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 坚持公立医院公益性 切实维护群众健康权
  • 作者:胡青 摄影:胡青
    点击数:
  • 发布时间:2011-09-21字体:[
  •      
      公立医院要坚持公益性质,把维护人民健康权益放在第一位。这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明确要求。
     
      作为我省规模最大的公立医院,南昌大学第一附院近年来不断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提高医院运行效率,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努力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特别是今年以来,医院以开展“服务好、质量好、医德好,群众满意”为主要内容的“三好一满意”活动为载体,在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方面,迈出了新的步伐。

      今年是医改工作中最关键、最艰巨的公立医院改革“决战之年”,让我们聚焦一附院,回眸医院近年来改革创新的亮点。

      加强信息化建设,开创就医新模式,努力打造“一日就医”。

      以信息化改造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是时代的趋势和群众的期盼。卫生部在关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指导意见中提出,要大力推进医院信息化建设。落实这一要求,就必须建设“以病人为中心”的数字化医院。

      作为信息化程度全省领先、门诊电子病历建设全国领先的一附院,近年来先后投入3000多万元,在省内率先建立了电子病历和医生工作站系统、手术和麻醉信息管理系统、PACS声统在门诊、检验、内窥镜检查、医保、刷卡付费等环节均实现了信息化,为患者带来了就医便利的全新体验。

      为了缓解挂号难题,一附院依托信息技术,改变门诊单纯依赖手工挂号的传统格局,开创了预约挂号、二代身份证挂号、自助挂号及自助缴费等新模式。

      自2008年4月启动电话及网络预约挂号服务以来,一附院的预约挂号患者人数逐年上升:2008年1464人次,2009年14959人次,2010年30081人次,2011年上半年21949人次――预约挂号就医,已经渐渐为患者所接受。

      将二代身份证往读卡器上一扫,1秒钟,患者挂号的信息输入就完成了。作为一家日均门诊量达五六千人次的大型医院,此举不仅为到门诊大厅排队挂号的患者节约了时间,而且建立起了患者的健康档案。患者再次就诊时,以往生过什么病、吃过什么药、做过哪些检查、结果如何一目了然,为医生综合施治提供了历史依据。

      今年3月8日,一附院又率先开启了一项全省公立医院门诊诊疗流程的新模式――患者可以自助挂号、缴费了。分布在门诊各楼层的28台自助发卡挂号和充值缴费机,成为患者自己给自己挂号的好帮手:患者凭第二代身份证,就可以像在自助取款机上一样,独立完成办卡、充值、挂号、缴付药费和检查费等流程操作。

      门诊部主任李燕华告诉记者,现在,信息化已经覆盖一附院的各个环节:

      ――医生停、改诊通知,满号或限号科室,号别、挂号缴费等信息,第一时间公布于门诊大厅醒目的电子屏,帮助患者少走弯路、节省时间;

      ――医生开处方能掌握药品的有无,避免开出的处方因缺药而让病人来回折腾;

      ――收费人员刷卡收费速度比过去提高了十余倍,也避免了收费员因处方潦草、录入错误产生退费从而导致患者麻烦及排长队现象;

      ――药房在患者交费后即刻获知药品信息,提前为患者备药,实现了患者“零等候”;

      ――住院部全面实现电子医嘱,减少了护士录入医嘱的时间。

      信息网络的完善,流程的优化,最大的受益者是患者。据一附院相关科室测算,如今患者候诊时间平均缩短了15至30分钟,原来一名医生每天接诊三四十名患者即不堪重负,现在高峰期接诊量已经翻倍。原来医院内镜中心一天做六七十个胃镜、肠镜,已经是全省最大的工作量了,现在通过流程优化,一天可以做到230个。加上B超、放射等科室提前上班、中午连班、下班拖班等惠民服务的推出,使绝大多数患者当天就能够完成所有看病流程,“一日就医”终成现实。

