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3月21日,江西晨报以《戏曲名家走上高校讲台 传统赣剧“圈粉”年轻人》为题,报道南昌大学教授陈俐耕耘杏坛盼“流量”促“流传”,详情如下:

▲陈俐和学生一起排练剧目。
近距离感受水袖是如何抖的、折扇是怎么舞的、枪是怎样耍的之后,同学们在亲身体验中对赣剧产生浓厚的兴趣。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一声声清丽婉转的戏腔之后,“杜丽娘”的眼神顺着折扇看向远方,流露些许惊喜之意。连续几个干净利落的转圈之后,折扇一抖一翻一探,举过头顶,角色明媚俏丽的性格,悉数融会其中。
身份切换,戏中的“杜丽娘”走到戏外,扮演者陈俐是国家一级演员、国家级非遗(赣剧)传承人,也是南昌大学赣剧文化艺术中心主任,南昌大学二级教授。近日,陈俐在南昌大学“赣剧艺术鉴赏”课堂上现场表演赣剧的视频在网上爆火,引发数千万网友关注。
非遗+短视频 赣剧文化“破圈”
近日,在南昌大学的《赣剧艺术鉴赏》课上,陈俐舞水袖、转折扇、耍花枪……向同学们展示赣剧的美学。掌声雷动之间,美好也被学生悉心记录并分享至短视频平台,不仅收获了数千万网友的观看和点赞,还频频登上各大热搜榜单。
据陈俐介绍,《赣剧艺术鉴赏》这门课前几年就已开设,主要想让学生了解江西代表剧种赣剧的历史、声腔以及表演特色。但此前她更注重讲台讲稿,久而久之发现这种形式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所以从这个学期开始,她采用另一种授课形式,让学生亲身参与其中,近距离感受水袖是如何抖的、折扇是怎么舞的、枪是怎样耍的,让他们在亲身体验中对赣剧产生浓厚的兴趣,没想到受到了学生和广大网友的喜欢。
陈俐回忆道:“上周上课时,我的学生拍了两个视频发到网上,结果流量一下就上去了,这完全让人意想不到。看到学生和网络上的反馈,我既觉得欣慰,因为学生们喜欢我的课是我最大的幸福,又觉得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看得见山水 记得住乡愁
“看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陈俐用一句话概括了自己为何多年从事赣剧文化推广相关工作。而这种对江西地方性戏曲文化的喜爱之情,源自其童年时期的家族熏陶,也源自对家乡的深厚情感。
年幼时,陈俐就爱唱《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等选段,字正腔圆、毫不怯场。她从1980年开始学习文武花旦,1986年便以优异成绩进入江西省赣剧团当演员。四年后,陈俐以《盗草》《书馆夜读》《选马出征》三出戏进京举行个人专场演出,取得了强烈的反响。这一年,22岁的陈俐获得了第八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在陈俐获得梅花奖后,许多待遇诱人的机会主动“找上门”,甚至还有剧组找她去拍戏,但她深知自己最热爱的还是戏曲舞台。“而且每每想起老艺术前辈们对我倾注了大量心血重点培养,我都心存感恩。所以最终还是留了下来,我觉得自己应该肩负起责任,把赣剧文化推广出去。”陈俐说。
传统与创新并行 让老枝发“新芽”
记者了解到,1983年我国戏曲剧种有374个,2018年仅存348个,而这三百多个戏曲剧种的传承都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为让赣剧长远发展,陈俐试图在传统赣剧基础上展现全新的经典剧目给观众,她先后精心编排经典剧目,参加一些国际性艺术节,如德国古老戏剧节,第四届巴黎中国戏剧节的演出。在巴黎中国戏剧节上,陈俐荣获第四届巴黎中国戏剧节唯一最佳女演员的殊荣。
“在巴黎演出的经历非常难忘,那个剧院是没有任何现代的音响设备的,所有的表演都在考验演员和团队的功力,在那种情形下我必须做一些演出的改变,从乐队到帮腔,包括我个人的表演方式。”陈俐回忆道,“这不仅是适应舞台效果,也是为了让国外的观众更直观地看到我们赣剧的全貌。表演结束后,全场观众起立欢呼,掌声经久不息。”
从巴黎回来之后,陈俐开始对几大经典剧目进行大胆的系列改革,如《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牡丹亭》,将原来4本182出的剧目浓缩成为“精华版”,以折子戏形式来表演,让观众在有限的时间里感受到艺术的精华,同时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
陈俐说:“我所创作的很多剧目中,观众都能看到大量现代艺术元素的融入。其实改革并不是要丢掉传统,我们要保留内核,比如像一些传统的唱腔就不能用现代的演唱技巧唱出来,那样味道就不对了。我们所说的创新,是要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符合赣剧表演艺术特色的改造。”
戏台上的名角 杏坛中的良师
热爱戏曲的人,聊起戏曲文化的一瞬间便能感觉到归属和自由,好像一下子有了家,又好像可以瞬间到任何地方,这种感觉在陈俐身上更为真切。
谈及如何实现赣剧演员到高校教师身份角色转换时,陈俐表示:“教师和演员不一样,尤其是在资料的积累和理论的提升方面。作为教育工作者,光靠之前舞台上的经验是不够的,还要把这些经验作为理论去沉淀升华,不光要知道演,还需要去想为什么这么演,对角色、台词等都需要深入的研究,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一个艺术升华。”
在南昌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音乐理论研究方向)专业研究生张熙知眼中,导师陈俐是一位“匠人”,“每次我找老师询问学习中遇见的问题,她总是在练功。每次看到老师在台上闪闪发光的时候,我想到的更多的是她在演出背后付出的汗水和努力。作为这个剧种的传承人,老师还在论文、书刊等方面做出许多贡献,或许这就是老一辈艺术家的坚守吧。”
不是要流量 更希望流传
戏曲是一门时间的艺术,在众多戏曲名家心中,经典艺术和时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时光能够考验拥趸的热情,也能够沉淀坚守者的专业。在陈俐看来,尽管新潮文化对传统戏曲文化产生了不小的冲击,但她坚信“经过了数百年时光冲刷,传下来的文化必然有它自身的魅力”。
陈俐轻呷一口茶,继续补充道:“当代年轻人不是不喜欢赣剧,是他们接触赣剧的机会少、了解少,不太懂如何欣赏赣剧,我每每在课堂上给孩子们讲述赣剧美学价值,讲赣剧的发展史,讲赣剧表演、音乐……我感觉他们是接受的,(是)喜欢听我连说带唱、比比划划,表演示范式的讲述的。”陈俐就是抓住各式各样的机会,为赣剧、为戏曲做着实实在在的事。
“我想要的不仅是浮于表面的流量,还有传统技艺的流传。”陈俐直言,流量能让更多人看见、了解赣剧文化,但她希望等到流量的潮水退去之后,这门古老艺术依旧能够长久流传下去。
原文链接:
https://www.jxcbw.cn/newsContentM?newsid="1770768966717923330
编 辑:尧洋洋
责任编辑:程慧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