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 “创新课堂”:传递“志愿之美”正能量
  • 作者:陈玉娟 摄影:陈玉娟 点击数:
  • 发布时间:2013-04-10字体:[
  •      

    傍晚时分,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孩子就着不明亮的灯光、在嘈杂的环境中看书写作业,或是在没有父母管束的情况下在街道上肆意嬉闹。这时候,或许我们只是一笑置之,但教育学院的一群“教育行动者”却开始思考,是否能够帮助这些因父母忙碌而无人照顾的孩子们。

     

    “创新课堂”便在这样的契机下慢慢孕育成形。

    “这是梦开始的地方”

     

    在学生宿舍13栋6楼一个两间宿舍大小的会议室内,整齐地摆放着两排桌椅,墙边是置物架与书柜,书柜上满满地摆放着各种供学生阅读的课外书籍,墙上贴着学生们的绘画作品,置物架有几层放着学生们的手工作品。如果是周末,就能看到有孩子们的书包放在置物架空着的地方。

     

    2011年9月,在教育学院的高度重视下,这里被设置成“爱心家教”的教室。“爱心家教”由学院的一群学生创办,经过前期的招募老师、与食堂员工和保安们交谈、走访调查,在短短两个月后,课堂的学生人数已经超过40人,这群学生中的98%是南昌大学前湖校区校园内各食堂员工和各楼栋保安的子女。

     

    能够帮助这些孩子固然欣喜,但是他们并不仅仅是要单纯地教孩子们写作业,“为孩子们提供更全面的指导,为这些家庭提供科学的教育咨询”的想法在他们心中滋生。他们发动募捐,用所得的捐款为孩子们购买课外书、布置教室。同时学院方也给予了大力支持,在初期活动尚未成型时就提供了2000余元的经费协助,为学生们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了相当大的帮助。就这样从无到有,一桌一凳构建出大家心中的“创新课堂”。

     

    他们集中在一起调查,商讨,用严格的计划来完善专属于他们的教育体系:周一至周五晚上六点至八点给孩子们辅导家庭作业和进行基础知识强化训练;周六一天安排自主开发课程,包括自由阅读、手工和美术、儿童影院、户外拓展等;周日,志愿者教师们走出学校,进入社区进行家访和召开家长座谈会。每个班20个学生,由两名志愿老师负责。

     

    他们就这样坚持着,摸索着。“爱心家教”渐渐推广出去,2012年9月“南昌大学教育学院社区儿童发展中心”成立,随后又在同年12月演变为“创新课堂”。

     

    一如“创新课堂”理事长郭贤青的QQ签名:“创新课堂,梦开始的地方。”一路走来,团队的建设虽历经辛苦,但更重要的是收获了快乐。他们的“办学梦”已经踏上旅程,也必将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地描绘出属于他们的梦想篇章。

    “这是挑战同样也是机会”

     

    万事开头难。在活动初期,这群学生们只是凭着一腔热血、带着一个初步的想法,通过一步一步的摸索,才取得现在的成绩,当然除去他们自身的努力,学院一贯的大力支持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力量。 

    学院每学期近万元的活动经费使他们有足够的钱购买教学教材、电视机、课外读物,同时学院还配备了专业的指导老师给志愿者们进行系统而细致的培训,帮助志愿者们为孩子提供更加专业的教育。辅导员们还会在班级里积极动员班上同学加入其中,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学院领导和老师同学们的关怀和支持下,他们更有动力发展“爱心家教”,并致力让其走出昌大,让更多的孩子受益。 

    在学院老师的建议下,他们主动去联系周边社区,将“爱心家教”发展成具有更大覆盖面的“创新课堂”活动。“我们首先拿到南昌大学教育学院的授权书,接着将我们的总策划给社区居委会看,然后进行调研、沟通、签约、宣传、报名和开学。学院也在这时给我们投入了一万五千元作为启动资金。”推广理事范骏说到。 

