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23日,《信息日报》刊登了《四位女作家包揽中国小说学会大奖》的报道,全文入下:
首届中国小说节开幕式现场
22日上午,由中国小说学会主办、南昌大学承办的首届中国小说节,在南昌大学音乐厅盛大开幕,雷达、卢新华、严歌苓、刘醒龙、方方等近百位国内外知名小说家、评论家和文化名流共聚,研讨当代文学创作发展之路。江西省委宣传部长刘上洋出席了当日的开幕式并发表讲话,欢迎众多远道而来的文坛名家,为推动包括江西在内的文学、文化建设献计献策。
小说能“过节”说明仍有很多人喜欢它
中国小说学会相关责任人表示,举办本届小说节,旨在回眸新世纪中国小说文学创作,梳理2000年至2010年小说发展历程,并奖掖优秀作品,以促进中国小说艺术的创作和发展。本届小说节还吸引了许多海外华文作家,如严歌苓、张翎、少君等,加强了中国小说在海内外的交流互动。
小说学会副会长雷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在新媒介不断出现的今天,能给小说过个节,说明还是有很多人喜欢并支持这项传统文学,也让众多坚持在小说领域孜孜以求的作家感受到支持与呵护。”
网络等媒介冲击传统小说面临新课题
22日下午的高峰论坛上,众作家学者通过深刻对话,聚焦传统文学在新形势下面临的挑战。
众多学者名家表示,全球文化多元化已是大势所趋,这些自然不会直接作用于文学,但作为文化生态的大气候,无不影响着传统文学的发展。如何与高科技、网络、图像妥协融合,如何通过文学手段的创新将读者拉回文字,都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范小青、方方、严歌苓、张翎获小说学会大奖
22日晚,小说节重头戏――第三届中国小说学会奖颁奖典礼同时举行。
中国小说学会奖每三年举行一次,是在连续三年“中国小说排行榜”的基础上,由评委们投票表决产生,奖励表现出扎实艺术功底、有独特艺术追求和审美价值的优秀作品。
和以往不同的是,今年在颁发短篇、中篇、长篇小说奖的基础上,还首次颁发了海外作家特别奖,因为近十年来,海外华人作家在国内受关注的佳作越来越多,成为中国文坛的夺奖生力军。当晚各类奖项一一揭晓,范小青获短篇小说奖、方方获中篇小说奖、严歌苓获长篇小说奖,张翎获海外小说特别奖。四位获誉作家均为女性,对此主办方表示,这只能说是一个巧合。
小说节为期6天精彩活动不断
据悉,首届中国小说节为期6天,精彩活动不断。继21日的作家讲座、22日的开幕式及小说学会奖颁布后,23日,作家、评论家们将游览南昌名胜景区,并与读者联欢、交流,举行赠书、签名等活动。24日至26日,组委会还将组织进行“井冈山红色之旅”和“鄱阳湖绿色生态之旅”参观采风,邀名作家探讨江西红色文化和生态文化。期间南昌大学还将举行多场名家讲座活动。
现场专访
近百文学名家聚首一处,让记者有些“眼花缭乱”。也许曾受益于他(她)的某一本书,感动于他(她)的某一段文字,如今却近在咫尺而不识。因为他们总是默默耕耘在幕后。
他们看起来面容普通,却都写着自己的风格,或疏离冷傲,或亲切如风。他们都是文学的坚守者,却对当今文学表达着相同的困惑,或尖锐坦诚,或理性谨言。
记者走近其中几位名家,通过见缝插针的一些采访对话,给文学迷展现他们创作背后的一些奇思或故事。
雷达:从《阿凡达》中感受文学危机
雷达表示,他坚信只要人类情感不灭、语言艺术存在,纯文学便永远存在。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影视及网络一类圈外作家的庞大发展势头下,专业作家队伍面临生存危机。
中国电影跟《阿凡达》差太远
雷达说,曾经看完电影《阿凡达》出来,一位朋友忽然问,现在还需要文学吗?让他心下一惊,陷入深思。不过他认为,中国电影跟《阿凡达》这样的电影比起来,差得太远。
当记者问到现在很多作家从一提笔就决定写剧本是否过于功利时,雷达表示,文学不会屈从于影视,两者只会互相促进影响。以前很多作品改拍成电影电视剧后才被大众熟悉,现在也有很多影视剧本改写成小说。
网络社会几乎人人写作
雷达曾说,现在流行的青春小说、玄幻小说就像一个快餐,热狗加冰激凌。昨日,他再次提到网络作品是一种“消费阅读”。
雷达表示,现在网络作为第四媒体,影响巨大,聚集了80、90后一个庞大的作家队伍,包括一些博客文字,形成“人人都可以写作”的境况,对专业作家的小说创作也是一大挑战。
不过相对网络作品这种消费阅读,传统文学是一种心灵和生命的阅读,区别还是很明显的。
专业作家需要充电
现在出版界有个说法:书商的眼睛盯的不再是专业作家,而是圈外作家。因为圈外作家写自己身边的生活,写最熟悉的,它有生命的血色。
雷达坦承“有这个危机”。他说:“现在市场的压力很大,要求专业作家们写得多写得快,不得不稀释、不得不粗糙一些。不可能像生孩子一样怀胎十月。现在很多专业作家都写了三四十年,资源接近枯竭,需要充电,需要走进生活。”
方方:写作一定要睡足觉喝够茶
此次在昌获得中国小说学会中篇小说奖,江西籍作家方方自然成了媒体关注的人物之一。
生活在快乐中的人
方方曾写过一篇文章:《工作着是快乐的》。见到她本人你会感觉到,生活中她肯定也是快乐的,爱笑,爱说话,还特别真实。当记者欲采访她时,刚从九江匆匆赶到南昌的她非常坦诚地说:“啊,可不可以等一等,我现在脑子是糊的!”
