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读图时代,影像的力量越来越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昌大有这么一位老师,他致力于培养影视人才,七年来他默默耕耘于三尺讲台,一心扑在教学上,主张“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实践和就业紧密结合,就业和事业紧密结合”的教学理念,指导学生在全国影视大赛中频频获奖,在微电影产业中率先行动,在扶持学生创业中不懈努力,在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方面锐意创新――他就是艺术与设计学院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肖良生老师。
教学改革:从微电影出发
2005年肖良生老师毕业后来到昌大,此时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刚刚创办不久,很多经验尚需在摸索中不断积累。工作不久后,肖老师发现学生理论学习固然扎实,但动手能力却比较薄弱,学生毕业后无论是就业还是考研,和其他专业相比没有明显的优势。于是,肖老师开始酝酿教学改革方案。
首届DV节场场爆满,学生们欣喜地看到属于自己的电影
2006年,肖良生老师带上04级戏剧影视文学的学生开始拍摄微型电影,通过手把手教学生拍作品,来达到训练学生的目的。经过一年的酝酿,第一届原创DV节诞生,第一批展映的作品包括《瞬间空白》、《地图》、《边缘》、《陌上花开》、《如影随形》五部作品。此次DV影展作品从编剧、导演、摄像、剪辑、表演以及后期宣传包装,全部由学生原创,学生深刻地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和自我的成长。影展持续两天,每晚都处于爆棚状态,在整个观影过程中,现场不时暴发出阵阵掌声和观众会心的笑声。“它真实、感人、深刻。它就是我们的生活,和一般的商业电影相比,展出的作品离我们很近,更能引起我们的共鸣和反思。我很庆幸,在离开母校前还能看到这么棒的作品!”一位看完影展的大四学生由衷地说。而学生们通过自编、自导、自演、自制微电影,收获的不仅仅是一个作品,还有创新能力、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
为什么称作“原创DV节”呢?肖良生老师说,“DV,原意为数码影像(Digital Video),是电影在受到数码技术冲击后,学术界对“电影”的学术概念需要重新定义但又还没有完全准确定义的过渡阶段所产生的新名词。DV节创办之初,我为什么没有称之为‘电影节’,也是出严谨的态度,因为严格意义上的电影应该是由胶片纪录、银幕放映的。为了吸引更多的‘草根’来用影像叙事、抒情、记录和传播,我将此界定为‘DV节’。而为什么非要加上‘原创’二字,一方面是区别于一些青年对他人影像的二度剪辑的作品,二是基于在机械复制时代,引起人们对‘原创’的尊重,同时也是对学生的一种暗示:只有原创,才最有生命力和久远的竞争力的。”
肖良生老师曾经是个文学青年,在《青年文学》、《书城》等文学杂志发表80多篇中短篇小说、散文、诗歌等多种文学作品。后来,因《白鹭老人》获得中国最佳纪录片奖,从此弃文从影,成了一名导演。从厦门大学研究生毕业后,又携影从教,成了一名大学教师,从导演者变成为导演的培养者。他热爱运动,喜欢羽毛球、网球、游泳,多次参加国际马拉松比赛,青春活力使他热爱新事物,擅长创造、锐意革新。而多年的专业训练,又使他养成了专业视野超前的品格。在他早期的论文里,还能感受到这种前瞻性的眼光:“传统的电影观念很快就会被打破,观影的便捷化、个性化和小众化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在读图时代,尽管影像无法替代文字,但影像更为直观,能更好地表达思想、传播文明。”“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国家创造民族影像的速度和质量,必然会影响其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在今天看来,这些预言都渐渐成为了现实。
肖良生老师创办了DV节,使学科建设多了一个支点,使学生实践多了一个平台,使校园文化多了一道风景。从微电影出发,进行教学改革,学生的热情更高了,影视专业的氛围更浓了。“原创影像的盛典,学生心中的奥斯卡”――这是DV节的积淀,也是来自学生的心声。
昌大的声音:专业奖纷至沓来
在全国的影视教育领域,本科生的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舞台,但在这个舞台上,昌大的声音一直不够响亮,肖良生老师深感责任重大。
2009年,恰逢建国60周年,肖良生老师在课堂上要求同学们以“献礼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为主题,创作6部微电影。在提交的剧本中,朱建华的创意引起了肖老师的注意。朱建华是06级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学生,他提交的方案是“以青年大学生的眼光,重新解读邓小平同志在江西的岁月,表达90后青年对红色文化传承的理解和行动”。在热衷于时尚和电玩的青年中,还有人能沉下心来解读红色经典文化的力量,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肖良生老师决定精心打造这个作品。
