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 【中国网】“跨媒介艺术”教学作品联展
  • 作者: 摄影:
    点击数:
  • 发布时间:2024-05-21字体:[
  •   

    编者按:5月17日,中国网以《“跨媒介艺术”教学作品联展》为题报道我校“跨媒介艺术”课程及我校在跨媒介艺术教学所取得的丰硕成果。详情如下:

    跨媒介艺术是当代艺术创作和艺术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南昌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率先在省内开设相关课程。“跨媒介艺术”课程通过媒介、技术、艺术观念等诸多层面理论和实践展开教学研究。跨媒介艺术作品不仅具备传统造型艺术的主题、形式和内容,而且特别强调观念的传递,新的媒介材料和科学技术的运用,以此拓宽学生的创作思路和材料运用。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关注当代艺术前沿问题和当下社会生活现状,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并掌握跨媒介艺术创作的基本方法。

    b567b7005a9a4f6aad6905d445249cec.png

    2024年5月15日上午9时30分,南昌大学艺术学院主办的“美术系‘跨媒介艺术’教学作品联展——暨《新媒体艺术》课程十周年汇报展”在南昌大学美术馆隆重开幕。艺术学院党委书记晏国彬致辞并宣布展览开幕,美术系师生代表四十余人参加了开幕式。展览汇聚了历届本科生与研究生的优秀作品,集中展示了南昌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在跨媒介艺术教学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展览由美术系彭欣副教授与余晖博士共同策划和组织实施,两位老师长期从事当代艺术创作与艺术理论研究工作,对参展作品的创作观念、媒介形式、材料运用、审美表达等方面进行了指导。同时,本次展览也是美术系《新媒体艺术》课程十周年教学成果进行总结汇报。展览作品类型丰富多样,涵盖了综合材料绘画、装置艺术、新媒体艺术等多种艺术形式,不仅包括历届学生优秀作品,也呈现了十年来的教学经验。

    跨媒介艺术创作是一个从思想观念到造型形态的具体过程,面临材料选择、解构重组、空间塑造等诸多挑战。这些解决困难的实践过程成为了学生们成长的里程碑。每一处细节的处理、每一次失败与成功,都是他们艺术之路上的宝贵经验。

    部分参展学生作品

    60c68bd1f1cc471d96971fdb5cd282e1.png

    作品名称:《插花》

    作者姓名:张佳浩

    这件作品来源于作者对“节约用水”标语的思考。我们的日常用水量正快速增长,许多地方因过度开采地下水出现地面沉降和塌陷。全球仍有许多地区无法自由用水,甚至缺乏干净水源。该作品以金属、陶泥等作为基本材料,以插花形态象征大地缺水龟裂以及对未来水源危机的担忧。作者希望通过这件作品,引发观众对水资源保护的深思。

    548f55411ba6488c88a5c94ee926d526.png

    作品名称:《以傩见吾》

    作者姓名:肖文静

    作者希望找到适合自己的创作道路和实践风格,通过《以傩见吾》这件作品来体现“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傩面在历史长河中不断的发展,因此采用纱质布料来呈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时间与空间中的变化,该作品使我们体会到不同材质带来的乐趣。

    a51fb96d2eec412d86395437e77d095a.png

    作品名称:《控制危机》

    作者姓名:张夏璇、时锦

    这件作品来源于作者对当今过度使用电子产品现象的思考。大脑是人体的控制中心,能接收消息并发送命令,控制我们的言行和认知。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我们的大脑被动接收大量信息,过度依赖电子产品会导致大脑变得迟钝,影响深度思考能力。作者使用超轻粘土、电线、泡沫纸、画纸、红外感应等材料,旨在警示人们由于过度依赖电子产品,引发的记忆力和语言能力的衰退问题。

    8fdb54b914ad4c38abdfac7381f4ab05.png

    作品名称:《该如何看待艺术商业化》

    作者姓名:熊泽镇

    作品来源于作者对于艺术商业化问题的思考。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艺术商业化已成为趋势,但很少人会愿意多花一分钟静下心来思考艺术与商业的关系,所以当今的艺术商业化是促进创新,还是价值扭曲,抑或成为未来新的经济驱动?这或许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7cf83458c39c4de092c3353b7ac22127.png