说等一等,其实只过了5秒钟。方方告诉记者,她的祖籍在江西彭泽,自然对江西有着浓厚的感情,并留下许多生活痕迹。在她的新作《刀锋上的蚂蚁》中,还提到了南昌。
不避讳当过4年装卸工人
记者问方方最近有什么创作计划?方方说肯定会有,但她平常并不怎么计划,想到了什么再坐下来慢慢写。至于写作中有没有什么小癖好?方方说:一定要睡足觉,喝够茶。
方方给人的感觉很真实,在她的简历中,总要注明自己“当过4年装卸工人”。她说正因为当过4年的工人,对底层小人物的生活有很深的感触,更利于自己描写底层人物的生存现状。作家要创造出好作品,对生活的体验和感受非常重要。
有些网络作品味美但没营养
去年初,因为湖北省作协邀请网络作家加入作协,身为作协主席的方方接受了众多质疑或支持的访问。
方方认为,既然有了网络,网络又冒出文学,一切自然而然。当然,网络文学因为发表容易,又没有编辑审稿,有些质量很低,垃圾作品也不少。说是垃圾,也不一定就是坏的。就跟垃圾饮料一样,也挺好喝,只是没什么营养而已。正因为它的发表容易,倒显得自由自在,无拘无束,非常有个性,因而也充满生气。她认为这是网络文学中最可贵的东西。
严歌苓:感觉不再被边缘化
严歌苓拿过多次国际国内文学奖项,多数是中短篇作品,此次却以长篇小说获胜。昨日的颁奖典礼前,记者提前获悉获奖名单,问及严歌苓,她似乎有些意外,表示尚不知道自己获奖。
在作家群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在自己的祖国里积累了对文字的热爱,之后移居海外,仍笔耕不辍。东西方交融的背景,令他们的文字格外受到读者的瞩目和青睐。他们被称为海外华人作家。作为其中一员,严歌苓却经常感觉到一种边缘化。她不喜欢这种划分,觉得这不是一种文学的分类,将她与国内作家生生拉开距离。严歌苓说,她很感谢这次小说节,给海外华人作家和国内作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让她有回归融入主流的感觉。
范小青:苏派小说新掌门人
获得中国小说学会短篇小说奖的著名作家、苏州市文联主席范小青,因在日本讲学未能参加首届小说节。
据小说学会有关负责人介绍,范小青1980年起发表中短篇小说200余篇,代表作有《城乡简史》等。《城乡简史》获得第四届鲁迅文学奖。她的文风,最本质的底色,是一个“静”字。她的第一个长篇《裤裆巷风流记》,将谐趣盎然的语式,苏州百姓性格与生态跃然纸上。
张翎:首次关注赴加华工命运
因为小说学会首次设立海外作家特别奖,张翎算是首位获得这一奖项的海外作家。
相比刻画心灵余震的作品《余震》,张翎的最新力作《金山》似乎更引人关注。文如其人,张翎的小说大气、从容、深情,而且有一种沉实而安静的品质。
《金山》通过几代海外中国劳工的生活秘史、悲苦命运,把中国普通民众在全球化进程中艰难前行的身影刻写得饱满、阔大,由此揭开了华裔移民史和中国现代史中被轻忽的重要一页。
花絮
邂逅幽默作家吴玲瑶
著名旅美作家吴玲瑶大概是此行作家队伍中唯一以“幽默作家”身份出现的人。果然是一位轻松生活的高手,返程车上,记者正巧与她坐在一起,对方笑意盎然递上一张名片,才知道是一位以幽默写作见长的作家。
吴玲瑶说,幽默作品贵在“笑里藏道”,以幽默轻松的文字,透露豁达雍容的心态。从事幽默创作多年,吴玲瑶出了50多本书,500多万字。
比较美中两国的幽默差异,她说美国是一个泛幽默国家,没事就说说笑话,讲讲幽默;而中国人不讲究快乐,讲究不重则不威,但是也有很多幽默的天分,她第一次去河南少林寺,在山脚下碰到一个长者,问他会不会功夫,人家便回答说:“喝过少林水,都能踢踢腿。”
一番趣谈,她试图告诉记者:快乐哲学有如车子的防震器,使你在人生大道上一路平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