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 【欧美同学会】两会声音丨陈晔光院士:“人工智能为基础研究带来了新工具”
  • 作者: 摄影:
    点击数:
  • 发布时间:2025-03-13字体:[
  •   

    “人工智能”可以说是今年全国两会上讨论频率较高的热词。近年来,人工智能算法快速发展,并大规模应用于人类的生产生活。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江西省欧美同学会会长、南昌大学校长陈晔光认为,人工智能还有更宏大的应用远景——为科学研究做贡献。

    db6ac51b8b1f4cecaa86af0a6b8e8ee7.jpg

    人工智能为基础研究带来新工具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推动科技支出向基础研究倾斜,完善竞争性支持和稳定支持相结合的投入机制,提高基础研究组织化程度。

    基础研究是探索黑暗房间的第一盏灯,许多颠覆性的技术都源于基础科学的突破。

    “长期以来,从事科研工作面临着许多困境。以生物医学研究为例,科研工作者往往需要对大量复杂且多样的生物医学数据进行解读和分析,比如基因组测序、基因表达谱等会产生大量的数据。因此,随着生物医学进入大数据时代,科学家对数据的高效利用愈发关键。”陈晔光说,传统的预测方法大多依赖于人工投入,要先广泛搜集目标数据,然后手动分析和总结数据中有价值的信息,最后归纳得出预测性结论。如今,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特别是以大模型为核心的新方法能够高效处理和分析大量的生物医学数据。尤其对于学科复杂的生物医学领域,AI的应用极大地减轻了科学家处理海量生物医学数据的负担。

    技术创新能“跳”多高、“跑”多远,基础研究是关键。陈晔光认为,我国当前面临的很多“卡脖子”关键技术难题,根源在于基础理论研究的滞后,源头与底层的科学问题没有解决。因此,需强化高校在基础研究方面的重要作用,推进自由探索和有组织科研并重的基础研究,鼓励开展有风险但高价值的基础研究。同时,应该继续加大基础研究投入,推动人工智能基础研究的开源开放,大力培养跨学科人才,实现人工智能与生物、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的深度融合。

    助推教育均衡发展

    高校是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的结合点,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近年来,我国通过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部省合建机制等政策,已推动形成“大学—区域”协同发展模式,但部分地区优质教育资源集聚不足、科研转化效能偏弱、区域经济贡献度不高等瓶颈问题依然存在。

    “目前我国有13个省(自治区)无部属高校,这些地区人口数占全国人口的33%,没有高水平大学,难以满足老百姓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陈晔光说。

    陈晔光建议,优化“双一流”建设布局,在新一轮的“双一流”高校和学科建设,以及一流学科培优计划、新增博士计划中,加强对教育资源相对落后省份高校的支持。强化国家级科研和创新平台的重点帮扶,从政策和制度的顶层设计上推动国家及部委平台,以及各类高端和优质科教资源向高等教育和科创能力相对落后地区有序流动和良性转移,持续加大对这些地区创新平台建设的支持力度,提升这些地区的创新驱动发展能力。

    同时,将教育科技人才发展落后地区的人才支持政策,纳入西部大开发系统政策的特殊支持,助推这些地区的高等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

    作为高校校长,陈晔光认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对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提出新的要求、作出新的部署,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指出了方向。

    421fd1c45aaf4d17951a88cb1aa26e76.jpg

    陈晔光在授课

    他表示,南昌大学将以内涵式高质量发展为主线,进一步深化综合改革,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要完善立德树人机制,持续推进“双一流”建设攻坚,优化调整学科专业布局,加快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发展,改革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机制,进一步推进与社会需求高契合度人才的培养,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聚焦江西“1269”行动计划,深化产学研合作,为江西提升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水平,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有力支撑;完善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引育机制,深化人才分类评价改革,大力支持青年人才发展,加快推进“江西底色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步伐,为建设教育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完善科研人员资助体系

    近年来,国家相关部门持续发力,在科技人才资助体系建设方面成效显著,通过不断优化资助政策、丰富资助类型、完善资助管理,推动科技人才发展迈向新高度。同时,国家高度关注与大力支持青年人才培养,极大地激发了青年科技人才的创新活力。

    陈晔光在调研中发现,许多科研人员在过了一定年龄后,因资助体系的局限,难以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持,继续开展已有良好基础的科研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制约了科技创新的持续推进。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我国对基础研究的资助强度与数量相对不足。”陈晔光表示,尽管我国基础研究投入占科研总投入(R&D)的比例逐年递增,2024年我国基础研究投入占比达到6.91%,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差距。在有限的投入下,面向中年科研人员的资助项目数量有限,有在研项目总数的限制,且大部分单项资助金额也远不能满足科研实际需求。

    从科研人员成长规律和科研活动的规律来看,中老年科研工作者仍然是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基础研究资助强度不足导致部分中年科研人员在申请项目时面临巨大竞争压力,获得资助的难度大幅提升。

    为进一步完善国家科研人员资助体系,陈晔光建议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加大资助力度与规模。进一步加大中央财政的科研投入,特别是增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预算,同时积极引导社会资本、企业资金加入国家科技人才资助体系。发行超长期国债,在有效避免通货膨胀的同时,吸纳市场多余资金投入到科技人才资助体系;出台税收优惠政策,对参与科研资助的企业给予税收减免等优惠措施;鼓励资助企业深度参与科学问题的提出、项目指南的制定,以此提高社会资本参与的积极性,进而加大资助力度与规模,提升基础研究投入在科研总投入中的占比。

    同时,进一步优化资助体系,建立中长期跟踪评估机制。除为青年科研人员特设的基金项目,对其他项目的申请给予所有科研人员公平竞争机会,不设年龄限制,根据科研人员的学术成就、研究潜力等,决定是否立项。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建立长期跟踪评估机制,对项目进展和科研人员表现进行全面评估,着重考量项目科研成果对社会、经济等多方面的长期贡献。


    原文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WqQXVIUnw-HK8RtyjpLGLg


    编    辑:徐宇爽

    责任编辑:程慧萍





热点新闻更多>>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区学府大道999号办公楼三楼   

电话:0791-83969057   邮编:330031

版权所有:南昌大学新闻中心     点击数:


手机版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