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 访全国模范教师张华教授
  • 作者:胡李钦 曾毓慧 摄影:胡李钦 曾毓慧 点击数:
  • 发布时间:2005-01-24字体:[
  •      

       张华,1964年出生,中共党员。毕业于清华大学焊接专业,获博士学位,现为南昌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教授、博导、院长。有国际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会员,中国焊接学会理事、机器人与自动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多个学术任职,其科研成果获2002年江西省自然科学二等奖、2004年江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被评为“江西十大杰出青年”、“全国模范教师”,2004年被国家列入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

       又是一年春华秋实,又是一年桃李芬芳。2004年的教师节,我校机电学院张华教授喜获由国家教育部、人事部联合评定的“全国模范教师”荣誉称号,其教书育人的成绩得到最高认可,成为教师的模范。为此,我们对张华教授进行了长达两个多小时的专访,意欲挖掘出这光荣背后的故事,与全校师生一同感悟荣光,体味艰辛。

       在采访过程中,提起 “全国模范教师”、“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首届江西省青年科学家”等十几项含金量相当高的荣誉,我们面前这位一直笑呵呵的年轻教授却颇显口拙,他只是反复地说道:“我没有刻意追求,更没想到会有这么多的荣誉……我只是做了些应该做的工作吧!”而一讲到他的实验室,他的科研,他的学生,张华教授又总能滔滔不绝,如数家珍。

    潜心科研 促进学科跨越式发展:“要把实验室看成家、看成店铺去经营!”


       张华1997年博士毕业后回到生他养他的红土地,98年初回到母校南昌大学任教。当教师不久,他就根据自己的专业水平,在我校新开辟了“机器人与焊接自动化”研究方向。针对这一研究方向特点,利用南昌大学综合性大学的优势,在全校组织了包括机械、物理、电子、自动化、材料等跨学科的教授、副教授、讲师等以青年人为主、充满生机活力的科研队伍,经过几年努力,“机器人与焊接自动化”这一研究方向处于国内研究的先进行列,部分研究成果达到了国内领先、国际领先水平。在张华老师的带领下,这支科研队伍还以经营实验室为理念,以科研为龙头,凝集学科队伍,建造研究基地,基本依靠争取的科研经费投入实验室建设和设备购置,在机器人与焊接自动化研究方向形成了特色和规模,于2002年1月成立了“江西省机器人与焊接自动化重点实验室”,成为多层次人才培养、多学科交叉科学研究基地。以重点实验室为基础,整合相关学科方向于2002年11月成立了“江西省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为江西省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关键技术开发、咨询服务和培训基地。

       随着科研的深入和科研成果在国内外影响的提高,机器人与焊接自动化研究方向逐渐在国内被同行认可,获得了2004年10月在南昌大学举办中国机器人焊接学术会议的机会。2003年“机器人技术与智能自动化”作为第一研究方向申请获得了“机械电子工程”博士学位授权点(江西省机械工程学科领域唯一的博士点),同时作为2003年申请获得的“信号与信息处理”硕士学位授权点第一研究方向。2001年“机器人与焊接自动化”作为第一研究方向申请获得“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成为江西省第一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因此,在学科建设方面,张华教授作为学科带头人和负责人,已争取获得了“机械电子工程”博士点,以及“信号与信息处理”、“精密仪器与机械”硕士点。

       张华承担了南昌大学国家“十五”“211”工程重点学科“制造业信息化”学科带头人和负责人的重任,目前正在组织面对江西省制造业的跨学院、跨学科的学科群建设,同时负责组织申报教育部“2004~2007”教育振兴计划“江西省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项目。

       众多的学术成果和科研项目,在此篇短文中难以一一记述,但可以肯定的是:以机器人和焊接自动化领域的科学研究形成的特色方向和学术地位,为南昌大学学科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而其中张华教授的带头作用和钻研精神功不可没。

       此外,在机电学院的教学,张华也深感学院如果没有实验室对学生学习和教师科研将是一种严重束缚,张华教授带领几个老师将申请课题争取到并节约出来的科研经费,投入实验室建设和设备购置,在短短的四年时间内,南区电机楼一间废弃的地下室被建设成为机器人与焊接自动化实验室。经过审核,2001年1月该实验室成为江西省重点实验室。“要把实验室看成家、看成店铺去经营!”实验对理工科学生的重要性就如同人的左膀右臂,因此,张华教授始终提倡耐得住寂寞、默默无闻做实验的“实验室精神”,而实验室的建设和完善无疑是培养实验室精神的基础。张教授把实验室当成自己的家、自己的店铺,默默地经营,一点一滴地积累。当讲到学校已经在前湖校区建立了设施齐备、先进的实验楼,成立了工程训练中心专供机电专业师生实验所用时,张华教授笑着对我们说:“我们的学生已经在前湖工程训练中心开始实验了!”

