发展史,乃至江西高等教育史上的一个永不磨灭的符号。
2017年,在一档电视节目——《朗读者》中,我又一次更深入地了解了潘老。已过耄耋之年的他,身体硬朗、精神矍铄,在举手投足间尽显长者风范。他声情并茂地回忆了他的人生道路:烽火连天、家国蒙难、避乱云南、榜中联大、发奋读书、投身焊接、科技报国、成就斐然。在节目中,潘老还满怀深情地朗读了《告全国民众书》:“我们的胸怀是光明的:要以血肉和头颅换取我们的自由!”——这,就是抗日战争时期,一代青年学子的呐喊,也是潘老一生矢志不渝的追求。
当我到南昌大学工作之后,便有了与潘老近距离接触的机会。第一次见到潘老,是我2018年到任后不久,前去北京拜访。那时,年逾九旬的潘老依然承担着繁重的学术科研任务,但是一听说“娘家”来人了,立即安排好时间,早早地来到办公室等我们。当时,气温渐升,可是潘老却身着西装,尽管这套西装已穿了五六年,裤子是25元钱一条,但却显得利落笔挺。我们后来知道,一丝不苟的着装,是潘老一贯的要求,既是潘老对客人的尊重,也是他对自己严谨要求的体现。虽是第一次见面,却像久别重逢。潘老不仅丝毫没有“大院士”“老前辈”的架子,还热情为我们引座、端茶。说起南昌大学的发展,潘老兴奋不已,情况熟悉,如数家珍。潘老的丰富阅历、瑞昌乡音,至今回想起来都分外亲切。正是老前辈的悉心教诲与鼎力支持,让我更加坚定了干好工作的信心。
2019年,在中央党校学习的我,又一次专程拜访了潘老。不同于第一次的正式见面,刚到他家楼下,潘老便幽默地给我们介绍起一辆被他戏称为“宝马”的老年代步三轮车。及至潘老家中,与简朴的陈设相应的,则是堪称“豪华”的藏书阵容。在布满全屋的书架上,不仅有着潘老各个时期的藏书、著作、照片,还有他所获的琳琅满目的奖杯、奖状。当然,让我觉得最为醒目的,还是那个青花色的、印有南昌大学校徽的瓷盘。再次相见,潘老依然非常关心学校的发展,融洽和乐的氛围下,他像老朋友一样高兴地谈起举家西迁和自己的爱情故事……豁达的态度、爽朗的笑声、风趣的谈吐、随和的待人,使我几乎忘记这是在一位院士家中,难怪当年与他在南昌大学共事过的同事回忆起潘老,总会说“潘校长永远是笑眯眯的,十年里就没见他和谁急过,发过火”,真让我这位后学心生感慨长崇敬。
2020年,我在北京出差时,得知潘老住院,立刻前往清华长庚医院探望。病榻上的潘老,顽强地坚持工作,床头支架上摆放着笔记本电脑,随时处理公务。我不忍久留打扰,可潘老执意拉着我聊起南昌大学的发展,他对学校当前的形势十分熟悉,对学校未来的规划提出了许多中肯宝贵的建议,其思路之敏捷、视野之开阔,令我深为感佩。去年5月,时值南昌大学办学百年,94岁高龄的潘老不辞辛劳,从千里之遥的北京来到学校参加活动。记得召开发展大会那天,天气炎热,长时间的室外活动,我们晚辈都觉高温难耐,数次劝潘老提前回房休息。但是潘老执意不允,他说:“不要紧,南昌大学就是我的家!在这里坐着,看着这么多亲人,我就安心、我就高兴!”——“南昌大学就是我的家”,一句话,道出的是老校长对学校的真挚情怀和倾力奉献,桑梓情深教育志。
是啊,南昌大学,就是潘老永远的家!在潘老担任南昌大学校长的十年时间里,他锐意改革、励精图治,可谓倾尽心力、夙夜匪懈。上任后不久,潘老就提出“学无压力难于成才” “抓风气比抓投入更重要”的治校观念,他借鉴西南联大的治学经验,和班子成员一道探索改革,开始推行学生“三制”——“学分制,滚动竞争制,淘汰制”。一年下来,学风就得到了极大转变。之后,潘老又对教工“开刀”,在教师中实行“聘任制、考评制、奖惩制”,在干部中实行“责任制、考评制、奖惩制”,使得曾经“死水一潭”的教风、作风也有了明显好转,从而让整体校风得到了质的提升。同时,潘老瞄定“211工程”大学建设目标,提出“上规模、上质量、上水平、上效益”的改革定位,优化资源配置,大刀阔斧裁并机构处室,在全国省属高校中率先大幅度调整改造系、所和学科,组建学科群,调整院系,创建了“文理渗透,理工结合”的学科体系和校、院、系三级管理体制,实现了江大、江工两校的“实质性并校”,呈现了“真投、真合、真干”的创业景象,彰显了“1+1>2”的办学效应,开创了全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先河。正是在潘老力主的各项改革措施推动下,南昌大学于1997年顺利入选了国家“211”工程,结束了江西高等教育“无院士、无博士点、无重点高校”的“三无”历史。当然,潘老留给我们的远不止一个“211”的称号,更重要的是他激活了我们思想、打开了我们视野、带给了我们信心,为我们种下了“敢闯一流、能创一流”的信念种子。学校进入新的内涵发展阶段后,为了传承、发扬潘老锐意进取、求真治学的精神,于2015年成立了以先生名字命名的“际銮书院”,坚持“以生为本、因材施教、个性发展、品学兼优”的理念,致力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我搞工程、做东西讲究的是‘实’,不搞空的、形式化的”“江西举全省之力建设南昌大学,南昌大学要举全校之力回报江西人民”,潘老一直是这么说的,也一直是这么做的,这都是我们后辈应该一以继之的。
潘老,不仅是一位情系家乡、心系国家的“大先生”,还是一位用情至深的“暖先生”。潘老的夫人李世豫女士,是1950年考入北大的才女。他们相识不久后,潘老就因国家需要,远赴哈尔滨深造,两人一别5年,交流只能靠一周一封的书信,然而他们的感情,却日久弥坚。潘老执掌南昌大学校印后,李世豫女士也放下北京的一切,伴随在丈夫的左右。在南昌大学青山湖老校区北院的荷塘旁,多少师生曾见证了两位老人携手相依、并肩走过的十年光阴。年逾90的潘老骑车载着少女般的世豫女士“驰骋”在清华荷塘旁的照片,更是“走红”网络。“做一份工作,就坚持几十年;爱上一个人,就是一辈子”,便是潘老夫妇一辈子的写照。
如今,潘老校长已离我们远去,然而他又一直在我们身边。就在我工作的楼旁,有条路就叫“际銮路”,路的一旁是山,一旁是水,恰似先生之德山高水长。
斯人已逝,其志长存。吾辈后学,誓将沿着潘老校长开辟的道路,义无反顾地行进下去。
南昌大学喻晓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