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4日,中国国防部门户网站转发了:《铸魂 铸剑 铸形――南昌大学培养海军国防生军政素质纪实》的报道,全文如下:
南昌大学2002年与海军政治部签定联合培养军队干部协议,作为海军首批国防生培养“三个衔接”试点院校,学校与海军驻校选培办精诚协作,依托江西丰富的红色革命资源,把合力培养高素质国防生、积极推进军队人才战略工程作为一项光荣而神圣的历史使命,紧紧围绕新型军事人才需求,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办学优势,努力培养造就思想坚定、军政兼备、科学文化基础扎实的优秀国防生。近年来,国防生有6人在国家级大赛中获奖,50多人在省市一级竞赛中获奖,140人考取研究生,已毕业的430多名国防生均分配到舰艇、海岛边防等基层一线部队,多人参加索马里护航、奥运安保、国庆阅兵等重要任务,其中1人荣立二等功,20人次荣立三等功。国防生团委被团中央表彰为“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创建单位”。
政治教育坚定信念
一是实施“铸魂工程”,坚定国防生从军报国的理想信念。铸牢国防生理想信念,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弘扬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优良传统,模范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是我校国防生“铸魂工程”的主要内容。充分利用江西丰富的红色资源,邀请省内井冈山精神研究学者作报告,为国防生解读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奋斗历程。组织参观“八一南昌起义纪念馆”、朱德同志故居、小平小道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国防生在军旗升起的地方回味历史,接受教育。开展革命英模故事会,祭扫革命烈士陵园,走访慰问老红军、军烈属,大力传承红色精神,树立时代丰碑。同时,通过理论授课与自我学习,将南沙精神、爱舰爱岛爱海洋意识灌输到学生的思想深处,铸牢国防生的蓝色情结。每年4月23日海军建军日,在校园里开展海军节文化周活动,今年海军节期间特别邀请冯理达事迹和海军总医院抗震救灾报告团来校作报告,进一步坚定了国防生携笔从戎、建功海防的坚定信念。毕业分配到南海舰队某部工作的国防生刘强在执行重要任务中表现突出荣立二等功,在向学校领导汇报时深有感触地说:“在红土地接受红色教育,使我信念不动摇、意志更坚定。”
二是实施“铸剑工程”,夯实国防生岗位任职的科学文化素质。海军是技术密集型军种,整体转型建设对人才的专业素质要求更高。为提高国防生的专业技能,培养驾驭高技术装备的新型军事人才,学校以精品课为牵引、专业课为重点、公共课为基础,实施“铸剑工程”。利用周末讲坛,聘请军地专家教授作报告、上大课,拓宽国防生视野。请优秀国防生介绍学习方法和体会,开展学习经验交流,建立“手牵手”促学机制,实现互帮互助、以老带新。参加“挑战杯”、汽车模型大赛,激励国防生把知识向能力转化,理论向实践延伸。组织国防生海上实习,熟悉相关战位,增强动手能力,提高实际操作装备的水平;聘请军校和部队专家,对国防生毕业设计实行“多导师制”。毕业国防生刘庆松在校期间学习成绩优异保送研究生,分配某舰艇工作后能够充分发挥自己专业知识扎实的优势,带领所在部门在舰队专业比武中勇夺第一,个人3年时间荣立5次三等功。被评为海军首批“十佳国防生”的2006级在校国防生张春辉,参与制作的智能交互式轮椅机器人,在今年10月的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科技竞赛决赛中夺得一等奖。
三是实施“铸形工程”,锤炼国防生果敢坚毅的军人作风。学校通过文化熏陶、军政训练和重大实践活动摔打锻炼,实施锻造国防生坚韧不拔、敢打必胜品质的“铸形工程”。修建了国防生专用的渡海登岛综合训练场、体能训练场,建成了国防生心理疏导室、法律咨询室、军事网络室、文体活动室、阅览室、图书室、荣誉室、昌海国防展厅,创作队歌,制作队徽、队旗,设计胸标、臂章,凝练“博学、无畏、笃行、报国”的队训,培育具有军味、海味的红色“昌海文化”。采取“入学合训、日常分训、陆院集训、舰艇精训、部队特训”等方式,锤炼“流血流汗不流泪,掉皮掉肉不掉队”的军人意志,打造战风斗浪、抗晕耐暑的战斗作风,培育坚毅果敢、团结奋进的优秀品质。今年暑期2006级70名国防生赴南海舰队参加航海实习和陆战旅当兵锻炼,国防生吃苦耐劳、勇于拼搏的精神受到了部队首长和官兵的一致称赞。组织国防生承担学校1万多名新生军训,护迎奥运会、全运会圣火进校园,国防生军乐团参加南昌国际军乐节和驻南昌地区高校大学生阅兵等重大活动,培养国防生团结合作、拼搏进取的情操。2003级毕业国防生黄亮、江建抽调国庆阅兵方阵,在天安门接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2008年10月15日,国家副主席习近平来我校视察时,与国防生亲切交谈,国防生以严整的军容、蓬勃的朝气向首长展示了良好形象。
相关链接,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