      对医院现代管理而言,信息化带来的变化更是空前的。常务副院长吕农华告诉记者,该院年门诊、住院量分别达100多万人次和近7万多人次,如果缺乏信息系统支撑,不仅很难提升运作效率、监控医疗质量,也无法为患者提供满意的医疗服务。现在,只要打开电脑,就可清楚了解即时门诊量、住院量和出院人数、手术工作情况;如果要将效绩运行指标与其他时段作比较,查询几分钟甚至数十秒就可以办到。

      利用信息化领先的优势,一附院还与国家疾控中心信息系统成功对接,成为实现传染病和死亡病例网络直报的全国3家试点医院之一,成为江西唯一的全国电子病历试点医院,首批全国院务公开示范点,获得全国信息化建设先进单位荣誉。

      强化用药管理 严格抗菌素使用,精心保障“患者安全”

      结合江西省今年开展的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中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医院推出了每周抗菌药物检查“四个一”,加大了临床不合理用药查处力度。“四个一”即:“每周一查”,由医院临床药师随机抽查运行病历和处方;

      “每周一议”,由合理用药专家组会议讨论界定不合理病历和处方;“每周一评”,由院领导、专家在院周会上对不合理用药处方、病历逐一进行点评;“每周一罚”,医院根据近来出台的“临床不合理用药处罚暂行规定”对抽查到的不合理用药病历、处方进行处罚。处罚分三个层面:第一,查出不合理用药病历、处方采取累进式处罚,即第一次每份病历扣罚奖金1000元,第二次扣罚2000元,第三次扣罚3000元并停当事医生处方权一个月;第二,实行科主任责任追究制,对科室连续三个月出现不合理用药病历的科主任给予免职处理;第三,对科室药品比超标实行超标药品金额分段按10-30%处罚。

      这是一附院为治理临床不合理用药出台的处罚力度最大的一项制度,在业内及社会上均引起了不小的反响。有人质疑,一附院果真有这样的处罚魄力?

      答案是肯定的。

      开展抗菌药物专项治理至2011年8月31日,一附院已经进行了15次专项检查,抽查住院运行病历3188份、门急诊处方36076张,共查处用药不合理运行病历8份、不合理处方4张,按照规定给予了处罚。批评教育的病历67份、处方103张,在全院周会点名批评教育。

      不合理用药和滥用抗菌素,是群众反映强烈、社会广泛关注的突出问题。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认真回应群众呼声,坚决从群众最不满意的地方改起,一方面,医院邀请北京协和医院、南京军区总院、浙江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上海中心医院等的著名专家前来传授规范化使用抗菌素的经验;另一方面,医院对抗菌素的用法、用量及药品间配伍是否科学加强监督检查。

      整治的力度显而易见,今年8月初,一附院药品收入占业务收入的比例从2月份的44%下降至33.9%,抗菌药品收入比例下降到13%,低于卫生部规定7个百分点,医院为此每月减少药品收入1000多万元。

      院长魏云峰表示,虽然抗菌药物专项治理看似影响了医院收入,但促进了药品合理使用,提高了医疗质量,保障了患者用药安全,完善了临床药品应用管理长效机制,进一步贴近了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医疗服务的医改目标。因此,医院做出的牺牲是值得的。

      瞄准最短住院日 精打细算降费用

      公立医院改革,必须把群众受益与否,作为判断改革成败的根本标准。

      众所周知,患者多住一天院,就多增加一天的费用。因此,努力降低住院天数,是减轻群众看病就医负担最直接的办法。

      2009年,中国医院协会对包括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在内的全国47家大型医院的平均住院天数进行过统计排名,当时的一附院以10.9天排名前列,受到该协会的好评。

      两年来,医院一如既往精打细算,硬是将患者住院天数又从10.9天降到了2010年的10.6天。医务科长李建林告诉记者,今年上半年,一附院的患者平均住院日进一步降到了10.3天。

      一附院开放床位数为2200张,居省内医院之首,其中包括病情重、病程长、住院天数多的200张肿瘤病床、100张传染病床、40张干部病床、80张烧伤病床及40张康复病床,要将这样一家三级甲等大型综合性医院的平均住院缩短为10.3天,极为不易。

      如何规范诊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让患者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科学、最合理的治疗?潜力如何挖掘?一附院领导可是绞尽了脑汁。

