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 江西日报:《“白求恩”式好医生是这样诞生的――写在毛泽东同志发表《纪念白求恩》70周年之际》
  • 作者:杨林、康乐荣 摄影:杨林、康乐荣
    点击数:
  • 发布时间:2009-12-21字体:[
  •      
        12月21日《江西日报》刊登了:《“白求恩”式好医生是这样诞生的――写在毛泽东同志发表《纪念白求恩》70周年之际》的文章,全文如下:
     
    江西诞生了两名“白求恩奖章”获得者
     
      1938年,加拿大共产党员白求恩医生,为了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后在河北涞源县为八路军伤员施行急救手术时受感染,不幸于1939年11月12日在河北唐县殉职。毛泽东同志1939年12月21日为此写下《纪念白求恩》一文。白求恩从此在中国家喻户晓,成了全国人民心中的英雄,成了医疗卫生工作者的学习榜样。
     
      70年来,白求恩精神薪火相传,现在我省已经涌现了两个“白求恩”式的好医生――获得“白求恩奖章”荣誉的刘炎玲和易为民。
     
      “白求恩奖章”奖项,是卫生部等单位1991年设立的,用以表彰医疗卫生行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具有高尚医德医风,对事业对工作极端热忱,对技术精益求精,在平凡岗位上为解除病人痛苦,为人民健康事业做出不懈努力,取得重大成绩,赢得社会尊敬和爱戴的医务工作者。“白求恩奖章”,是全国卫生系统模范个人的最高行政奖励。
     
      “白求恩奖章”设立至今的18年中,全国仅有赵雪芳、吴登云、钟南山、韦加宁等38位杰出的医务工作者获得。我省的两位“白求恩奖章”获得者均出自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一附院也因此成了全国唯一拥有两名“白求恩奖章”获得者的医院。
     
    白求恩”式好医生在千锤百炼中涌现
     
      艰苦的抗日战争岁月,铸造了白求恩精神。在江西这块红土地上,白求恩精神不断得到发扬光大。
     
      长期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卫生厅具体指导下,我省卫生系统坚持以白求恩为榜样、为标尺,按照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全面加强医德医风建设,通过采取加强教育、完善制度、强化监督等有效措施,服务意识明显增强,服务能力显著提高,先后涌现出了易为民、刘炎玲、章金媛、张玉兰、李燕玲等一大批先进典型。
     
      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实现江西崛起的进军号角激励下,全省卫生系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保障群众健康作为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以人为本、舍己救人、无私奉献蔚然成风。这种良好氛围,为我省两次获得“白求恩奖章”荣誉创造了坚实基础。
     
      在支援九江抗震救灾现场,在防控非典疫情第一线,在抗击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紧要关头,在问题婴幼儿奶粉事件的处置工作中,在支援四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的关键时刻,在重大抢救性工作需要时,在防治甲型H1N1流感的工作中,医务人员总是冲锋在前。
     
      在一场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在一场场生与死的考验中,医务人员的精神不断升华。
     
    白求恩”式好医生在发扬优良传统中成长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能够成为全国唯一一所拥有两名“白求恩奖章”获得者的医院,也与一附院的光荣传统有着渊源。
     
      一附院的前身中正医学院附属医院,恰好诞生于白求恩医生以身殉职的那一年――1939年。新中国成立后,一附院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接管,1954年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73医院。经历过战争年代的硝烟洗礼,在新中国的阳光雨露中成长,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沿着科学发展观指引的航向前行,历经70年发展,一附院已经成为江西省规模最大的医院。但是,变的是规模、是水平,不变的是精神、是灵魂。
     
      两个时间上的巧合,两段与人民军队的渊源,注定了一附院与白求恩精神有着不解之缘。
     
      上世纪80年代,在护理岗位工作的刘炎玲研制的“多功能护理尺”,使观测单绘制进一步规范化和标准化,至今仍在全国200多家医院应用;她率先在我省推行的责任制护理和模式病房整体护理工作,使医院护理工作迈上了新台阶。48年来,刘炎玲在平凡的岗位中做出了不平凡的贡献。
     
      2004年与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一起获得“白求恩奖章”的妇产科医生易为民,同样是在上世纪80年代,将国外专家创立的孕妇分娩术式创新为“腹膜外层次分离剖宫产术”,不仅使手术时间缩短了一半多,而且也使医药费用节省了一半,该技术后来在全国推广。1997年易为民担任一附院院长后,与全院干部职工一道,大力加强医院的软硬件建设,把一附院带进了健康持续发展的快车道。这位人称“农民院长”的医生,在从医从政的38年里,始终保持着一心为民的好思想、好作风、好品质。如今在一附院妇产科,易为民依然在用自己精湛的技术为广大患者服务。
     
      刘炎玲、易为民,以一心为民、自主创新的自觉行动,使白求恩精神发射出时代光芒。
     
    让红土地涌现出更多“白求恩”式好医生
     
      曾几何时,看病难、看病贵逐渐成为了群众反映的突出社会问题,医患关系不够和谐向全社会特别是医疗卫生行业敲响了警钟。如何破解这些难题,真正实现和谐社会人人共建、社会和谐人人共享,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在10月31日举办的全国卫生系统第二届白求恩精神论坛上,卫生部党组书记张茅作了“继承和发扬白求恩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的重要报告。他指出,在当前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入开展的新形势下,要进一步动员和激励广大医务工作者深入学习和宣传白求恩精神,继承和发扬白求恩精神,努力做白求恩式的医务工作者。白求恩基金会同时倡议,将白求恩逝世的11月12日确定为每年“学习白求恩日”,号召一代代医疗卫生工作者,通过参与“学习白求恩日”的各项活动,净化自己的灵魂将白求恩精神作为最高追求,成为弘扬白求恩精神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实践者。
     
      前不久,一附院举行了一个特别的捐赠仪式,我省首位“白求恩奖章”获得者刘炎玲,在即将退休之际,将珍藏了13年的“白求恩奖章”铜像,捐赠给了自己工作了48年的一附院。
     
      魏云峰院长接过刘炎玲捐赠的白求恩铜像时说:“刘炎玲不仅把白求恩这尊铜像留给了一附院,更是让白求恩精神永远留在了一附院。一附院人将代代传承和发扬白求恩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党委书记刘天�表示,当前正值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学习白求恩,纪念白求恩,传承白求恩精神,对于进一步加强卫生行业精神文明建设和职业道德建设,推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顺利实施,促进建立和谐医患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附院近日作出决定,将《纪念白求恩》、《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3篇文章作为入院职工培训的必修内容,作为当代青年医务工作者的必读文章。
     
      相信在白求恩精神的引导下,红土地上必将涌现出更多“白求恩”式的好医生。
     
    相关链接,请点击这里
     
     

热点新闻更多>>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区学府大道999号办公楼三楼   

电话:0791-83969057   邮编:330031

版权所有:南昌大学新闻中心     点击数:


手机版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