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 南昌大学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
  • 牢记嘱托担使命 拉高标杆谋发展
    ——重温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南昌大学重要讲话精神
  • 作者:周创兵 摄影: 点击数:
  • 发布时间:2023-05-23字体:[
  •   

    时光匆匆,稍纵即逝,转眼间距离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来南昌大学视察已经七年多了。2016年2月3日上午,冬日的南昌大学校园孕育着浓浓春意,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南昌大学调研考察,给学校广大师生员工带来了亲切关怀和无限鼓舞。

    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南昌大学青山湖校区,热情地和师生们打招呼,视察南昌大学国家硅基LED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走进实验室,观看产品展示,听取研究中心负责人江风益教授汇报。他在视察时对在场师生说:“江风益同志这个团队十九年磨一剑,艰苦奋斗,取得创新成果,梅花香自苦寒来。我们的科技工作者就应该有这种吃苦精神!”随后又强调,“高校作为科技创新的生力军,要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和教育方法,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造就更多的合格人才、创新人才。”

    离开学校前,他还不忘回头向我们叮嘱,“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我国发展必须依靠创新,掌握核心技术的过程很艰难,但这条道路必须走。这个新兴产业大有可为,我对你们寄予厚望。”

    习近平总书记还对在场的学子们寄予殷切希望,“希望当代大学生珍惜韶华,把学习成长同党和国家的事业紧紧联系起来、同社会和人民的需要密切结合起来,用青春铺路,让理想延伸。”习近平总书记真挚热情的话语,温暖着在场每个人的心,也鼓舞着学校的每一位师生员工。

    这不仅是南昌大学的荣耀,也是中国高等教育的荣耀。多年过去了,我依旧时常回忆起习近平总书记的教诲和嘱托,并结合学校实际深入思考,以期更好地领悟和践行新时代大学的使命与担当。

    立自信自强之志 突破“卡脖子”技术

    时代风起云涌,虽然我国现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最大的工业制造国、生产国和贸易国,但是在高端产业以及高端产业链等方面,一些核心技术还是掌握在美欧等手里。因此,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自立自强的前提是自醒自信,要拉高标杆谋发展,坚定信心搞创新。高水平的科技创新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简单从1到100的过程,而是要实现0到1的跨越。南昌大学江风益院士团队,不畏学术界“此路不通”的断言,也没有因为西方国家折戟沉沙的后果而怀疑,坚持不懈刻苦钻研“中国硅基发光”技术,最终攻克世界难题,不但实现了硅基LED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还研制成功发光效率远高于国外水平的黄光LED材料与芯片,改写了LED的历史,并不断刷新自身保持的世界纪录,极大提升LED在信息、能源、健康领域的基础地位。在江风益院士的带领下,南昌大学国家硅基LED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坚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既解决“卡脖子”技术问题,又发展“反卡脖子”创新技术,在掌握核心技术的道路上不断取得新突破,为我国高端照明技术发展抹下靓丽色彩。

    当前,在全党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之际,南昌大学也在进一步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南昌大学重要讲话精神,引导广大干部师生增强自信自立自强的志气、骨气与底气,拉高标杆谋发展,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更实举措,奋力推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融“三位一体”之势 担当时代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南昌大学时鼓励学校在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上闯出一条新路。这是对大学新时代人才培养给予的殷切期望和深切嘱托。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大学作为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结合点,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中,更应该对此进行深入学习和思考。

    作为一所办学历史100余年、培养校友50余万的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南昌大学在发挥“三位一体”结点作用上一直保有清晰的认识,在“爱国、自强、创新、唯实”的大学精神的浸润中,坚持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根本,积极为教育强国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

    通过设立创新创业学分,引导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和科研训练,通过开放实验室、高端科研平台,鼓励学生早进实验室、早进科研团队,在本科阶段就能接触本领域最新的科研成果。其中,江风益院士以科技创新为主导,把教育与人才深度融合,培养了一批产教融合高质量人才。际銮书院、焕奎书院进一步探索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学科交叉、科教融合、个性培养、协同育人”的培养模式和“三制三化”的育人机制,成为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典范。“稻渔工程”团队、乡村振兴第三方评估团队等,既注重知识体系的搭建,又亲近乡村田间地头,让学生在仰望星空的同时又脚踏实地。

    以爱国奉献之德 奏响青春乐章

    1921年以来,一代代爱国青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把青春奉献给党和人民的事业,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新时代的高等教育,培养学生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政治大德,是坚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国之大者”。

    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南昌大学时寄语广大青年学子:“把学习成长同党和国家的事业紧紧联系起来、同社会和人民的需要密切结合起来,用青春铺路,让理想延伸。”当代青年要在矢志奋斗中谱写新时代的青春之歌,必须把“小我”融入到党和国家、社会和人民的“大我”之中。

    南昌大学作为一所与党史相随、与时代同行的百年学府,历来就有“小我”同“大我”紧密联系、密切结合的优良传统。在军阀割据年代,何焕奎等爱国志士历尽艰难于1921年创立江西公立医学专门学校,这是南昌大学最早的办学源头,也拉开了教育报国、医疗为民的序幕;抗战时期,师生们不畏艰险、挺身而出,担负起救亡图存的民族重任;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全国高校院系大调整中,学校服务国家需要,将一批高水平的师资和专业拆解调整至省外13所大学,有力支持了国家高等教育的布局;在世纪之交,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之先河,历经三校两次融合,为综合性大学建设发展趟出了一条可供借鉴的新路子。

    “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有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学校的鼓舞与荣光,有办学百年的历史积淀和优良传统,新一代南昌大学人也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继续走好感恩奋进、创新发展的“大学之道”。始终不渝牢记总书记的嘱托,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养更多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拔尖创新人才;以科技自立自强为己任,攻克更多高端产业“卡脖子”技术,奋力开辟“双一流”建设高质量发展的新境界。


    编    辑:欧阳仟

    责任编辑:涂金凤


热点新闻更多>>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区学府大道999号办公楼三楼   

电话:0791-83969057   邮编:330031

版权所有:南昌大学新闻中心     点击数:


手机版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