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10日,中国江西网刊登了《二月河昌大畅谈“历史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的整合”》的报道,全文如下:

4月9日下午3点,《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的作者、著名作家二月河作客南昌大学,(吴肇杰摄)

二月河在南昌大学畅谈“历史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的整合”。(周星宜 摄)
无论是对历史带有新历史主义审美倾向的描写,还是对历史小说文体、叙事的多样化探索,总是带给人们一种艺术的享受。畅谈康乾盛世,品味历史百态,4月9日下午3点,《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的作者、著名作家二月河作客南昌大学,在法学楼报告厅与昌大师生共话“历史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的整合”。近七百名师生齐聚一堂,共享此次文化盛宴。
得知著名作家二月河将来作报告,师生们慕名而来。离讲座开始还有近一小时,场外已经排起了长长的队伍。下午3时,报告厅已经座无虚席,很多学子甚至站在过道上,楼梯口,或者席地而坐。二月河先生出现在报告厅内时,现场一片欢腾,师生们报以热烈的掌声。
“首次来到江西,来到这里的最高学府,很高兴能与大家有这么一次愉快的交流,见到诸位同学我也生出一种亲切感。”虽然二月河先生操着浓重的河南口音,但一开场便拉近了与场下观众的距离,给人平易近人的感觉。在接下来两个小时的讲座中,二月河老师横纵古今,旁征博引,结合自己创作的《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畅谈对封建帝王的认识以及创作历史题材小说时历史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的整合,与大家共享两者交融的魅力。
直率坦诚 欣赏金庸
在讲座中,二月河先生表示自己对金庸著作的批判性欣赏,他不爱看《鹿鼎记》。但他却十分赞同金庸写作中始终捍卫一个理念――小人物经历坎坷成为大英雄。“金庸是天才,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有时连语法也不考虑。但是你就是离不开他,小说精髓的精神能牵引着你,在他恣意汪洋的作品里饱含着人文和宗教的关怀。”他坦言对金庸先生抱着推崇之情。
对于和金庸先生在一次深圳作家交流会的见面,二月河先生将它形容为“会晤”,那次交流使他感触良多。同时他还提到,严肃历史题材小说的创作不能与金庸系列武侠小说相提并论。
“三个凡是”求真务实
二月河先生以务实求真的学术态度向大家介绍了自己的学习与创作经验,并提出自己的 “三个凡是”唯物主义历史观,从艺术与历史两个角度审视历史文学。
“凡是在对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做出贡献的人物,就加以歌颂,反之则予以批判;凡是对国家生产力水平和改善当时人民生活水平做出贡献的历史人物就给以歌颂;反之则予以批判;凡是对国家的科学、技术、教育、文化做出贡献的历史人物则加以歌颂,反之予以批判。”二月河先生的这三个标准体现出他在小说中对历史人物的总体评价的掌握和求真务实的创作态度。
“塑造”历史 写出真实
《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三部作品中,为何唯独只有康熙采用了“大帝”这个词?二月河先生在现场特别表达了这样写的缘由,他说,自己最欣赏的是康熙:“这个人即使在今天也是很了不起的人才,通七国语言,三次南巡,六次亲征准噶尔,征服台湾,还有平三藩之乱,任何一项抽出来都可以彪炳史册的。当然,这三个皇帝我各有喜爱,但是对康熙我更喜爱,所以我使用了‘康熙大帝’的称谓,而对于雍正和乾隆我只是用了皇帝称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