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 《中国教育报》专访我校附属中小学校长余卫
  • 作者: 摄影: 点击数:
  • 发布时间:2020-05-13字体:[
  •   

    编者按:5月13日,《中国教育报》6版以《立足特色涵育育人新生态 》为题,报道我校附属中小学校长余卫教育教学工作。全文如下:

    在学校茶艺教室里,余卫跟孩子们谈心。 李维 摄

    教育需要爱心,管理重在责任。

    ——余卫

    小档案:

    余卫,南昌大学附属中小学校长,中小学正高级教师,南昌大学硕士生导师,江西省优秀中小学校长,第十一届国家特约教育督导员,中小学校长国家级培训专家,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教育部第二期中小学名校长领航班学员和马云公益基金会校长委员会委员。

    工作前10年,一直在高校任职,随后到江西人口最多的县做了3年挂职副县长,为此,任职前南昌大学附属中小学校长余卫一度自嘲是基础教育领域的“门外汉”。2002年,南昌大学把他从统战部调往南昌大学附属中小学任校长和书记时,还带有“救火”(帮助学校摆脱困境)的意味。18年过去了,伴随着学校的发展,余卫不仅入选了教育部中小学名校长领航工程,还兼任起第十一届国家特约教育督导员、马云公益基金会校长委员会委员等社会职务,走出校门,在更广阔的领域服务基础教育发展。

    风清气正,树立学校新风尚

    2002年5月,组织准备安排余卫到南昌大学附属中小学工作。余卫只说了句“服从组织安排”,便来任职了。

    在第一次全体教职工大会上,副校长们在台上布置工作,老师们三五成群在下面窃窃私语、吵吵闹闹,余卫几次起身提醒大家安静开会,但每次所起效果不到一两分钟。

    “几次三番下来,我实在没能忍住,就把话筒一甩,呵斥了两句。”顿时会场彻底安静下来了。在会议结束时的讲话中,余卫对自己在大会上发脾气作了自我批评,然后语重心长地对同事们说:“一个单位连一个会都开不好,这个单位搞得好吗?暑假到了,请大家好好想想这个问题。”说来也怪,从此学校的会风彻底改变了。随后,余卫花了半个月来调研。

    “你认为我们学校的办学水平目前在南昌市处于什么位置?学校发展劣势是什么、优势在哪里?”“结合分管工作实际,谈谈如何建设省级重点中学和省级示范性小学”……余卫提出了10个和学校发展相关的思考题。半个月后,他组织所有的班子成员开了3天封闭会议,每人轮流讲足两小时,最后留了半天给自己。这是学校历史上召开的第一次发展务虚会。最终,大家对学校发展目标达成一致:创建全省一流小学和全省重点中学。

    班子达成共识后,余卫带领管理团队趁热打铁,先后组织召开了多个教师代表座谈会和一届二次“双代会”,客观分析了学校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建设全省一流小学和全省重点中学的奋斗目标,并制定了学校未来十年发展规划。

    起初,老师们的眼神中还有些疑虑。当余卫一一细说了行动路线和工作举措,并在大会上通过了中学和小学的校园规划方案后,老师们拿着会上发的各类“蓝图”,眼神亮了起来。

    “为共同目标而奋斗”,让全体教职员工达到了空前的团结,大家的心思转移到了思考学校未来发展的问题上来。

    思想问题解决以后,余卫又刀刃向内,着手推进规范管理和民主治校。余卫常说:“教育需要爱心,管理重在责任。围绕“事情有人干、责任有人担”,学校出台了一系列管理制度,其中“民主评议校领导实施办法”,规定每年一次对校领导进行测评。而余卫也按照“公生明,廉生威”的管理理念,从自身开始,自我约束,严格要求。

    领导班子带头廉洁奉公、勤奋务实,带动了全校教师,校园里逐渐形成了风清气正的育人生态,学校教风和校风在当地有口皆碑。

    提升能力,“办一所成功一所”

    从一开始单一的学校发展到如今的集团化办学,附属中小学从两个校区发展到了七个校区,在校学生从2700人发展到13000多人。随着学校办学层次和发展水平的提升,干部教师能力不足的问题日益凸显,能力建设顺理成章地摆上了议事日程。

