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12月14日,《中国教育报》在“治校之道”专栏刊发校长周创兵署名文章《以学科特区创新教育评价机制》,现将全文转发如下:
教育是基础工程,教育评价改革是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关键一役和最硬一仗,在部署“十四五”规划、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为教育发展与评价定向、定调、定位,是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纲领性文件。
2018年以来,南昌大学抢抓国家“双一流”建设和部省合建的历史性机遇,立足推进深层次改革、高水平开放和高质量发展,建立学科特区,创新学科建设模式和评价机制,力行破除“五唯”,探索了一条新时代学科建设发展的新路子。
“2+X”的顶层设计
学科建设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作为一所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大学,南昌大学正视学科发展不平衡的实际,确定以“2+X”的方式逐步推进学科特区建设。其中,“2”指入选国家“双一流”计划的一流建设学科“新材料技术学科群”和以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为“A”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为主体的“食品科学技术与健康学科群”;“X”指候选学科,并采取“能进能出”方式滚动支持,现已遴选临床医学学科和新文科学科群。
学校根据“打造两个世界一流学科,助力江西两大产业发展”的战略主题,调整了学部设置,建立了以材料学科为龙头的理工一部和以食品学科为龙头的理工二部,并相应组建了国际材料创新研究院和国际食品创新研究院等4个协同创新平台,形成了材料、食品两朵“红花”学科带动相关“绿叶”学科交叉协同发展的新模式。
学科特区实行企业化运行,注重产学研用紧密结合,是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三位一体”的科教融合体。为保障学科特区的有序运行,学校坚持制度先行,先后制定颁发了《学科特区管理办法(试行)》《“食品科学技术与健康”学科特区管理细则》和《“新材料技术”学科特区管理细则》等制度文件。该管理细则系列文件包括岗位设置管理办法(试行)、专业技术资格(职务)评聘管理办法(试行)和优秀贡献绩效发放办法(试行)。在两年多的试行过程中,学科特区按照破“五唯”的要求改革学科管理模式和评价机制,突出“需求牵引”和“品德、能力、业绩、贡献”导向,成为学校“人才管理改革的试验区”“科技创新活动的示范区”和“对接产业发展的先导区”。
高度自治的运行模式
为了让学科特区“特起来、活起来”,学校遵循“目标引领、自主管理、过程监控、绩效评价”的基本原则,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按照“简化程序、专人负责、跟踪服务、及时反馈”的要求,做到了人、财、物等权力的真正下放。实行学科特区负责人首席负责制、预算审批制、年终审计制及联席会议制,以实现最大限度的自主管理,并专门成立了学科特区建设办公室和各学科特区工作小组,加强统筹与协调。
高度的自治,首先体现在用人的自主上。在人员总额控制范围内,学科特区享有自主聘用权,建立合同化管理基础上的人才遴选、进编、流转、退出机制;享有自主薪酬权,可自主制定在国内同级学术机构中有一定竞争力且科学合理的薪酬标准和发放办法;享有自主评聘职称权,建立相对独立的专业技术资格、职务评聘及岗位聘任管理体系;享有自主绩效考核权,可自主制定学科特区内人员岗位考核标准、绩效考核及奖励办法。
高度自治并非放任不管,在简政放权的同时,学校与各学科方向负责人签订《南昌大学“双一流”学科建设项目负责人权责书》。根据权责书,负责人享有建设规划自主权、资金支出自主权、资金调配自主权、人事管理自主权和绩效考核自主权,并履行项目建设主体责任、承担资金使用经济责任、制定人才引育用留管理办法、保障项目建设周期完整以及承担相应学术责任和政治责任。
“破立并举”的评价改革
评价改革,首先解决的是人岗匹配是否科学合理的问题。学科特区坚持“按需设岗、淡化身份、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的原则,实行了一人一议一合同的五级岗制度,即学科带头人岗、方向带头人(特聘)岗、关键岗、骨干岗和基础岗,并坚持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实行动态调整,年度考核“不合格”者自动解聘。落实“同台竞技、同轨运行”,将品德、能力、水平、贡献作为人才考量和业绩考核的重要标准,试点改革薪酬结构,实现引育留用者同工同酬。
职称评聘,直接影响到学科人才的价值追求和作用发挥。从2018年开始,南昌大学学科特区破除“数论文、点项目、看帽子”的评审办法,实现了高级职称评聘指标单列与特区内自评。学科特区参考院士评选程序和投票办法,业绩材料和现场答辩相结合,对申请人的品德、能力和研究成果的贡献度及影响力等进行评审,强调代表作和“贴标签”的成果,着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质性贡献,鼓励和引导学科特区聘用人员“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2019年,“新材料技术”学科特区江风益教授成功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成为南昌大学本土产生的第一位院士。
学科绩效的评价改革,关系着学科方向的凝练、学科队伍的汇聚和学科体系的构建。作为改革转型、先行先试的“试验田”,学科特区坚持需求导向、目标导向、创新导向和内涵导向,学科绩效评价重点在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新工艺、新应用的创新性、成熟度、稳定性、可靠性,突出成果转化与应用情况及其在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关键问题、支撑引领产业发展中发挥的作用,即创新的质量及贡献程度。南昌大学在试行学科特区的基础上,树立了“突出创新质量和服务贡献度”的导向,有效激发了各学科的内生动力,推进了“聚焦到学科上,对接到产业上”的产教深度融合,从而不断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学科特区”制度是南昌大学全面深化教育领域改革的一个缩影。在借鉴其成效基础上,2020年初,学校又采取专项攻坚的形式,启动实施立德树人绩效评价改革、学科专业与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科技创新与产教融合绩效评价改革、学科分类建设与资源配置机制改革、人才“引育用留”机制改革等七大专项改革。目前,南昌大学深入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精神,坚持结合学校实际,敢于破、善于立、落于实,总体设计改革方案,对标修订专项改革方案,用“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持续推进学校教育评价改革,助推学校“双一流”建设和部省合建,为江西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科技和智力支撑。
原文链接: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20-12/14/content_588145.htm?div=-1
编 辑:李 静
责任编辑:许 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