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附属口腔医院)近期,附属口腔医院全面启动“微笑风尚”专项行动,深入践行“以患者为中心”的医院行风文化,推动医疗服务从“专业治疗”向“人文关怀”深度延伸。此次行动以“首遇问候”为切入点——从患者入院遇见的第一位员工,到医护人员首次接触患者,均以规范热忱的服务、真挚温馨的互动开启,并结合精准入职教育构建精心服务体系。
分层培训凝聚全员“微笑合力”
为了让“微笑”精准融入每个服务场景,医院在医护技、各类医学生、第三方服务人员等不同群体中开展了“分层分类、场景化”培训,形成全院一体推进服务提升格局。
医生:“诊前三分钟”的微笑问诊艺术
临床服务中,聚焦医生群体,以“诊前三分钟沟通”为核心开展培训。通过模拟问诊场景,指导医生接诊时主动微笑问候,用“您好,请问我能为您做些什么?”开启交流,同时注重眼神与肢体语言的配合。如今,医生接诊时总会微笑着与患者交流:“咱们慢慢说,把情况讲清楚。”科室“心声收集站”里,不少患者留言表扬:“医生的问候特别亲切”“耐心缓解了我的紧张”等。
护士:导诊台前的“微笑使者”
护士群体的培训则把“微笑服务”细化到动作细节。导诊护士培训时,不仅反复练习问候语,还对着镜子调整微笑弧度,确保语气温和、眼神真诚。“曾有家长带孩子找放射科急得满头汗,我笑着上前安抚指引,后来她们特意来道谢,说我的笑容让她心里踏实。”2楼候诊区导诊护士的经历,成为培训中最生动的教材。
青年医护:“青口说”里的微笑成长记
针对青年医务工作者,依托品牌活动“青口说”开展微笑故事分享。青年医护纷纷走上舞台,分享真实服务经历:外科医生讲述“用微笑配合手势,帮听力障碍患者理解手术注意事项”;儿口护士回忆“用卡通贴纸拉近距离,笑着与孩子互动”的日常。没有华丽辞藻,唯有真实细节,让“学优秀、做优秀”有了具体方向。
医学生:课堂上的“微笑沟通启蒙课”
对于本科室、研究生、社会规培生等各类医学生群体,医院则推出“医患沟通启蒙课”。由临床带教老师、辅导员、学生党支部书记结合实例,开展医德医风培训,涵盖医患纠纷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实操等内容。医学生在互动中体会沟通“情绪卡点”,学习用微笑软化对立、用通俗语言解答疑问。一名研究生开心的分享成长:“曾有孩子不配合治疗,我学着老师的样子,笑着和他讲故事、让他摸牙椅,最后他乖乖张开嘴让我检查。”

安保保洁:后勤“家人”的微笑微光
安保、保洁等第三方服务人员也积极参与其中。在场景模拟培训中,安保人员遇到提行李的患者主动询问“需要帮忙吗?”,看到停车场迷路者笑着指引路线。门岗安保大哥自豪地说:“之前有患者找不到急诊,我带路后,他一直说‘谢谢’。”保洁人员也积极践行“主动服务”:清洁时遇到患者,暂停作业、侧身让路并微笑示意。
全院“微笑拼图”:就医路上的暖心接力
如今走进南大口腔医院,温暖场景随处可见:门诊自助机前,导诊护士笑着帮老人操作;诊椅旁,医生用“诊前三分钟”耐心答疑;诊室里,医学生微笑着递上检查单;停车场内,安保人员主动指引空位……这些微笑串联起患者就医路上的安心与舒心。
微笑不止于行动,更是“心沟通”的传承
“微笑风尚”行动不只是服务形式的升级,更藏着医疗温度的“心沟通”——它是拉近医患距离的“情感密码”,用主动问候传递尊重;是化解就医焦虑的“润滑剂”,靠真诚微笑筑牢信任;更是医院践行责任的“暖心名片”。未来,医院将持续深化“微笑风尚”行动,制定《南昌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日常服务文明用语》规范沟通,同时收集患者意见优化服务细节,推动微笑从“行动”变成“习惯”,让每一位来院者从踏入医院起,全程感受专业与温暖的双重守护。
编 辑:王子烁
责任编辑:徐 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