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第25次南极科考队队员、我校四附院外科副主任医师陈绍平日前载誉凯旋,抵达南昌。陈绍平2008年11月8日从北京出发,在南极中山站从事科考人员医疗保健工作425天,期间成功完成南极科考25年以来第一例外科手术。
25年来首次在南极实施外科手术
去年10月24日,50岁的张忠汉工程师在南极野外工作,急性阑尾炎突然又发作了,在这之前的两个月已经发作过一次。在俄罗斯站医师的配合下,陈绍平顺利完成了一例阑尾手术。这是中国南极科学考察25年来第一次在南极实施外科手术。陈绍平说,南极常年处于低温状态,是无菌环境,在极地手术伤口愈合特别慢,一般需要10天以上,而在国内一般只需三四天。
“这是因为在南极很少能吃到新鲜的瓜果、蔬菜,微量元素补充的少,伤口就愈合得慢。”陈绍平解释说。
随时有被风刮走的危险
4日上午,记者见到了一脸黝黑的陈绍平,其所戴黑色帽子上写着“中国第25次南极科考队”字样,还未来得及脱下的大红色科考队服仍穿在他身上。
谈及南极中山站科考的感触,陈绍平的第一句话就是“跟大自然相比,人真的显得好渺小。”他告诉记者,在中山站,年均气温为-20℃左右,他经历的极地气温最低为-38℃,常吹东南偏东风,8级以上大风天数达174天,极大风速为43.6米/秒,稍不注意,随时有被风刮走的危险。
除南极科考期间感受了极地的低温和大风外,另一个让陈绍平印象深刻的就是“极地的太阳好毒”。陈绍平笑着说,南极由于没有臭氧层,紫外线特强。“晒得每位科考队员都黑乎乎的。”
“人类改造大自然,一定得遵循自然规律。”陈绍平如是说。
驱车翻山越岭5公里取水喝
在去中山站之前,陈绍平以为南极到处都是冰,饮用水应该不成问题。可等到了中山站之后,陈绍平才发现,中山站区的水因矿物质超标,只能作一般的生活用水。他们的饮用水是要驾驶雪地车翻山越岭,到5公里以外去取冰层融化的水,期间还得翻过好几座山。
去年5月22日至7月18日,南极进入极夜期,早上、晚上都没有阳光。这之前,他们得开雪地车去备好极夜期的饮用水。“要准备40吨水供极夜期饮用,每次我们只能运两吨水,每天只能来回两趟,也就是一天只能存4吨。”陈绍平说。
极夜时唱歌打球驱赶烦躁
“极夜时每天见不到阳光,人很容易莫名地感到烦躁,很容易失眠。”陈绍平告诉记者,那段时间,他们组织了很多丰富的活动来驱赶烦躁、排除寂寞。比如打桌球、乒乓球,举行卡拉OK比赛等。
岳母去世他的眼泪留在了南极
不得不提的一件事情是,在陈绍平去南极前,岳母突然被确诊为尿毒症,一直很孝顺的陈绍平平时把岳母照顾得很好,和岳母感情也一直很好。虽然有很多不舍,但他还是坚定地踏上了去南极的路,对岳母说要坚强,等他回来。但他没想到,那是他见岳母的最后一面。
在南极的日子里,一般爱人和女儿每周都会通过网络跟陈绍平保持联系。但在去年11月初,他突然联系不上家人了,这时他心里开始着急,拨打电话也不通,他开始预感家里发生了什么事,很担心。这样的心情持续了一周多,他不断地给爱人和女儿在QQ上留言。
有一天,爱人终于在QQ上出现了,通过视频告诉他,他岳母一周前去世了,当时没有勇气告诉他。立刻,他的眼泪涌了出来,他感到很愧疚,对不起岳母。记者看到,陈绍平在讲述这件事时,泪水再一次流了下来。
迎接爸爸凯旋 14岁女儿准备“意外惊喜”
陈绍平的妻子甘女士是一位护士,平时工作也很忙。甘女士告诉记者,14岁的女儿现在在读初中,平时特依赖陈绍平,父女俩经常一起逛书店、逛商场。“她爸爸去南极的这些日子,女儿独立了不少。”
聊到这个家,陈绍平很是惭愧。“自己在外面,不能照顾家里的老人、妻小,妻子为这个家做了很多。”
甘女士告诉记者,女儿今天考试,等下还有“惊喜”送给她爸爸。得知女儿有“惊喜”送给自己,陈绍平按耐不住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