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言语传播伴随着人类进化发展的漫长过程,是人类传播方式的重要符号中介,在人类交往情境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媒介技术迭代下,非言语传播实践也愈加丰富,而非言语传播研究却处于边缘地位。王亿本教授的《西方非言语传播思想研究》全面而深入地探讨了西方非言语传播的发展脉络和思想体系,为中国本土的相关研究提供了宝贵参考,是一本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的专著,阅读心得不妨分享供各位参考。
全面梳理下的学术框架呈现。本书详细追溯了西方非言语传播研究的思想渊源和演进历程,从古希腊修辞学的探讨到进化论、社会互动论、文化人类学、语言学等的多学科对非言语传播的关注,从研究的滥觞萌芽到成熟拓展,展现了西方非言语传播研究的悠久历史和跨学科特点,也揭示了其实践应用价值。此外,作者通过文献分析对非言语传播的概念和符号类型进行了精准界定和划分,明晰了非言语传播研究价值的关键点和研究推进的逻辑点。在此基础上,本书通过理论分析和案例说明的方式深入探讨了非言语传播的表意机制、特征、功能以及解读方法,指出了非言语传播的复杂性和重要作用。
纵向考察下的西方研究挖掘。本书以西方五位代表性学者的相关研究为重点,依照前后学者研究的承接关系,对西方非言语传播思想进行了发展脉络的梳理和细致的分析。作者逐一探究查尔斯·达尔文进化论视角的表情研究、爱德华·霍尔等跨文化传播视角的时空符号研究、雷·伯德惠斯泰尔等人际传播视角的体态语研究、保罗·艾克曼文化人类学视角的微表情研究和罗纳德·E.雷吉奥等非言语传播的应用研究这五个研究重点,涵盖非言语传播所涉及的理论渊源、研究方法和理论贡献等多元内容,并据此确定了西方非言语传播思想研究的肇始、奠基、深化、承启和转向这五个关键分期。作者在梳理相关研究成果的同时,也反思其存在的不足,如理论框架的局限和研究方法不够严谨等问题,反思批判,展示理性务实的态度。
横向剖析下的本土发展思考。西方非言语传播研究成果丰硕,研究方法也在逐步改进,但在中西方高低语境等差异下,其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并不完全适用于中国本土化研究。同时,最新传播实践也使非言语传播具备了不同的特征,因此非言语传播研究应有更多的新鲜话题。非言语传播是一个跨文化、跨学科的研究话题,本土化研究并不是无视西方成果,而是要辩证看待、批判借鉴,对西方非言语传播研究的探讨可以为中国本土化的研究提供借鉴,避免低水平重复研究。作者认为西方非言语传播研究应与建构“华夏传播学”相呼应,中国学者要结合本土特色建构符合当下学术研究需求的具有本土特色的理论体系,这为中国非言语传播研究提供指导。
综合来看,专著比较清晰地勾勒出了西方近百年来非言语传播研究的知识图景,并对其研究历史进行动态把握和全方位解读,作者前瞻性地厘清了中国本土非言语传播研究的现状问题和发展方向,助推本土非言语传播学研究的有序发展。
(作者系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4级新闻学硕士研究生)
编 辑:涂金凤
责任编辑:许 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