昌大前湖校区,距离著名的“小平小道”不到10分钟车程,空间距离虽然很短,但在时间距离上已经有40年光阴。1969年,受“文革”冲击,邓小平一家被下放到江西省新建县的原福州军区南昌陆军步兵学校(即现在的南昌陆军学院),度过了三年下放生活。肖良生老师为了找到一个独特的表现角度,查询了大量的历史资料,走访了邓小同志当年的同事,多次实地考察小平同志的旧居,和拍摄小组反复讨论摄制方案,最后,朱建华小组终于完成专题纪录片《在江西的岁月里――邓小平小道》。
《在江西的岁月里――邓小平小道》获得“南昌大学第三届原创DV节”红影会最佳纪录片奖。不久,作品经学校推荐参加第十届四川国际电视节。四川国际电视节是由原国家广播电影电视部在全国布局电视专业竞赛和作品展销的重大活动,1990年4月在全国设上海国际电视节和四川国际电视节,各隔年一次举办,在业界影响巨大。2009年11月6日至8日,第十届四川国际电视节有来自世界70个国家和地区及各兄弟省市区的几千家影视机构前来报名参评、参展,5000多名来宾参加,参与群众达10多万人次。《在江西的岁月里――邓小平小道》从三千多部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纪录片评委会特别奖,实现我省大学生在国际影视赛事中重大奖项零的突破。
第十届四川国际电视节昌大代表朱建华在领奖台上
“最难走的是第一步,有了好的开始,优秀作品会纷至沓来,优秀人才会层出不穷。”肖良生老师现在回忆起来,仍然颇有感慨。
此后,昌大的学生在上海国际电视节、全球华人非常短片竞赛等重大影视赛事中高唱凯歌,声名远播。近几年来,昌大学生的作品获得省部级以上专业奖项19次,创作团队15个,共同获奖200多人次。
创业孵化器:从象牙塔到大市场
肖良生老师提出一个教学理念,“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实践和就业紧密结合,就业和事业紧密结合”。多年来,正是这个理念,使他的教学生动有趣、开放实用。
肖老师经常在课堂上要求学生不仅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把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去,把实践能力转化为就业的核心竞争力,抛弃眼高手低的陈习,注重动手能力。在就业方面,肖老师要求学生高度重视人生第一份职业,不要为了就业而就业,要把就业和未来发展的事业结合起来。正是他的这些理念,使DV节无形中成了创业孵化器,催生了多个影视公司。
2010年,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周红军摄制了微电影《花间年华》,在校内外多次受邀公映,产生了广泛影响。周红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我当时想拍这部戏也是戏剧性的,因为我们指导老师肖良生老师的一句话:年轻,做事就该雷厉风行!这句话给正处在迷茫之中的我感触颇多。于是,在激情四溢的好同学好朋友徐隆兴和简超辉的大力支持下,我们马上就在影视实验社内部成立了剧组核心团队。而接下来的剧本创作、试镜、开机马上顺利的进行着……”其后,周红军连续导演《魏源》、《角落里》、《八一枪声》,佳作迭出。凭《花间年花》,周红军在当年的DV节中一举获得最佳导演奖,许多业界同行代表也来观摹影展。随着知名度的提升,周红军的订单越来越多,于是在毕业时分,水到渠成就建立了影视公司。
DV节每年都会收到很多竞赛作品,除了昌大校内各院系的作品,还不断有校外的作品寄来。随着DV节知名度的提高,中国传媒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大学等高校的作品,台湾、香港、澳门等高校学生的作品也纷纷寄来参展、参赛。每年春季学期,昌大学子们不仅能看到自己校友的原创作品,还能开拓视野,欣赏到兄弟院校的原创作品。
在这个盛大的节日里,一批批优秀作品脱颖而出,一批批影视制作人因获奖而名气渐扬,一批批订单进入DV节寻找制作方。在这种背景下,DV节孵化催生了三个影视制作公司,他们分别是江影传媒公司、新视界传媒公司和中逸影视传媒公司,三个公司均由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毕业生创办,现在已经风声水起,在业界具有一定影响力了。学生选手们完成了从DV节成长、建立创业公司的历程,完成了从象牙塔顺利进军市场的转型。
学以致用,肖良生老师在学生在实践之初,就让他们有明确的目标:专业过硬,底蕴丰厚。基于此,原创DV节产生的导演、编剧、摄像、演员,通过六年多的努力,至今已经发展成具有相当影响力的队伍。而通过DV节锻炼出来的成员,动手能力强,实干能力足,熟悉影像艺术的技术和规律,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
