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 江西日报:向更高处攀登——记中国工程院2021年新当选院士谢明勇
  • 作者:江西日报记者 齐美煜、李芳 摄影: 点击数:
  • 发布时间:2021-12-14字体:[
  •   

    编者按:12月14日,江西日报以《向更高处攀登——记中国工程院2021年新当选院士谢明勇》为题,报道我校新当选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谢明勇教授,内容如下:

      11月18日,从北京传来喜讯,中国工程院2021年院士增选结果揭晓,南昌大学谢明勇教授榜上有名,光荣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在采访谢明勇院士之前,听说了不少关于他在食源性多糖与果蔬发酵研究领域持续攻关的事迹,令记者肃然起敬。见到谢明勇院士时,和蔼可亲的笑容、儒雅朴素的风度,一言一语间,不少故事和细节挣脱岁月的束缚,展现了谢明勇院士为学者之专注,为师者之坚守。

      选 择

      “高兴呀!当选院士是业界的认可,是鼓励与鞭策,也是人生新的起点。同时,也非常感恩,感恩党和人民的培养,感恩全国食品界同行们多年的支持。我今年64岁了,除了在南京理工大学、德国波恩大学求学的那几年,剩下的时间都是在江西度过的。可以说,我的每一步成长,都离不开家乡的培养。”谈及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后的感想,谢明勇朴实的话,道出了他对家乡最诚挚的情感。

      很多人问他,为什么当年从德国求学归来,没有选择去北上广深,而是义无反顾地回到江西这片红土地。对此,谢明勇总会深情地说:“家乡待我不薄,我没有理由不回来。”

      1992年底,谢明勇远渡重洋,在德国波恩大学食品科学与食品化学研究所和多特蒙德光谱化学与应用光谱研究所深造。他海外求学的那几年,江西大学与江西工业大学合并组建的南昌大学被列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急需高层次人才加入。1997年,即将博士研究生毕业的谢明勇收到了一封南昌大学领导的来信,言辞恳切:“学校已获批食品科学博士学位授权点,期盼你早点回来带博士。”当时,国内各高校对评博导的要求很高,就是在大学教师里,获得博士学位的也不多。

      “我出国前还是讲师,一回来就做博导、教授,一般很难。别人都是先评教授再当博导,我是先当博导再破格评教授。这一切要感谢南昌大学当时给我创造的条件,感谢家乡对待人才的不拘一格。”谢明勇说。

      不光是回来,更要做出成绩。虽然过程不易,但谢明勇始终内心坚定:欠发达的江西也能做出一流的科研成果。从购置一根玻璃棒、一个玻璃杯开始,再到组建实验室、凝练学科方向、优化专业结构、汇聚学科队伍、构筑学科平台,这一路,谢明勇每一步都走得踏实有力。

      事实证明,谢明勇当初的选择没有错,学有所用,用有所成:作为食品科学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参与创建的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国内食品学科领域迄今唯一的学科类国家重点实验室;付之努力的南昌大学农业科学学科(以食品为主)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02‰,正向世界一流学科稳步迈进……

      攀 登

      “科研是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失败乃是平常事,我们不能因为害怕失败,就停止前进的脚步。”攀登科学高峰,谢明勇好似一名行者。

      攀登科学高峰,方向很重要。对于方向的选定,谢明勇有着自己的见解:一是立足国际前沿;二是瞄准国家战略需求;三是直面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现实难题。他带领团队历时20余年攻关完成的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项目“果蔬益生菌发酵关键技术与产业化应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我国是全球果蔬原料生产大国,加工率却不及发达国家的五分之一,每年新鲜果蔬腐败损耗率高达30%以上,损失超5000亿元。寻求先进的果蔬精深加工技术,提高果蔬产品加工率,创制营养健康新产品,成为谢明勇团队研究的主攻方向。经过反复论证,他们决定突破技术瓶颈,把益生菌发酵技术引入果蔬现代加工领域。

      有了明确的方向,怎么走下去?谢明勇回答:持之以恒。看似简单的四个字,却有着千钧之力。

      菌种是发酵产业创新发展的源头,是技术研发的关键核心。为寻找到适合果蔬发酵的专用益生菌种,谢明勇团队开始了艰难探索,足迹遍布祖国的大江南北。“我们团队成员特别能吃苦,最高峰时一天要跑3个地方。”经过不懈努力,谢明勇团队筛选、分离、保藏果蔬发酵专用菌种7000多株,并从中发掘出具有果蔬发酵优良特性的益生菌300多株,建立了我国首个果蔬发酵专用菌种库。

      科研,是一趟没有终点的追问与求解之路。谢明勇对自己及团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现益生菌发酵果蔬的量产。为此,他带领团队进行了大量试验,不断完善果蔬益生菌发酵技术,突破菌种高通量筛选、复合菌剂规模化制备等关键技术瓶颈,创制了果蔬益生菌发酵上、中、下游全产业链关键技术创新体系,开发了9种新技术和13类益生菌发酵果蔬全新系列产品。

      传 承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谢明勇就是这样一位师者。

      南昌大学食品学院博士三年级学生宗鑫妍手机里保存着这样一张照片:一台陈旧的液相色谱仪陈列在南昌大学校史馆的橱窗里。这是南昌大学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退役”的科研仪器,是1998年谢明勇回国时用学校第一笔支持经费采购的。

      “这个老物件见证了南昌大学食品学科发展历史。岁月赋予它厚重的纪念意义,时刻提醒我们创新不可急功近利,要有甘坐冷板凳的耐心,要有敢于面对挑战的勇气。”从老物件到师从谢明勇的点点滴滴,宗鑫妍的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她至今忘不了,博士论文开题时,原本对研究课题做些概括性的基础工作也能通过,但谢明勇对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做扎实的基础工作,还要有前瞻性,从中提炼系统化的方法体系。

      尽管工作繁忙,只要是学生的事,谢明勇绝不会怠慢一丝一毫。“若是在他非常忙碌之际无法及时与我们当面进行沟通,他会真诚地向我们说抱歉,并在解决事务之后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他就像一盏明灯,给后辈以温暖,告诉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做学问。”硕士生方芳说,谢明勇还十分重视团队建设,在紧张的科研之余,组织团建、晚会等活动。

      “明勇学林”,是谢明勇所带学生给自己科研团队起的名字。在这个有爱的大家庭中,每届学生都有一种默契,将“大爱与包容”的团队精神一届届传递下去:身为师兄师姐,都会主动承担责任,尽心尽力地带好团队中的师弟师妹,慷慨地传授他们的科研经验,交流实验心得。

      种木成林,“一棵棵小树”在谢明勇的呵护下,茁壮成长。他指导的学生中不少获杰青、优青、全国优博、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IUFoST杰出青年科学家奖等,其中多人选择留在江西这片红土地上贡献青春与智慧。即使毕业后各奔天涯,学生们依然铭记谢明勇的教诲:要将所学报效祖国,不要怕吃苦,不要怕吃亏,一生做好一件事,在平凡的岗位上,只要脚踏实地,坚持热爱,就会有不平凡的收获。

    原文链接:

    http://m.jxxw.com.cn/v5/index.php?c=App_News_v5&m=show_paper&?share=app&siteid=55&contentid=7885220&paperId=2&uid=0&uuid=


    编    辑:涂金凤

    责任编辑:许  航

热点新闻更多>>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区学府大道999号办公楼三楼   

电话:0791-83969057   邮编:330031

版权所有:南昌大学新闻中心     点击数:


手机版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