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 【江西日报】南昌大学多项举措促“红色名村”发展
  • 作者:江西新闻 摄影:江西新闻
    点击数:
  • 发布时间:2022-01-26字体:[
  •   

    ▲仙源村第一书记余克弟(左二)走访脱贫户

    江西新闻客户端讯(江西日报记者朱雪军 实习生朱凌菲)作为湘鄂赣革命根据地所在村,2021年夏天,万载县仙源乡仙源村迎来乡村振兴第一书记余克弟。作为南昌大学党委组织部的副处级干部,他对发展红色名村、促进乡村振兴有自己的方法。

    “来之前我就了解过,仙源村是中组部命名的中国红色名村,我很荣幸到这里当驻村第一书记,但同时也有压力。”余克弟看着“红色名村”的标志雕塑说。他认为,乡村振兴不是简单的发展村庄,红色名村也不仅仅是从经济上支持,更重要的是还承载着精神上的教化功能。仙源村不仅要发展经济,更要饮水思源,传承好红色基因。为此,余书记沉下身子埋头干,力求将仙源村这个红色名村打造成产业兴旺的金色名村、生态环境优越的绿色名村、历史底蕴厚重的古色名村。

    ▲大力发展民宿,促进村民增收

    “现在来仙源参观,线路单一,基本就是半天的时间,我得想想办法。”为此,余克弟和驻村工作队员等到其他红色名村参观学习。经过几番调研学习,余克弟提出,仙源村虽然红色旧址丰富,但活动匮乏,讲解单一,容易让人疲倦。于是他大胆决策,重新规划,从参观线路制定、沿线道路安排、拓展活动开展以及讲解内容的红色文化挖掘、提炼和升华,都倾注了大量心血和汗水。

    如今,来旅游的人不仅能参观国保级单位旧址,聆听当年仙源历史,还能重走红军路,听微党课、纪念革命先烈、观赏千年银杏树等。第一书记驻村以来,仙源村接待近60余批次、1000余人参观和开展红色主题教育活动,获得广泛赞许,为社会各界接受红色文化教育、传承红色基因提供了较好的基地和平台。

    “大家上午参观了旧址,下午继续搞拓展,中午休息怎么解决?拓展完后返程不便,如果有住宿要求怎么办?”线路精细化后,余克弟意识到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住宿问题。之前的游客都是参观一上午,吃完午饭就走,现在有一整天的时间,住宿这块可不能松懈。正巧在两个旧址之间有个老饭店,场地宽阔,上下三层,吃住行可以一并解决。在实地勘察、走访了解之后,余克弟打算把老饭店改造成吃住一体的红军食堂。经过两个多月的加工改造,红军食堂以全新的面貌展现在大家面前。楼下一层大厅明朗开阔,可摆十余桌,一次可接待150人左右;二三层为住宿,共有7间房十张床,截至目前,红军食堂共接待游客220余人住宿,创收5万余元。

    ▲南昌大学设计研究院开展《仙源村乡村村庄规划方案》制定调研

    ▲南昌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开展《仙源村乡村振兴规划方案》制定调研

    为加强对红色资源的利用,丰富和完善湘鄂赣革命根据地在仙源期间的有关史料,余克弟带领工作队员遍访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了解当年历史,并邀请南昌大学设计研究学院、公共管理学院专家进行仙源村乡村振兴示范村定位与发展规划,推动红色名村建设和研究,将红色旅游品牌化、乡村旅游产业化,走出一条具有仙源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在做好红色名村建设的同时,余克弟千方百计谋划产业发展,积极联系学院与仙源村共同出资15万元注入仙源春扶贫合作社,建设仙源村有机大米加工厂,实现大米产量1万多公斤,收入达12万元。

    激活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第一书记余克弟把助农增收致富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全身心拥抱着这个充满希望的红色名村,在干事创业中标注了自己的价值坐标。下一步,他还将探索打造千年银杏观赏点。在产业方面,立足生态优势和南昌大学成熟的稻鱼养殖技术,计划建设一个矿泉水厂和稻鱼养殖基地,让红金绿古共振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原文链接:http://www.jxxw.com.cn/index.php/welcome/show_news?id=125074535&type=1

    编    辑:陈臆安

    责任编辑:陈小赤

热点新闻更多>>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区学府大道999号办公楼三楼   

电话:0791-83969057   邮编:330031

版权所有:南昌大学新闻中心     点击数:


手机版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