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 探索双创教育新范式:一堂跨越课堂的创业实践课点燃学子创新激情
  • 作者:郭尹冲 陶佳奇 赵方岩 赖昕欣 摄影:生命科学学院 创新创业学院
    点击数:
  • 发布时间:2025-03-25字体:[
  •   

    本网讯(生命科学学院 创新创业学院)慧源楼125教室内,一堂打破传统边界的创新创业基础课让两百余名同学沉浸于思维碰撞与实践探索的浪潮中。3月19日,生命科学学院教师胡蓓娟以“扎根创业土壤,深掘创新潜力”为主题,从教师、学生、创业者三个角度分别展开,通过多元视角、跨界案例与沉浸式互动,为青年学子铺展了一幅立体鲜活的创新创业图景。

    近年来,创新创业学院联合教务处推进课程体系改革,打破学科壁垒,将传统理论教学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此次课程便是改革成果的生动实践,以“理论+案例+实践”三位一体的模式展开,深度整合创业真实案例与创业导师资源。

    理论筑基:从“灵光一闪”到“落地生根”的思维跃迁

    “创新创业不是空中楼阁,而是从一粒创意的种子开始生长。”作为课程主讲人,胡蓓娟老师以“创意-创新-创业”三阶模型为框架,结合全球科技变革趋势与中国“十四五”创新创业政策导向,系统阐释了大学生参与双创实践的时代机遇。她特别指出:“大一学生未被固有思维束缚的想象力,恰恰是未来颠覆性创新的源泉。”课堂上,胡老师通过“九点四线”的题目引导学生打破思维惯性束缚,让同学们直呼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案例破壁:当艺术思维碰撞科技创业

    课程创新性地引入跨学科对话环节。艺术学院大三学生陶佳奇展示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的“泼釉流金”项目,通过讲解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的路演PPT,引导同学们代入其中,引发同学们对该案例进行思考和点评,为同学们埋下创新的种子。

    泥土芬芳:一位新农人的二十年创业启示录

    当特邀导师王美华捧着沾有泥土的珍珠蚌走进教室时,课堂气氛达到高潮。这位从鄱阳湖畔走出的“珍珠女王”,用二十年创业史书写了一部现代农业创新史诗:从初期养殖技术攻关,到成立多个珍珠产业企业;从初创时的简朴设计,到多处调研开辟高端定制市场;从青涩懵懂的市级奖项,到斩获多项国际大奖。“创新不是实验室里的孤芳自赏,而是要把论文写在田间地头。”她展示出来的创业者的闯劲和拼搏精神,令在场学子惊叹不已。

    创新可触:珍珠里的经济学

    最令学生期待的“开蚌取珠”实践环节,将课堂转化为生动的商业沙盘。王美华指导同学们进行珍珠品质评估。“这只蚌可能开出数千元的珍珠,也可能只能开出几百元的珍珠,那么假设定价200大家愿意购买吗?”王美华展示出的“珍珠盲盒”瞬间引燃全场,同学们肯定的声浪蕴藏着难以掩饰的激动。随后,王美华将四只珍珠蚌打开,获取了数十枚珍珠赠送给同学们,大家兴奋地围着两位导师不断询问,两位老师就同学们的问题耐心解答,并与多位同学留下联系方式。就此,创新的种子在同学们心底悄然萌芽。

    课堂之外:构建双创教育生态链

    据胡蓓娟老师介绍,这堂“理论-案例-实践”三位一体课程是老师和学生助理精心准备许久的,既避开了空谈主义,扎根于实际,也融合了许多有趣的元素,能够让同学们对双创更感兴趣。

    “这堂课让我触摸到了创新的温度。”课后,一位大一新生陈同学握着手工剥离的珍珠感慨道。而在教室外的走廊里,几个小组仍在激烈讨论——关于组建跨学科团队的构想、关于暑假前往王美华珍珠企业调研的计划、关于那颗珍珠启示的无限可能。这或许正是中国青年创新创业浪潮的生动缩影:当教育打破围墙,当想象照进现实,创新的种子终将在实践的土壤中破土成荫。

    编    辑:李恺奕

    责任编辑:陈小赤

热点新闻更多>>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区学府大道999号办公楼三楼   

电话:0791-83969057   邮编:330031

版权所有:南昌大学新闻中心     点击数:


手机版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