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毕业季,一批批莘莘学子即将离开校园,开始人生新的旅途。临别之际,他们感怀万千、依依不舍,纷纷通过各种形式表达个人感言,让我们一起聆听国学班学子的“毕业心声”……
2011级国学班李星瑶:
我很庆幸自己来到了南昌大学、来到国学研究院进行本科四年的学习,在这里我遇见了最好的老师,也遇见了最志同道合的同学,学到了很多,也成长了很多。但生活总是这样,盼望它飞跃时,它总是慢悠悠;等体会到个中滋味,想多留它些时,它却如细沙划过指间,匆匆消逝。
回顾本科阶段的学习,我们依赖中国传统的文字、音韵、训诂所指向的特殊思维路径,在融贯经史子,参究天地人的整体观照中,研究中国传统的文化意识、思想观念、言说方式和行为方式。在这里我们学习了智慧,学习了这里对待智慧的态度,彼此尊重和欣赏,温和理性地热爱。国学是一种生命之学,都是带着过去走向未来的。在这里,我们学会了打开视野,打开在中学阶段受到教育的既定思维模式,打开各种思考的可能,让我们从一种可能有点沉闷的教条的意识形态中解放出来,重新用一种充满审视和好奇的眼光来打量一切。
总结学习经验,关于多读书还是想再强调一遍,多读书、读好书,它们的作用毋庸讳言。第一方面,扎实功底;第二方面,加强修养。每个人读过的书,忘记的就忘记了;但没有忘记的,会变成你心里的一部分,积年累月成长为修养。书本是人最好的和唯一相伴终身的老师。国学院本科阶段所学书目,体现了国学通观厚积与知行合一的传统学术特点,也注重控源循流与取精用弘的基本知识结构。所以,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学习这些书籍、通读并读透是非常重要的。在登堂阶段要遵循循序渐进的途径。做任何事情都有瓶颈地带,突破了,后面就容易了。
最后想用一句话:在这里,我们学习成为一个具有完整人格的人;在这里,我们想要赢得并赢得了的不是金钱不是战役也不是疆土,而是一个合宜的学习和生活方式。愿各位学弟学妹羽翮成就,横绝四海!
门前若无南北路,此生可免别离情。
2011级国学班孙志强:
可能毕业季的主题总离不开感伤、追忆、不舍,毕竟看着一个个熟悉的人都各自远走高飞,十几年、二十几年都难得见一面。离别,此事古难全。毕业更是对自己的告别,跟那些吃了睡、睡了吃的日子说再见,跟同学们的嬉笑怒骂说再见,跟刚上大学的懵懂说再见。
但或许是受庄子的影响,就是这句“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就像太阳的东升西落一样,有聚就有散,有喜就有悲。这些都是随时间流逝必然要发生的事情,所以回过头来看自己,惊讶地发现内心其实并没有太多的忧愁,反正同学之间都不远,想起来就可以去蹭吃蹭喝不是么?所以,不妨把忧伤略过,谈点开心的事情。其实来南昌大学,最开心的就是来到了国学班,真的,国学班的课,像老庄、孔孟、史记等等,正是我从初中以来,就梦寐以求的东西。其实我是个很纠结的人,常常一个人发呆,然后想人生的意义、世界的意义等等,以至于后来被程老师训了一顿“思而不学则殆”。或许就是从那时起,慢慢地懂得,自己与自己对话,其实无助于解决人生的困惑。拿《论语》为例,很多时候不是孔子有问题,而是自己有问题。是自己和内心臆想出来的孔子在争辩,这种争辩其实没有意义。
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想要解惑就要找到好的老师,你要想真的与孔子、庄子本人对话,你就得弄明白他本人是个什么样子。于是,注意力就从思考,转向了文本。因为孔孟老庄毕竟不是活生生的人,你只能通过文本来交流。这个时候,才知道自己的基本功太差,所谓文字音韵训诂一窍不通,往往是自己的主观曲解更多,可笑自己还嘲讽古人不过如此,跟自己也差不多。
希望国学班的学弟学妹们在还原先哲原貌的基础上,再与其交流。先秦诸子流传的元典,真的是宝藏。这里也衷心地祝愿母校,祝愿学弟学妹们能够满载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