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爱的王老师:
距离您离开我们已经11天了,但是我感觉您依然在我们身边,您的车还在楼下那个经常停的地方,脑海里还是您那和蔼的笑容、悉心的嘱托、还有矫健的步伐。我珍藏了本科毕业时与您的合照,想着以后还会有硕士毕业、博士毕业的,到时一起给您看,可惜已经没有机会了。以前有很多话想跟您说,总感觉来日方长,可是如今我再也没办法亲口跟您说了。今天,我写信给您。
我第一次与您见面是2015年的6月底,当时我大三,您刚入职几个月,我与您谈参加材料学院暑期科研训练夏令营以及后续读研请您做指导老师的事儿。我之前只是听说学院来了一位水平很高的院长,心里有点期待又有点畏惧,结果当我看到您的时候,您是那么和蔼,说话温和,平易近人,让我放松了好多。我表达了跟您读研的强烈意愿之后,您第一个问题是问我物理好还是化学好,然后问我擅长什么,我说磨金相,您笑了笑,说看来我还是比较细心的。您还经常拿咱们第一次见面的场景来调侃我,说我第一次见您就拍着桌子坚决要跟您搞科研,还说会磨金相。其实,那会儿我基本对科研没有什么意识,不了解科研,更谈不上感兴趣的方向了。
到七月初,您跟包括我在内的三个学生一起聊科研,叫我们写一份“对科研的认识”,后来您根据我们不同的性格特点和专业背景规划了三个方向,并叫我们做一个相关内容的PPT,您给我定的方向是环境扫描电镜。然后,夏令营开营仪式,您给我们做了一个内容是有关怎样做好科研的讲话,这是我第一次听您的长篇讲话,内容激励人心,您说您是“三清生”,很愿意看到我们成为“三南生”。您说:“所谓前沿,未必最高,未必正确,但势必最奇、最有意义。”
到了9月份,夏令营答辩,当时的三个学生因为自己的职业规划走了两个,最后就剩我一个人。您跟我聊的内容我现在还清楚记得,您说:“你是甘肃来的,一般地理条件差的地方的孩子都会比较努力,搞科研就不能怕吃苦,已经有两个同学当了逃兵,你一定要好好做,用结果表明你不比他们差,甚至还更优秀。对于一般家庭的孩子,要出人头地只有两条路,一条是搞科研,另一条是当运动员。运动员可以一夜成名,家喻户晓,但是你现在显然不可能。那么,就剩下科研,只要你认真努力,一直坚持去做,肯定都不会很差,至于最后的成就还是靠自己努力。这次的夏令营相当于你科研的一个起点,要好好调整自己,找到自己的定位,在心理以及能力上,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充分的准备。”我们需要一个答辩PPT,我先做了一个版本,然后您耐心地指导我,教我怎样把握PPT要领,怎样阐述问题,怎样使脉络清楚。后来我每次做PPT都是按照您那次教我的一步一步进行。
这段夏令营时期与您的交流对我来说弥足珍贵。在学术上,让我坚定信心,我觉得只要能在您的带领下,我在南昌大学读研很有前途。现在再回想,您在那时就已经慢慢地给我渗透一些科研最根本的思想,教导我要夯实专业基础知识;要不断尝试用物理知识解释物质内部联系,要做自己感兴趣的课题;一旦选定方向,要专注做下去,学会思考,学会交流,学会分析,学会解决,不断取得进步。但是更重要的是,身在异乡的我有幸做了您的学生以后,您站在我的角度为我考虑,为我细致地规划未来,您说:“一个女生搞科研,并且以后还要结婚生孩子,物理PK不过那些男生,化学也PK不过别人,只有依托一个大型仪器,掌握一门技术,以后才不会太累”,这些点点滴滴让我在这个陌生的城市找到了归属感。您对我的影响远远超出了一个老师,您也总说您的年纪是我的双倍还不止,您就像是一个家长,悉心照料着孩子成长,具体到一件事情应该怎么做,遇见谁应该怎样说话。
接下来,我大四,开始要准备本科毕业设计,您给我的方向就是六个字——环境扫描电镜,其余的具体做什么叫我自己想。我当时懵了,我的印象中都应该是老师定好具体内容,然后师兄师姐带着做,但是我这儿也没有师兄师姐,内容都得自己来想,并且我当时认为电镜就是一个测试仪器,完全不知所措。然后您不断启发我,让我认识到其实电镜可以依据本身的条件作为一种实验手段而非传统的测试工具,并且自己想出毕设的内容。与此同时,您慢慢将我拉进了一个名字叫“材料计算群”的微信群,介绍我认识了费老师等人,让我参与一些学院主办的活动,这些都使我不断地拓宽眼界,了解了很多大学者的工作态度和模式。