      临床路径是我国医疗模式的一次革新,是我省去年在公立医院重点推行的一种优化诊疗模式。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等文件精神,卫生部去年确定包括我省在内的14个省市共73家医院开展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一附院成为我省首批4家试点医院之一。

      其实,早在2006年,一附院就率先成为我省开展临床路径管理探索的“吃螃蟹”者。当时,医院为了探索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方法,借鉴湖南、四川的经验,筛选了23个病种开展临床路径管理。到目前为止,全院共有54个病种实行了临床路径,临床路径实施,推动了医疗费用下降。2010年住院病人人均费用为11715元,还不到全国省级三级医院2009年住院病人平均费用水平。

      谈到实施临床路径的成效,医院负责人说:“最大的受益者肯定是患者。”由于规范了临床医疗行为,治疗过程中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合理收费,缩短了患者住院天数,自然降低了费用。

      今年,卫生部指定一附院承担规范全国临床管理工作,编制全国临床路径7个病种介入治疗,这在医院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缩短患者平均住院天数,一附院还想了很多招数。比如,一是尽量将术前检查在入院前完成,这样不仅节约了患者费用,还加快了病床周转;二是推出激励政策,对上午9点以前和下午3点半以后开台的手术给予奖励,因此全院25间手术室(5间急诊手术室、20间常规手术室),一天可周转上百台手术,平均一个手术间一天下来有5台手术;三是对产科、五官科等手术病人的拆线安排在出院后完成;四是实行住院总值班制度,对病人进行全天候管理,动态观察病人,在有效时间进行有效治疗;五是实行三级医生负责制,主任尽早查房、尽早诊断、尽早治疗。产科去年接生了4700多个宝宝,平均住院天数仅2.3天。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作为一项代表最广大农民利益的“民心工程”和“德政工程”,对缓解农民看病难特别是看大病更难的问题起到了积极作用。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我省实施以来,一附院作为定点医院之一,严格按照江西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方案的要求,秉承“便民、高效、廉洁、规范”的服务宗旨,对诊疗服务项目、用药目录、收费标准实行严格管理,加大医务人员医疗服务行为、合理用药、因病施治等培训力度,努力为参合农民提供优质服务,努力提高参合农民报销比例。

      自开展新农合直补工作以来,全院累计直补14346人次,补偿金额4877万余元。仅今年1月至8月,全院共直补4258人次,补偿金额1633万余元。最高月补偿800余人次,补偿金达322万元;一天最高直补68人次,金额40余万元。直补人次和直补金额在省级医院中名列前茅,受到农民患者的一致好评。

      优质资源奉献社会 危急时刻挺身而出

      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是窗口单位为民服务创先争优的重要衡量标准。一附院的前身是部队医院,良好的传统和作风,塑造了一附院人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

      去年夏季,我省遭遇了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涝灾害。6月21日傍晚,抚州唱凯堤决堤,10万群众受困。6月22日凌晨2时30分,一附院院长魏云峰接到省卫生厅紧急组织医疗队奔赴灾区的命令后,迅速组建了一支抗洪救灾医疗队。整装完毕,魏云峰和时任党委书记刘天�要求队员们牢固树立公立医院服务意识,发扬救死扶伤精神,全心全意为灾区人民服务。一附院医疗队成为省城第一支进驻抚州灾区的医疗队。

      抗洪期间,正在灾区看望慰问受灾群众、指导抗洪救灾工作的中央领导温家宝总理来到一附院医疗队员中间向大家表示感谢,并握着魏云峰的手说:“群众的健康,就拜托你们了!”此前省委主要领导对一附院医疗队也给予了高度评价:“你们总是在最困难的时候出现。”

      2008年的“5・12”汶川特大地震,破坏性之强,波及范围之广,救灾难度之大,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所罕见。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举国上下同灾区人民血脉相连,风雨同舟,抗震救灾。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号召,迅速组派抗震救灾医疗队,千里驰援。