    因为毕业于工科大学,余卫自嘲是“先天缺钙”的“草莽校长”,于是便加倍努力学习。向书本学,向领导、同事乃至学生学,成了余卫的生活常态。

    “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团队的力量才是无穷的。”余卫重视学习型团队建设,通过教师阅读分享、专题研讨、专家主题授课等活动,提高教师课程建设理论水平。同时,精心组织团队先后到北京、上海、广州以及江浙地区、西南地区、东北地区调研学习,吸取各地优质学校的课程建设先进理念和做法经验。

    2017年,几位入职才两三年的美术教师,向学校提出开设“陶艺工作坊”的设想。这门课以前没有任何基础,加之空间要求高、资金投入大,一开始很多人都不赞同。问题反映到余卫那里以后,他从课程目标的确立、课程内容的设计到课程的实施以及评价等方面,和这几位青年教师交流了一番并给予他们信任与鼓励。随后,与其他学校班子成员沟通,动员大家一起支持“陶艺工作坊”的建立。短短两年时间,这几位平均年龄才27岁的年轻教师,硬是面向三年级全体学生开设起了一门特色校本课程“点点陶泥”。2018年,该课程还成功申报了江西省“十三五”教育规划课题。2019年,这几位教师又与景德镇陶瓷学院教授共同编写了江西地方教材《陶瓷文化与手工创意》。

    像这样由青年教师主持的“工作坊”,学校现在发展出十多个,余卫的态度是“让年轻人放手去干”。“工作坊”的创建,让青年教师不再将眼光局限在知识的传授上,更注重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青年教师有了这个知行合一的大舞台,快速成长了起来。

    随着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和学校分校增多,总校源源不断为分校输出优秀干部和优秀教师,保证了各个分校快速传承总校办学理念和管理经验,从而实现了“办一所成功一所”的发展目标。

    着力特色,打好学生底色

    在人的一生发展中,基础教育到底起什么作用?余卫一直倡导朴素的基础教育,这些年的办学实践也围绕一个核心理念:“关注学生的基础素养,切实打好人生的底色。”

    既然是打基础,那口径就要宽。学校将重点放在培育学生的基础素养方面,如生命素养、品德素养、学习素养、劳动素养、科技素养、美育素养等。十几年的办学实践中,学校探索出素质教育“四大工程”,即生命教育工程、科学教育工程、文明教育工程、艺术修养工程,以此为学生人生奠基。

    “具体说就是,深入挖掘江西红色文化、绿色文化和古色文化的优秀元素及其价值内涵,以系列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为基本路径,将优秀乡土文化融入学校教育,培养学生基础素养,发展学生综合能力。”余卫说,“学校以地方课程‘红色文化’为依托,整合小学国家课程中的红色教育资源。如小学一至二年级分‘红星闪闪’‘红旗飘飘’‘重要纪念日’‘共产儿童团’四个单元,通过对红军、党旗、军旗、国旗、队旗、党的生日、建军节、国庆节、抗战胜利日、儿童团等红色文化元素的认知,培养学生积极向上、诚实勇敢、有责任担当等优秀品质。”

    学校还注重多学科整合和项目式学习。为了培育学生的劳动素养,学校开发了田园类、艺术类、科技类等劳动教育校本课程体系。比如,面向五年级全体学生开设的田园类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开心菜园”,除了组织编写《开心菜园》校本教材,安排每周两个课时的学习时间,配备包括授课教师、实践教师和菜农师傅在内的师资团队,学校还在校园里专门开辟了一块800平方米的蔬菜园……

    在一年的学习中,学生不仅能学习二十四节气、蔬菜的营养等科学知识,还能亲身体验蔬菜种植全过程。播种、松土、浇水、捉虫子,一直到蔬菜成熟,当孩子们把自己辛勤付出几个月换来的劳动果实带回家与全家人分享的时候,那种成就感、幸福感是绝无仅有的。

    2014年,学校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2016年,随着“乡土文化融入城市小学教育探索与实践”获得教育部课题立项,学校走出一条从特色校本课程到特色学校建设的发展道路……

    原文链接: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20-05/13/content_579837.htm?div="-1



    编    辑:涂金凤

    责任编辑:许  航

热点新闻更多>>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区学府大道999号办公楼三楼   

电话:0791-83969057   邮编:330031

版权所有:南昌大学新闻中心     点击数:


手机版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