2016年9月份,我研究生入学,您开始引导我写我的第一篇小论文,内容就是本科的毕设。当时费了很多周折,但是您每次都不会责怪我,反而是鼓励。因为我自己水平有限,当时我先写中文,再翻译成英文。我第一稿中文草稿写完给您的时候,您说:“下次不能先写中文再翻译成英文了,要直接用英文写作哦。作为本科生能做这样一个完整的工作,还是不错的,以下只谈要改进之处……”。其实,我现在再看的时候,都觉得自己写得一塌糊涂,但是您还是这么委婉并且带着鼓励的语气悉心教导,您总说“做得不错,辛苦了”,我也明白很多时候自己做得确实不尽人意。
12月份,您让我参加研究生2016年度研究生学术报告会,其他参会学生都是博士和高年级同学,我当时有点怯,您给我壮胆说那又怎么样、怕什么,我就满怀信心地走上了演讲台。报告完后,有老师问我后续实验的计划,您直接说:“这个问题我来回答。她目前做这个纯属是为了玩,练练手,等仪器熟悉了以后,再安排一些原位观察的工作。”那时的我本来也没想过下一步的计划,您霸气地替我回答,避免了我在台上的尴尬。您是一个好老师,了解学生,爱护学生,为学生考虑到方方面面。
2017年初,我手头上本科数据的论文整理结束,对一时间对接下来的实验内容很是迷茫,不知道该做什么。您总跟我说一些成功人的例子,比如施一公教授、Dressehaus教授、物理学家薛定谔,还有您以前的一些学生等等。然后我自己查阅文献,苦思冥想,稍微有点想法或者遇上不懂的问题就找您请教,您从来都是耐心地跟我举例子,讲道理,启发我。有时候看您那么忙,一些小问题我不好意思去打扰您,我有一次跟您提起这事,您说:“不要用我忙当作你们可以怠慢工作的借口,只要我门开着你们随时来,只要我在你们随时敲门。”您每次都会跟我强调三点:重要材料、关键过程、现象观察,当我感觉有点气馁的时候,您跟我说:“你说出了100种答案,我否定了99种,那么剩下的那一种就是可行的。你的工作是不断提出答案,我的工作是不断否定你的答案,直到有一种我说可以了就可以做了”。
终于,在3月中旬,有了一个想法,跟您讨论后您说可以了,我就不断尝试来证明是否可行,开始组织这个新的工作。当我证明这个实验是可行的时候,您鼓励我说做得挺好,叫我继续加油干。您安排了两个本科生跟我一起做,并且完成他们的毕业设计。到最后论文撰写阶段,您还是跟当时指导我一样指导他们,仔细具体到各个章节里包括内容小点,应该写什么,怎样写。您对学生从来不责怪,从来不对我们发火,永远是那么和蔼,一直耐心引导。不会直接告诉我们答案,而是引导我们自己去思考,然后得到自己的答案。
2017年下半年,我继续完善这个工作,做数据的采集整理。您还是一如既往地给我加油打气。您说:“你看你现在已经基本了解科研套路了,现在已经慢慢开始有点科研的意思了,按照你这个方向一直走,专注做下去,总能找到好的问题去研究。”您继续给我理思路,从最基本的分子结构开始,一直到具体的实际问题。从2016年底到这期间,您不断改进我们每周例会的形式和内容。您对例会很重视,刚开始,基本上是一两个学生加一两个老师汇报自己的工作,但是例会的效果不甚理想,后来您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去整理思路,把大家分类,然后改革形式,最终定了一套适合当下情形的例会制度。无论您多忙,您都会准时参加,对大家的工作进行点评和具体指示。
到18年上半年,按照您的指示,关于之前工作,您说做事情要有始有终,叫我准备一篇小论文来收尾,这个工作就完结了。在这期间您也是不断帮我整理思路,给我写作意见。到六月份底,跟您去聊下一步计划,您给我思路,让我准备一个综述,先从整理文献开始。我一般遇到具体问题都去找您谈一谈,您还是跟以前一样,耐心讲解,并且以我能理解的通俗的方式。您给我讲的时候,最常说的一句口头禅就是“如果是我的话,我会……”,每次跟您聊完我就茅塞顿开。7月底出差去昆明,出差前我跟您见了两次,根据我整理的文献,您对我综述的脉络进行了悉心的疏导,同时教了我很多方法。8月份的时候,按照您说的我开始整理,只是进度比预期的慢,您说:“不着急慢慢来,不断推进就行,有进步就好。”8月中旬,我们在学院组织的活动上打了个照面。9月初,我们通过微信、qq联系,跟您汇报工作,您悉心指导我。9月8号您还在我们的小群里跟我说未来规划,没想到这是我们最后一次通信。9月9日我刚刚剪辑好我们给您录的教师节视频,本想给您一个惊喜,谁知天妒英才,我们永远也没有机会让您亲眼看到了。
您是一个心中有大爱的人,您爱所有人,默默地爱着这世间的万事万物。您的身上肩负着太多的使命,您太累太累了,所以您休息了,但是您的精神永远指引着我们向前,向前!
王雨教授学生张洲洋
2018年9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