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西日报以《讴歌时代的瑰丽画卷――读朱礼生的中国山水画》刊登了我校朱礼生教授专访文章,并配以多幅画作,全文如下:



“画以山水为上。”这是自宋元以来,我国古代画坛的普遍认识和传统主张,也是清代以前近千年来中华传统文化形成的一种审美观念。作为中国画三大体裁之一的山水画,在绘画艺术中至今仍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中国山水画,不是自然皮相的模拟,而为诗人理想的实现。”画家作画不能“传模移写”硬搬山水或因袭前人,应赋予山水精神与灵魂,使其成为表达作者真切感受的心灵之境。有才能的画家正是遵循这个规律,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
朱礼生自幼酷爱绘画,17岁便在电影院画广告,考入大学后改学中文,对文学、艺术皆有执著追求。长久以来,默默耕耘,写作、作画不辍,具有深厚的功力。他长期担任中国写作学会常务理事和江西省写作学会会长,并致力于艺术教育事业,创建南昌大学东方文化艺术系(现艺术学院前身)。在长期的中国美术史教学中,深入探究历代名家风格与技巧,钩玄抉微,深得其妙。因此他的山水画博采众家之长,尤受近代张大千的影响,却不失自身对艺术的理解与创新。他的画风清新俊逸,章法有度,兼工带写,重彩瑰丽,注重写实。尤为可贵的是,他以敏锐的目光“领会时代精神的本质”、“踏准时代前进的鼓点”,从而使其画作“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充满时代精神,热情而真切地讴歌了我国当前农村的伟大变革和欣欣向荣的山乡景象。在他的画作中,没有着意描绘那些草亭茅舍和古道瘦马,没有一味追求古人所谓“萧条淡泊、荒寒简远之最高境界”,有的是现实生活中常见的平房和小楼,还有在路上奔驰的摩托与汽车,充满现代生活气息,实现了传统形式与现实生活的有机结合。他的作品《从今不再交公粮》、《山里人家乐》、《河上架新桥》、《春节喜团聚》、《长城万里图》等,均为不可多得的山水佳作。
链接:
http://www.jxnews.com.cn/jxrb/system/2008/10/10/00285597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