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 “前湖之风”讲坛第199期:在读书和写作中追寻生命的情怀
  • 作者:陈燕红、阮宏凯 摄影:陈燕红、阮宏凯
    点击数:
  • 发布时间:2018-11-05字体:[
  •      

    本网讯(学生记者陈燕红、阮宏凯)11月3日上午,“前湖之风”周末讲坛第199期精彩开讲,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江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滕王阁特聘作家、我校中文系教授袁萍以“读书、写作、生活”为主题,与到场听众一同思考文学与生活的意义。

    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

    “与其说我是一名作家,倒不如说我是一名读者。”袁萍感慨,在她成为作家的道路上,是读书给了她第一缕光。我们为什么要读书呢?阿袁认为,“读书就是一种本分。”人生来就必须读书,如同泥工要砌墙、农民要种地一样自然。这种自然的想法甚至使她觉得“没有书可怎么活”,可见其对读书的挚爱。

    谈及如今国人读书少的现状,袁萍剖析个中原因,例如,社会节奏变化快,使人很难静下心去读书;手机等娱乐工具迅速兴起,人们在空闲时间更想去轻轻地滑动屏幕;中国人不喜欢独处的生活方式也限制了读书的习惯等。她用欧阳修读书于“马上枕上厕上”和自己读书在“车上会上厕上”的事例勉励大家,要努力挤出时间来读书,学会自我约束,养成认真读书的习惯。

    每个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而书籍却浩如烟海,读什么样的书便成了一个问题。袁萍说:“一定要读经典,读那些被整个世界考验过的书,与一个个伟大的灵魂相遇。”袁萍希望有更多的人能避开拥挤,抛弃浮华,学会独处,做一名真正的读书人。

    写作是一面“魔镜”

    莫言为了朴素的生存而写作,鲁迅为了疗救国民的灵魂而写作,严歌苓为了使自己“重生”而写作。袁萍说:“我曾经走在十字路口时嚎啕大哭,在阳台上晾衣服时莫名流泪。”然而,通过写作建构出的另外一个世界,使她可以短暂逃离现实,安放受伤的心灵。写作的魅力就像“魔镜”一样,给人生存的信心和理想的编织。

     “文学作品应建立在最真实的细节上面”,应切身实地体验生活的真实细节,身临其境才会让人产生别样的感受。袁萍补充道,往往一个作家的“创作谈”最能反映其写作的动机,让读者更好地了解文学作品中的典型环境。她也特别列出了张爱玲的《写什么》《自己的文章》等作品,着重向大家介绍写作中的“参差写法”和“传奇写法”。

    文学让生活更有情怀

     “生活既要有柴米油盐,还要有风花雪月。”是袁萍的人生格言。她以这么多年的文学创作经验告诉大家,文学与生活是互相融合的,写作者笔下的人物来源于生活,每个人对美好生活的想象也造就了写作者笔下的不同人物,两者之间的共鸣是写作者必须要寻找并把握的。

    谈到文学的意义时,袁萍说:“人和其他动物的本质区别是情怀,而文学使我们成为更有情怀的人,使我们内心充实、宁静、和谐。”她坦言,有情怀的文学是最有前途的学问,希望文学能够升华人的价值。

    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从读书、写作、生活这三个朴素简单的层面,袁萍给出了自己独到而深刻的见解:避开喧嚣、学会独处才能仔细品味书中的余韵悠长;文学作品是一个作家切实感受生活、深掘细节而得来的;文学的日渐熏陶使我们成为一个有情怀的人。

    每一个热爱文学的人,都极力地在读书与写作中追寻生命的情怀,在一字一句间探索内心的幸福。


热点新闻更多>>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区学府大道999号办公楼三楼   

电话:0791-83969057   邮编:330031

版权所有:南昌大学新闻中心     点击数:


手机版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