    作品名称:《海底两万里》

    作者姓名:李童格、吴婷

    作者对于人类活动所造成海洋污染问题展开思考。海洋污染不仅影响生物资源,还危害人类健康和海上活动,破坏海水和环境质量。作品运用麻绳、丝带、珍珠等材料,一方面呈现污染前的海底景象,另一方面展示污染后的破败景象。通过强烈对比引发观众的视觉感受,唤醒环保意识,呼吁保护海洋生物和环境,肩负环保责任。

    ffb1ec5eef7d46d3bc55cdf50c5ce61f.png

    作品名称:《未来遗迹》

    作者姓名:李振昊

    这件作品选用具有千年历史的黄河沉积泥作为创作载体,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主根脉,见证了五千年历史。用历史沉积淤泥记录当代城市发展、航天科技、军事科技、交通运输等内容,雕刻在黄泥制成的土坯板上,形成的纹理、开裂和风化也是作品的一部分。作品角落有一块铭牌:“公元甲辰年四月初六,你好未来人,欢迎来到我的时代。”历史是过去的未来,现实是未来的历史,我们的时代终将成为历史长河中的一笔。作品旨在与未来对话,留下时代印记。

    71fd9df641f04254a0d6d87ab3570256.png

    作品名称:《身体的旋律》

    作者姓名:徐静雯、黄康

    这件装置作品来源于对与女性健康问题的思考。作者以蜗牛壳形态象征女性身体,旨在让观众重新审视女性身体的复杂性和美丽之处。通过引发情感共鸣,让观众体会到女性健康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同时,装置作品也是一个社会意识的引导,鼓励观众思考和讨论有关女性健康的话题,促使他们对女性健康问题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关注。

    6ce6fa27746e4835986ffaa76874c0c5.png

    作品名称:《捕鲨》

    作者姓名:张雨璐、刘孟兰

    作者观念来自于捕鲸问题所带来海洋污染问题的思考。海洋是地球上最宝贵的资源之一,但因过度捕捞、污染和气候变化,海洋生态系统正面临巨大威胁。作品运用木板、黏土、钢丝、渔网、颜料等材料,采用对比手法,一面展示平静美好的海面和鲸鱼,另一面呈现血腥惨烈的骨头和残骸。作者希望通过这件作品,唤起人们保护海洋和鲸鱼的意识。

    fcf56e9f68f64eb6b9f04a0b16645bfc.png

    作品名称:《破碎的鱼》

    作者姓名:徐丹

    在科技复制时代下,人类的欲望之手逐渐伸向海洋,越来越多的机器从大陆复制到海洋,严重侵害了海洋生物的生存环境。作品主要呈现的是身躯破碎的鱼身,鱼身上布满碟片,作为鱼鳞。碟片作为复制和存储的媒介,象征着科技在海洋生物上的应用,但也正是这些科技的应用,导致了海洋生物身躯破碎,生存受到威胁。作者希望通过这个装置,引起人们对海洋生物在科技复制时代受到迫害的重视。

    南昌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组织这次教学展主要有三个目的:第一,希望借此次“跨媒介艺术”教学联展的机会,系统总结这些年《新媒体艺术》教学实践经验,回顾课程的发展历程,提炼出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提升教学质量。第二,通过展示本科生、研究生的创作成果,面向公众,接受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和建议,以提升教学实践水平,改进跨媒介艺术教学方法。第三,展望艺术教学的未来方向,探索“新文科”跨学科建设的有效路径。继续秉持创新与多元的教学理念,不断推动艺术教育的发展,培养具有跨界思维能力的优秀艺术人才,为社会和艺术界贡献更多的创新力量。

    原文链接:http://life.china.com.cn/gonggao/zixun/detail2_2024_05/17/4408186.html

    编    辑:王  葳

    责任编辑:涂金凤

热点新闻更多>>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区学府大道999号办公楼三楼   

电话:0791-83969057   邮编:330031

版权所有:南昌大学新闻中心     点击数:


手机版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