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 【学习强国】吉安井冈山:在乡村振兴一线绽放青春力量
  • 作者: 摄影:
    点击数:
  • 发布时间:2025-05-14字体:[
  •   

    大鲵又叫中国大鲵,俗称“娃娃鱼”,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但人工养殖可作为水产品或其他资源开发利用,是江西省吉安市井冈山地区的特色保护和利用品种。但多年来粗放式养殖带来大鲵种质混杂、培育和养殖阶段易生病、成活率低等问题,亟需规范的科学养殖方式来提高大鲵产量、质量。从2018年开始,南昌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选派水产养殖专业师生,组建与“鲵”同行青年科技团队,来到井冈山市茅坪镇开展科技助农。2023年中国农技协江西井冈山大鲵科技小院正式成立。

    刚到茅坪镇时,农户们并不看好团队。村民们觉得他们太年轻,认为自己养殖娃娃鱼时间长,而且老一辈是这样养的,对团队的工作和实践能力持怀疑态度。

    队员们并没有放弃,而是更加耐心地挨家挨户推广科学养鲵的知识。在这期间,一位农户养殖的大鲵生病,尾部出现白斑,尝试了以往的各种土办法,都没有缓解。由于大鲵生病传染了以后,基本上一个池子一条都不剩。为了保住辛苦养殖的大鲵,该农户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找到团队帮忙,队员们立即采样并经实验室化验分析,确定致病菌,对症下药制定治疗方案,大鲵逐渐恢复健康。这次治疗成果的传播,也让周边农户渐渐认可了科技团队。

    得到农户的认可后,队员们通过深入田间地头,提供技术指导,累计帮扶3家龙头企业和50多户养殖户,帮助解决养殖过程中的实际问题。累计采样4000多尾大鲵,积累了大量宝贵数据。研发推广生态健康繁养殖技术,解决大鲵病害频发的问题。团队入驻以来,与企业累计发放种苗10万余尾,协助企业带动农民就业300余人。井冈山大鲵养殖企业和养殖户数量从原来的不足50家发展到100多家,商品大鲵年产量从2万尾左右增长到10万尾以上。

    通过科技小院的努力,基本实现井冈山大鲵种质快速鉴定,确保大鲵人工增殖放流科学性,实现井冈山大鲵生态规模繁养殖技术加工突破。通过“良种+良法”,采用遗传学、组织学、病理学、营养学、生态学、生理学、现代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学等多学科交叉对井冈山大鲵种质鉴定、人工繁育、病害防控、人工配合饲料研发等进行系统研究。已制订大鲵繁养“新八字”方案1个,与企业共同制订企业标准2个,研发相关专利19项,获省级科研成果鉴定1项,建立井冈山大鲵科技馆1个。

    与基层科协和农技协配合,科技小院团队形成了“两送一回收”大鲵示范与推广模式,助力乡村振兴成果显著。目前,已举办技术和科普培训班15期,培训技术人员353人次,通过“农旅结合”模式,接待参观人员1000余人次;带动农户56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44户。在井冈山市坝上村等地协助企业直接带动就业超300人,间接带动就业超1000人;与企业共同帮扶农民人均年增收超3000元,累计超500万元;获得江西省农业农村厅渔业渔政局、井冈山市等农业主管部门肯定。团队受到央视新闻、科技日报、学习强国、人民网等主流媒体报道超30次,并于2024年10月获得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金奖。


    原文链接:

    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7407465291879358164&t=1747128551642&showmenu=false&cdn=https%3A%2F%2Fregion-jiangxi-resource&study_style_id=feeds_opaque&source=share&share_to=wx_single&item_id=7407465291879358164&ref_read_id=62ff09a2-0e46-49dd-8583-0a2adecf8d52_1747132186928


    编  辑:周佳瑾

    责任编辑:徐翰



热点新闻更多>>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区学府大道999号办公楼三楼   

电话:0791-83969057   邮编:330031

版权所有:南昌大学新闻中心     点击数:


手机版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