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新华网刊载了题为《跨越70年的回响 写在"南昌爱乐乐团"成立之际》的文章,对爱乐乐团的成立进行了报道,全文如下:
这个雨丰梅熟的仲夏,几场连绵的暴雨将南昌的文化浪潮掀得一浪高过一浪。“首届中国小说节”引来海内外数百名文坛大腕,云集滕王阁,论道前湖畔,那亢奋的脚步还未远去,又传来更为振奋的消息――由南昌市委宣传部、南昌大学共同组建的“南昌爱乐乐团”正式成立了!大气泱泱、胸襟旷达的南昌终于有了以这座城市命名的第一个交响乐团,她标志着这座文化古城的音乐建设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展现了现代都市文明的精神风貌,可称得上是500万南昌人文化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喜事!八十高龄的著名音乐家张翼先生闻听此讯,激动不已,哽咽道:“好哇,三代音乐人的梦想实现了……”
那一声管弦
1934年的秋天,爱国音乐家、南昌大塘人程懋筠先生秉持“普及推广西洋乐曲常识、提高民众音乐欣赏水平”的宗旨,在南昌建起了“湖滨音乐堂”,成立了一支由20位中国演奏家组成的管弦乐队,并亲任指挥。每逢月明风清的周末,南昌市民就可以在湖水荡漾的公园里聆听来自西方的音乐经典,那里有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罗西尼……尽管声响是那么微弱,却在当时的国民音乐教育中形成了一道独特而亮丽的风景。
日本人的一场战火焚毁了南昌这瞬间的美好、连同那座“湖滨音乐堂”。
这,应该是南昌近代音乐史上的第一声管弦!
更远的记忆
2200年前,南昌建城,位居内陆,人们渔耕生息,音乐的历史却比这更为久远。西山梅岭下的“洪崖丹井”镌刻着一个黄帝时“伶伦制乐”的神话,被后人看作是中国最早的音乐传说。从音乐人类学的视角加以解读,这正是人类幼年心理的集体记忆,它为我们传递了这样一个远古信息――“截管为律”就源自曾经是蛮荒之地的南昌;
1400年前,南昌城文风鼎盛,吟诗作乐,以儒家为核心的中原音乐、本土的官宦文人音乐、城市乡村的民俗音乐交织成繁华似锦的音乐风貌,引来王勃在一片笙歌乐舞中,酒酣兴飞,留下千古绝唱“滕王阁序”;
600年前,25岁的明王室后裔朱权,被贬南昌,度过了45年“洁身于天壤,旷志于物外”的后半生,编撰了最早的古琴曲集《神奇秘谱》,堪称音乐文化中极具艺术价值的文本,没有它,或许我们就听不到《广陵散》《潇湘水云》、听不到《梅花三弄》《高山》《流水》……
捧起这些记忆的碎片,就读到了南昌古代音乐史那闪光的章节。
这座城市有着丰厚的音乐文化底蕴,近代又曾经有过“一枪震天下”的英雄壮举,没有理由在当代音乐文化的大势中处于后位;从这个意义上说,“南昌爱乐乐团”的成立正是当下南昌城市发展“止后移、争进位、站前列”的指导思想在文化建设中的践行。
让南昌的城市品质更优雅
音乐,是对外交流中唯一无须翻译的通用语言,因而国外每个著名城市都有自己的交响乐团。对外开放的需要也催促着国内交响乐发展的步伐,许多省会城市都把交响乐团最为一张自我推介的文化名片。
一个城市的魅力来自其品质的优雅。“森林城市”的打造,生态花园的建设扮靓了南昌城的外表,而城市的文化建设,尤其是反映市民精神需求的休闲文化,却真实地体现了城市内在的品质。
不用讳言,时下休闲文化大多屈从于俗众、跪拜于市场,审美的娱乐化、快餐化让人们的趣味变得粗糙了,对于高品位的艺术愈来愈缺乏咀嚼的能力和耐心。
城市的灵魂在于文化,文化的引领在于传播经典、弘扬高雅。
南昌大学长期着力于校园文化建设,2008年开办至今的“前湖之韵”周末音乐会摒弃流俗、坚守高雅,带领大学生走进大家、走进经典,正是显现了大学引领文化的职能。南昌大学为“南昌爱乐乐团”的组建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也正是履行了大学服务于城市文化建设的责任与使命。
如果说数字化使城市更有智慧,那么,交响乐将会让南昌变得更有品味。“南昌爱乐乐团”的组建不但促进了南昌交响乐艺术事业的发展,而且为提高市民素质、促进文化交流、增强城市文化竞争力、提升南昌在国内外的知名度构筑了坚实而宽阔的平台。
76年前那个披星望月的露天音乐堂如今是声、光、效具佳,温控设备一流的室内音乐厅;76年前那个只有20人的小乐队如今是荟萃国内外70多位演奏家、声部齐全的现代交响乐团;76年前那一声管弦将化作激情澎湃、宏如金钟的交响。
当我们的后人翻阅到“南昌21世纪音乐文化史”这样的章节,将会赫然看到:“南昌爱乐乐团”首演于2010年5 月29日……
相关链接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