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4日,大江网发表了《江西两人新当选工程院院士》的报道,全文如下:
中国工程院2009年院士增选结果2日在京揭晓,48名杰出工程科技工作者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江西又增两院士,分别是来自赣县,现为天津大学的副校长钟登华教授,他当选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院士;以及来自南昌,现为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所长丁健教授,他当选为医药卫生学部院士。消息发布后,本报记者连线采访他们身边的人,了解他们的幕后故事。
据了解,年轻化是本次新增工程院院士的特点,新当选院士平均年龄为56.2岁,首次低于60岁。
丁健教授
钟登华教授
老师眼中的钟登华:为人低调时刻不忘家乡
46岁赣县人当选工程院院士
记者3日从天津大学宣传部获悉,钟登华也是天津市本届唯一新当选的工程院院士。从该校提供的档案中记者了解到,1963年11月20日,钟登华教授出生于江西省赣县,1985年进入天津大学水利系攻读硕士学位,1988年获得水工结构工程硕士学位,1992年获得系统工程博士学位,1994年破格晋升为教授。现任天津大学副校长、研究生院院长。
为我国水利水电资深专家
天津大学党委宣传部宋雪峰告诉记者,钟登华教授是我国水利水电方面的权威专家,也是天津大学水利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他长期致力于水利水电工程领域的科技攻关、技术开发、推广应用和人才培养工作,先后承担并出色完成了十多项重大工程的科技攻关与技术开发任务。他的研究成果先后在我国三十多项水利水电工程中得到了应用。
为人低调极少接受媒体采访
院士名单公布后,记者采访了一些钟登华教授的同事和学生。大家都表示,钟教授为人十分低调,除了学术和学校内的一些工作外,很少有社会活动,对于媒体的采访也向来采取婉拒的态度。而在网络上,除了钟院士的简历以及发表的学术文章和他偶尔的获奖消息外,记者也没有搜索到任何关于钟登华教授本人的采访资料。
中学时期学习认真成绩优秀
消息传到钟登华教授的家乡江西省赣县,他曾经就读的母校赣县中学沸腾了,当天,欣闻这一喜讯的赣县中学64岁退休教师赖邦宗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赖邦宗老师告诉记者,钟登华教授出生在赣县梅林镇陶源村,从小家境贫寒,家里有四兄弟,父母都是当地的农民。赖邦宗老师告诉记者,当时他在学校负责政教,钟登华在赣县中学就读期间,各方面都表现优异,除了学习成绩突出,为人也很诚实。在班主任以及任课老师的眼里,钟登华最大的特点就是为人低调,学习认真。
赣县中学校庆亲自到场
让赖邦宗老师印象最为深刻的是,2000年,赣县中学举办45周年校庆,钟登华教授自然受到了学校的热情邀约。尽管最初学校对钟教授能否亲自到场不抱太大希望,因为那个时候,钟登华教授已是天津大学校长助理,兼研究生院院长,公务非常繁忙。但令全体师生感动的是,钟教授最终还是从百忙中抽空赶了回来,他心系母校的这份情谊给赣县广大师生留下了深刻印象。
赖邦宗老师告诉记者,这位传奇校友尽管已是功成名就,但多年后现身母校,依然是衣着朴素,平易近人,让赣县师生倍感亲切。
免试保送到天津大学读研
“我昨天还发了信息给他,祝贺他!”3日晚,南昌大学建工学院陈合爱老师告诉记者,从原江西工业大学毕业的钟登华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后,自己就给他发了个短信表示祝贺,钟教授也及时回了短信。
南昌大学建工学院徐镇凯副院长曾经是钟登华的大学老师。徐镇凯告诉记者,印象中,钟登华外表普通,也不是活跃的那种人。因此,作为任课老师,对他的印象不是很深。徐镇凯认为,钟登华应该属于那种埋头学习的类型。大学毕业后,他是被免试保送到天津大学读研究生的。
积极促进赣津两地教育合作
听说他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昌大建工学院的老师都很高兴。
昌大建工学院的陈合爱老师尽管没有教过钟登华的课,但是近年来,由于工作关系,与钟登华联系比较多,两人经常有通讯往来。“基本上,钟登华到江西来,我们都会见见面。”前两年,天津大学与江西省签订全面合作协议时,钟登华就来到了江西。
当记者提出想采访一下钟登华时,陈合爱告诉记者,钟登华为人低调,有其他的媒体想采访钟登华都被婉拒了。如果记者想采访,他要征求其本人意见。随后,陈合爱将记者的意图发信息给钟登华,但是到记者发稿时,还没有得到回复。
同事眼中的丁健:性格随和业务能力突出
业务能力突出被公派出国深造
在得知丁健当选工程院院士后,南昌大学医学院第一时间就在学校主页上公布了这一消息。全校师生都为丁健所取得的荣誉深感自豪。
丁健1978年毕业于江西医学院医学专业,之后留校任教,直至1986年。在此期间,他曾在中国医科大学攻读医学硕士学位。据江西医学院的老教师回忆,因为丁健的业务能力突出,所以被公派去日本留学。1991年,他获得医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所长、研究员、课题组长,兼任新药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不喜欢接受媒体采访
在丁健的头上实在有太多的光环,但在记者联系采访时,上海药物研究所的工作人员均表示,丁健是个低调的领导者,不喜欢接受媒体的采访。几经努力之后,记者仍未与丁健取得联系。
曾采访过丁健的上海《文汇报》记者许琦敏经历了和记者相同的遭遇。“丁健实在太忙了,几乎没有时间接受记者的采访,上次我采访他,还是趁着他开会的空隙,稍微聊了几句。”许琦敏告诉记者,虽然是不到半个小时,但却让她深刻地感受到了丁健为人处世的态度。“他每一句话都离不开新药的创新,他最大的愿望,就是想多研发出几种有效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一类抗肿瘤新药。”
他是个随和的领导
3日晚,上海药物研究所值班室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两天,单位办公楼都贴有丁健当选为院士的喜讯。“丁所长平时为人特别随和,尽管是领导,但见到每个工作人员,他总是很热情地打招呼。”这位工作人员谈起丁健赞叹不已,“不过我们在所里并不是经常看到丁所长,因为他工作非常繁忙,经常奔波于各个城市之间。”
为创新新药终生努力
丁健一直在为创新新药努力着。他领导建立了系统的、符合国际规范标准的抗肿瘤药物筛选和药效学评价技术体系,以及系列新生血管生成和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评价模型,为我国抗肿瘤药物的自主研发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平台。通过该平台,发现了数百个活性化合物和一批候选药物,其中两个候选新药沙尔威辛和螺旋藻肽聚复合胶囊已进入临床研究阶段。
另外,他还在SCI学术杂志上发表了80多篇论文,获授权或申请国内外专利40余项。
当选院士后责任多于欣喜
得知自己当选工程院院士,丁健感觉到的责任远多于欣喜。许琦敏告诉记者,在采访丁健时,丁健表示,国家对新药创制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生物医药产业也被列为支柱产业,这是一个历史机遇,“生逢其时”的幸运将驱使着他更努力地前行。他希望通过药物研究“国家队”的力量,搭建起新药研发的支撑平台。
相关链接: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