    在仅仅依靠宣传单和海报这样简单的方式进行推广的情况下,他们的活动仍旧引起了各个社区很高的关注。“现在已经招了160多名学生,很多家长想报名但是没赶上,也希望我们能多开几个这样的班级,不过场地有限,所以很可惜。”郭贤青说。 

    伴随着关注度的提升,更大的挑战也随之而来。“创新课堂”不是传统的中国教育模式,而是更偏向于“美式教育”。他们的实验课程教材就是美国的权威教材麦格劳-希尔版的科学启蒙系列丛书。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加,志愿者教师与场地的缺乏、更大规模的教学管理,同样变成了这支并没有多少实战经验的队伍的挑战。 

    不过迎难而上是这个团队的特点。作为教育学院学生工作的一大特色,越来越高的关注度虽然让他们身上压力更大,但却让他们干劲更足。学院方面,也在尽力协助这项活动,努力帮助他们解决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这是挑战但同样也是机会。通过这个活动让我学到了更多的教学管理知识,虽然真的很辛苦,但也算是把自己的所学付诸实践。况且学院真的给了很大的支持!”范骏说,“我觉得公益活动本身也是一种利民活动。能够把我所学奉献社会这何尝不是一件幸事呢?公德之心,益在利民吧。” 

    “我们目标很远大的。”郭贤青笑着说,“从校内发展到周边社区,我们还想联合其他高校,把活动拓展到整个南昌市,然后再发展到全省乃至全国。现在的发展趋势对我们来说是很好的机会,或许有一天真的会实现的。” 

    目标远大、行动严谨。团队在挑战与机会并存的情况下以一种稳定、茁壮的姿态悄然生长。

     

    “这是我们肩负的责任”

     

    每个班级10个小组、20名学生,入校面试,完整的学生档案,全面的教材,每学期两次的家长会……这个团队有着堪比正规学校的严谨纪律。 

    因为推广力度有限,志愿者90%左右是教育学院的学生,虽然培训难度小一些,但是也意味着教师的多面性受到了限制,偶尔也会出现人手不够的情况。 

    “我们都是全班动员,不仅辅导员会动员,我们自己也会动员身边同学,几乎所有我们专业的学生都是志愿者。教师培训跨度有近一年的时间,本来我们的推广力度就不大,这样长时间的培训或许也让一些了解我们、想要做志愿者的其他学院同学心生退意吧。”说到这里,郭贤青略显惋惜,“但是没有办法,虽然我们确实急需各个专业的志愿者,但是也不能因为这个理由缩减培训,毕竟我们身上肩负着这么多学生与家长的期望。” 

    与其他学生相比,教育学专业的这一群践行者更加注重“责任”这二字。代替家长辅导孩子、带着孩子进行户外活动、时刻关注着孩子们的心理变化,他们将这些“周末学校”的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一般,悉心教导。 

    “很多家长每周末都风雨无阻地将孩子送过来。我们对家长的要求同样也是很严格的,没有特殊原因学生不能随意缺席,家长会家长无特殊情况也要到场,我们还建立了一个家长值班制,既是为了监督也是为了拉近孩子与家长的距离。虽然这只是一个‘周末学校’,但是我们同样是以最严谨的态度对待这些学生。”郭贤青说得自豪,“各种社会阶层的家长都有,也都很相信我们,将孩子放在这边他们很放心,孩子们也边学边玩,很快乐。” 

    已经大四的郭贤青在提及毕业时显得有些不舍。“创新课堂”就像他的孩子一样在他的点滴关照下长大,但是即使终将离别,他的“公益梦”、“办学梦”永不停息。 

    “我们会把这个公益活动继续做下去,让它走出校园,进入到社会领域,成为一个正式的公益组织。公益在于行动,实践才能创新。我也希望同学们能够做到学以致用,关爱社区儿童成长。”

热点新闻更多>>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区学府大道999号办公楼三楼   

电话:0791-83969057   邮编:330031

版权所有:南昌大学新闻中心     点击数:


手机版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