      2008年5月14日至7月3日,一附院共派出医疗队6批27人。队员们不顾个人安危,不计个人得失,冒着生命危险,把鲜红的救援旗帜插在广元市中医院、青川县关庄镇、木鱼镇、元坝区医院等抗震救灾第一线,第一时间现场救治伤员1763人,其中成功抢救危重病人70人,实现了现场抢救零死亡;在余震不断的情况下,完成156台手术,实现了院内抢救零死亡。救援人员在灾区救援时间最长的达37天,赢得了当地政府和群众的高度评价。

      当医疗队从灾区撒离时,受灾群众纷纷走出帐篷,依依不舍地为队员们送行。他们噙着热泪拉着医疗队长、现任医院党委书记张剑的手说:“一附院的医生,我们一辈子也忘不了。”

      除了承担急难险重任务,一附院还积极参加各种医疗援助和公益活动。在“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中,有一附院人的身影;在医疗援疆的队员中,也有一附院人的身影;在对口支援四川省小金县医疗工作中,一附院人当仁不让;在南极科考保健中,一附院人勇往直前。在省委、省政府重大民生工程“光明・微笑”工程和儿童“两病”免费救治服务中,一附院人始终是主力军。

      优质护理和谐医患 临终关怀传递温暖

      公立医院改革的近期目标,是要让群众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护理质量的提高,就是能够迅速改善群众就医体验的有效捷径。

      基于此,卫生部在2010年推开了“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一附院成为全省唯一一家卫生部重点联系医院。活动计划用两年左右时间,重点在公立医院开展以患者满意、社会满意、政府满意为目标的“示范工程”活动。

      来到普外科三病区,记者感觉最大的变化是,以往热闹的护士站如今只有一名护士留守;而在走廊上,则能不时见到进出病房的护士。记者随意走进心内科一间病症较重患者的病房,正在床上看报的41床患者吴玉宝告诉记者,他因心肌梗死入医院抢救,做了心脏介入手术,前后住院20多天。他说,这个科实行优质护理活动试点以前,护理服务也很好。“试点以后的情况,更让我太感动了!因为我不能下床,头是护士洗的,指甲是护士剪的,胡子是护士剃的,端屎倒尿也是护士帮忙,太感谢了。”

      护理部主任王霞告诉记者,现在医院逐步为每个试点病区配备了洗头机、洗头袋、电吹风、防滑垫、基础护理车、治疗车、床旁餐桌等物品,强化人性化服务,创造温馨环境,真正把“以病人为中心”落到实践中。优质护理服务的开展,促进了护理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拉近了护士和患者的距离,提高了患者满意度。调查显示,示范病区出院患者满意度达97.85%,部分科室达到100%。现在,一附院已经实现优质护理服务工程病区全覆盖。

      “优质护理服务是一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工作,是一场医院管理的大变革。”副院长王共先告诉记者,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后,医院人员的配备发生了很大变化,医院管理机制、护士绩效考核都进行了大调整。他表示,只要有益于患者,医院就将继续精益求精地抓好优质护理服务试点工作,努力探索符合现代医院制度要求的新型护理模式。

      在一附院,有一处让贫困晚期癌症患者备感温暖的小楼――宁养院。一附院宁养院是李嘉诚基金会捐资在大陆设立的全国首批宁养义工服务组织之一,也是江西唯一一家免费为贫困晚期癌痛病人提供镇痛治疗、心理疏导、生活护理指导、宁养知识宣教等方面照顾的临终关怀机构。

      自2001年成立以来,宁养院的义工们始终秉承“造福病人,造福社会”的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全人照顾”的服务宗旨,利用业余时间,免费全程呵护身处困境的晚期贫困癌症患者。10年间,春往秋来,寒来暑往,在许许多多贫困晚期癌症病人临终前,是宁养院的义工们,让他们在生命的最后时间减轻了痛苦,感受到温暖。截至今年9月,宁养院收治病人5222人,服务总次数365254人次,其中上门服务11339人次。

      通过宁养院这个窗口,一附院传递和展示着永恒的医者大爱。
     

热点新闻更多>>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区学府大道999号办公楼三楼   

电话:0791-83969057   邮编:330031

版权所有:南昌大学新闻中心     点击数:


手机版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