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6日,江西新闻网刊登了《喷薄而出的是新鲜的气息――读后》,全文如下:
这是一本体现了E时代浓厚气息的新书,它脱胎于一个至今仍非常活跃的个人博客。因为这一缘故,这书在格局上陡然便具有让人过目难忘的品相。它既保存了书籍媒体原有的沉稳、深刻的一面,又兼具网络媒体灵动与丰富的特征。
书的作者当然也是博客的博主是南昌大学党委书记郑克强。他在公务之余,勤于笔耕,令人惊讶地维持着一个人气很旺的博客。或者应该这么说,他把自己的管理工作、科研工作与博客的精细打理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这书中的文字来源于博客,是作者对博客中的内容稍作删减后形成的。本书尽可能保留了博客的构架,既有博文,又有跟帖与回帖,以及图片与音乐。
书中的图片清晰可辨;而音乐自然只是给出了标题,无法在书中呈现,但通过标题,读者往往就情不自禁地幻想出音乐流动的轨迹。我想说的是,图片与音乐的搭配使用,极易设置出一个个特定的情境,让读者沉浸其中,流连忘返。在《启动<赣文化通典>》的博文中,使用的是东林寺、白鹿洞书院的图像,并注明配置的音乐是江西人耳熟能详的《江西是个好地方》,二者可称是江西文化的典型切片。它们显然比文字更感性,一个江西地域文化的情境就这样轻巧地被创设出来了。这种轻巧间获得的效果是一般纯文字构成的书籍难以达到的。
当然,我更看重的是书中展现出的作者与网友之间的直接互动。一个有效信息传播过程主要有两个环节,即包括信息的传送与信息的接受及其反馈。常见的书一般只能体现出第一个环节,不可能同时体现接受者的接受与反馈。而本书却同时兼具了这两个环节,如果把博文视为书的正文,那么博文下的互动就是读者对书的直接反馈。可以说本书的魅力很大程度上就是作者与读者的直接互动带来的,本书的书名为《e唱e和》(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出版),可见作者看重的也是这个环节。下面是博文《泰戈尔诗句中的哲理》下互动的部分内容:
芋头:很喜欢泰戈尔的诗。尤其是《新月集》和《飞鸟集》。指出一个小小的笔误:林徽因。
博主回复:查了一下资料,“因”、“茵”皆源出有据。她是文化名人,取名含“人间草地”的意思?还是另有一种禅意?不得而知,祈高人点拨。
木木:同样是“诗人”,泰戈尔成了大思想家,徐志摩却是情种子……十分赞同这个观点。因为不喜欢徐志摩,我差不多讨厌所有的诗人。
博主回复:“因为不喜欢徐志摩,我差不多讨厌所有的诗人。”这话有点以偏概全了哈,下回我也让你“讨厌”一下。
类似这样充满了机趣的对谈,书中俯拾皆是。显而易见,交流的内容扑扑茂茂、元气淋漓,作者正是在这样冲淡平和的情境中,完成了一次又一次像春雨般润物无声的有效传播。
应该说,本书的珍贵并不仅在形式的别致,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博客都可以编出一本同等质量的书。它的成功还在博文本身的高水准。书中登载的博文都是一篇篇上乘的佳构,其中有典型的游记、随笔,还有怀旧散文与学术短论,完全够资格独立成册的。
此外,网络写作尤其是网络沟通,渐渐形成了一套自成规模的表述系统。作者深得其中三味,给出的是当行本色的网络文字,这自然为该书在青年学生中的影响加分不少。在这方面,前文所引的博主回复内容,即可略见端倪,此处便不再详述了。
相关链接,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