票房分成:探索学、研、产一体化的机制
在每年的DV节期间,学生的微电影作品多达上百部。组委会陆续将这些电影送到肖良生老师手上,他反复观看这些作品,提出另一个问题:这些作品参赛、展映完毕后,是束之高阁,还是让他们继续发挥影响力?对于部分优秀作品,是否可以产生票房价值?2007年,肖良生老师前往中国传媒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带着这些问题,开始研究国内新媒体发展的趋势,希望能从电影传播的新模式中找到答案。
2010年1月13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同志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会议上明确了三网融合的时间表。当肖良生老师看到这条新闻时,他清醒地意识到Movie2.0时代已经到来。
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高度融合,意味着着数据传输速度加快、质量提高、瓶颈打破,视频流通更加快捷,电影可以更方便地在线或离线欣赏。众所周知,第一代电影是一种根据“视觉暂留”原理,运用摄录手段把外界事物的影音摄录在胶片上,通过放映在银幕上造成活动影像以表现一定内容的艺术。第二代电影(movie2.0)的制作手段、观映模式、受众心理、表现内容、审美趣味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微电影,可以用简单的影像制作手段,以视频流的形式,通过网络、手机、电视、巨型视屏……多种渠道播放,可以是大众一起欣赏,也可以个人欣赏。微电影进入门槛相对较低,制作手段相对较简陋,但是它胜在创意,传播快捷、收视便利,具有强烈的草根性和广泛的参与性。昌大学子们的微电影作品,因为三网融合,有了新的机遇。
中国移动在昌大建立视频孵化基地
2011年秋,一天,肖良生老师收到土豆网上海总部来电,对方希望洽谈微电影合作事宜。肖老师选送了张娜娜的《交通爱情故事》,土豆网很快就决定收购这部微电影,并以高达20%的票房分账模式签约,安排在中国移动G客G拍电影频道播放。G客G拍是中国移动视频基地在2010年发起,土豆网唯一协办的手机院线平台,致力于打造一个"永不落幕的院线"。主要把学生拍摄的微电影,放入中国移动的移动梦网―视频栏目中,吸引用户点击观看。当年年底,张娜娜代表昌大微电影制作团队,前往上海参加学生原创电影盛会,领取了第一批分成票房,开创了昌大学生微电影参与电影院线分成的新时代。
今年春季,肖良生老师当选为中国电影家协会电影教育与产业发展委员会委员,他感觉责任更重大了,他想更多地为学生做点事情。
肖老师博士毕业后,回到昌大工作,开始积极推动中国移动和土豆网联合在昌大建立“视频孵化基地”。中国移动视频基地“视频基地孵化院校”仅限与一流的创意与影视院校合作,目前签约单位包括上海交通大学、上海戏剧学院、南京艺术学院、上海大学、同济大学等。因为昌大多年在影视方面的作品的积累,中国移动和土豆网一次性签约昌大40部微电影作品,成为中国移动和土豆网当季全国高校最大规模成交量。不久,中国移动和土豆网联合在昌大建立“视频孵化基地”。视频孵化基地的建立,使学生的微电影一改往日闭门造车的陈旧现状,原创影视作品可以直接成为文化产品投放到移动终端,接受拥有6亿手机用户的移动通信市场的检验。
视频孵化基地的建立使肖良生老师备感振奋,他高兴地说:“你看,通过原创DV节这一平台,跨院系、跨专业合作,使学生受益面积进一步扩大。每年选拔、培养大量影视制作、表演、发行、包装、设计人才,发展了全校广播电视新闻、编导、戏文、播音主持、表演、导演、广告、艺术设计等专业的实验和实践。学生既修了学分、完成了课程作业,还把作业变成了影视产品,优秀作品还能获得票房分成。有了票房收入,反过来又促进了学生的积极性,创作更多优秀的作品,进入一个良性的循环模式,将学、研、产真正整合起来了。”
肖良生老师非常重视团队合作,任何成绩的取得,他都归入团队的荣誉,任何要担当责任的地方,他总是挺身而出。每年给新生上的第一堂课,肖老师都会重弹老调:“写小说可以一个人干,拍电影,一定要团队来完成。所以,从你们入学第一天起,就要学会谦让、沟通、合作、共赢,要有大局观,要把个性融入到共性中来。”谈起DV节的创办和发展,肖老师动情地说,从起步之初,熊岩教授、文师华教授、徐阳春教授的大力支持开始,到日后教务处、人文学院、传媒中心、艺术与设计学院、戏剧影视学院、学工处、团委等领导和师生长期关怀和支持,要感谢的人太多太多。而对一起创办DV节的方小燕、寻茹茹、佟霏、徐勇等老师,肖老师更是深怀感激。“我想到DV节十周年的时候,把所有关怀和支持过DV节的领导、教师、学生的笑脸,做成一扇笑脸墙,让后来者记住他们的笑貌音容,感恩他们为昌大的影视教育的无私奉献。”
与学生们在一起是最开心的时刻
永远以学生为中心,服务教学、醉心研究、锐意创新,这正是肖良生老师的真实写照。和学生在一起,永远是肖老师最开心的时候。他从微电影出发,带领一批批学生,开拓了一个宏大的世界。将看似零散的知识,整合在一起;将互不相关的元素,形成一个有机的体系。微电影,只是起点,总有一天,我们会看到昌大师生拍出精彩的人生大片。
我们期待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