    忧心学生 培养创新性人才:“教师的天职就是培养学生!”


       他不忘天职,教书育人,担任二个博士点、三个硕士点、一个博士后工作站的指导教师,共培养47名博士和硕士,同时承担多门本科、研究生课程教学。近几年来,张华一直以科研项目为依托,坚持科研与人才培养有机结合的思想,开展了从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到博士后的多层次创新性人才培养工作。作为材料加工工程、机械电子工程等二个博士点的指导教师,指导博士生共10人,其中2人已毕业,进入了博士后工作站。作为机械电子工程、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信号与信息处理等三个硕士点的指导教师,指导硕士生27人,其中16人已毕业。作为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指导教师,指导在站博士后1人。近年来指导本科毕业论文36人,分别来自焊接、机电、电子、自动化等专业,目前已经形成了具有明显特色的多学科交叉、多层次人才培养基地。结合科研方向和科研成果他还承担了从本科生、硕士生到博士生的多门课程教学,能够把科研最新成果和学科前沿知识贯穿到课堂教学中,取得了明显效果。主要课程包括《机械工程控制基础》、《应用光学》、《模糊控制理论及技术》、《机器人技术与计算机视觉》、《焊接方法及设备》、《智能控制与理论》等,几年来他的教学工作量一直处于全院的前列。

       张华教授始终认为:高校的最大资源和财富就是学生。“学生往往是充满想象,思想活跃的,我就经常受到学生的启发,感叹于他们的创造力和新思维。”但是,对于昌大的学子,张教授忧虑多于喜悦。“费尽周折请专家讲座,反响却很淡。听讲座的学生少,听也是作为任务听,而不是发自内心的需求。我们的学生心中很少装有问题,漫不经心,不愿意思考问题,没有紧迫感,没有追求和动力!这是令人十分担心的事情,但这与目前的实验环境仍待加强、老师素质亟须提高的状况有着莫大的关系。教师的天职是培养学生,我们的老师一定要不断加强理论研究,提高学术水平,要在广大学生中提倡实践。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问题才会涌现,才能激发学生的思考。同时,高校教育也要针对学生个性制定培养方案,使学生的个性、才能能够得到充分的施展。学生可以通过参与老师的科研、参加兴趣小组,建立学生社团、参加各类相关竞赛,培养和发展自己的兴趣、特长。”

    忧心忡忡求发展的管理者


       张华博士自2000年以来一直负责南昌大学机电所的管理工作,工作特别忙碌,教学科研一直是超负荷运行,为此,他克服了家庭各种困难。前几年,他爱人外出进修,他一人又是教学科研,又要带一个不满十岁的小孩,天天加班加点,但他从不叫苦叫累,总是首先想到科研,想到教学,应该说他的每一个科研成果都是他汗水的结晶,也是他牺牲家庭、牺牲个人享乐的结果。

       他虽是一名科研工作者,科研是他的强项,但他在分管南昌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的科研、学科建设、研究生教育等方面工作,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初步显露出他管理方面的经验。

       在科研管理方面,强调教师担任教学与科研双重角色,积极组织教师进行科研攻关,甚至用自己科研经费资助青年教师出差进行科研调研。

       在机电所管理方面,他积极推动思想观念的改变,确立了经营实验室的理念,在教师中树立不等不靠的榜样,实验室工作环境几乎是靠教师科研经费来维持,为研究生教育创造了良好工作环境。

       2004年11月份,张华教授又被任命为机电学院院长。肩上的担子更重,张教授的步伐更有力,信念更坚定。在张教授的信念里,教学、科研、行政三者是可以并行不悖、相辅相成而发展的,其总的目标就是培养人:培养高素质学生,培养优秀老师。“机制专业要打造成品牌专业,学生要叫得响,老师要撑得起,我们任务艰巨,前路漫长,但是我们一定会不断思考,不断发展!”窗外寒风萧瑟却灯火闪耀,张教授以朴实却有力的话语结束了本次采访。

热点新闻更多>>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区学府大道999号办公楼三楼   

电话:0791-83969057   邮编:330031

版权所有:南昌大学新闻中心     点击数:


手机版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