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 科学时报:《生命教育化解大学生的生命困顿 》
  • 作者: 摄影:
    点击数:
  • 发布时间:2008-05-14字体:[
  •      
        5月14日,《科学时报》刊登了郑晓江在南昌大学演讲内容的新闻,全文如下:

        “天之骄子”的生命困顿
        
        曾几何地,大学生在我们这个社会中被热捧为“天之骄子”,而现在却顶着学业、就业、生活三座大山的巨大压力,成为了中国社会压力最大的族群之一。在巨大的压力下,很多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对社会、生活乃至生命本身的迷茫。
        
        看一看我们周围的大学生,郁闷、无聊早已成为他们中间最流行的词汇。一位研究生曾经写道:“我四年的大学生活几乎没有任何的波澜,‘上课――考试――过年了’,周而复始,年复一年,生活犹如身边一杯可有可无的白开水,我看不到生活的意义何在。”而这种生活状态,在高校中并不少见。
        
        根据2007年《北京高校大学生自杀率问题研究报告》,从1997年到2005年,北京大学生自杀率平均为每年10万人2.59人。虽然低于全国人口自杀率,但造成的社会影响却十分巨大。而据另一项调查,当遭到别人严重冒犯时,有7.4%的大学生“经常有”杀死“别人”的念头, 27.2%的学生“偶尔有”这个念头。
        
        设想一下,一所万人大学一年假如有一百名学生遭到别人的严重冒犯,那么就有约七个学生想杀死别人,而其中若有一个付诸实施,后果不堪设想。何况现在的大学动辄数万学生,这一概率算下来,后果就可想而知了。
        
        多种原因导致“80后”问题
        
        当代大学生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是有一定原因的。他们一般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因此他们出现的种种问题可统称为“80后”问题。
        
        首先,“80后”的大学生一般都为独生子女或少子女,他们没有兄弟姐妹,这样他们从小便没有了知心的、可倾诉心声的有血缘关系的伙伴,所以他们长大后,很难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无法同他人沟通。其次,“80后”的大学毕业生没有传统的就业分配,因此没有了就业保障,就业压力必然导致他们心情浮躁,危机意识特别强烈。再次,已进入恋爱结婚年龄的“80后”们,当他们准备买房结婚时,却又很不幸地赶上了房价猛涨,购房购车等的压力成了他们的心头重负。于是,严酷的现实有时让他们产生这样一种看法:仅仅靠勤奋努力学习、脚踏实地地工作已经难以使他们成功,更无法让他们获得应该得到的生活水准。
        
        以上是大学生们在生命困顿方面的一般表现,当某一个或一些大学生在生活、生命和人生上遭遇到众多问题又无法解决时,就可能会有人走向极端,即自杀或暴力,这必须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而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弥补大学教育中生命教育的缺位,全面地推展有关生命的教育。
        
        生命教育的核心特点
        
        生命教育于1968 年由美国学者杰・唐纳・怀特首次提出,近半个世纪以来,这一理念与实践已在全球迅速传播和落实。生命教育首先是以“生命”为核心理念的教育,但这里的“生命”并非指一般意义上的“自然生命”,而指的是“人文生命”。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核心的方面:
        
        首先,生命教育必须要教学生认清“一般的生命”与“人的生命”,“自然生命”与“人文生命”的本质区别与联系,让学生们进而去体会生理性的亲缘生命、人际性的社会生命,意识到人的生命只有在社会中孕育和成长,从而必须处理好自己与家人、他人、社会的关系。
        
        其次,还要教授学生去理解“生命”与“生活”的本质区别与联系的问题。当两者出现矛盾时,帮助学生作出正确的选择。
        
        第三,在内容上,人文生命的教育还要有“大爱”与“宽恕”品质的教育。而在教学方法上,老师不仅要在课堂上传授知识,更应该在师生共处中实现彼此生命的融通,以使学生在知识增长、身体增长的同时,获得生命的成长。
        
        生命教育公选课教学
        
        在我国,最早进行比较严格意义上的生命教育的大学,应该是武汉大学与南昌大学。我从1994年始,在南昌大学进行生命教育。从2006年开始,我对以往的生死观教育进行了反思与总结,真正开始了大学中的生命教育工作,这就是我们开设的“生命教育与生死哲学全校公选课”,其构成板块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
        
        “学会生死”板块,主要包括,关于生命教育中几个问题的思考;中国传统人生哲学与当代之生死哲学;提升自我素质,获得成功人生;寻求人生的意义与价值,获得工作的成功与生活的快乐;人生选择的方法与技巧;关于大学生自杀及暴力现象之生死哲学的反省等内容。
        
        “学会做人”板块,主要包括,儒家的“君子”人格,道家的“真人”人格,佛教的“菩萨”人格;“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的自我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顺逆观,“见利思义”的荣辱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际观等。
        
        “学会生活”板块,主要包括,解读“生活”,厘清概念;树立自信,学会独立;不患得失,学会取舍;与人为善,学会宽容;直面挫折,学会坚强;抵御诱惑,学会珍惜;宁静致远,学会感激。
        
        “学会休闲”板块,主要包括,第一部分:休闲的涵义,如人们对休闲的种种误解,关于休闲的种种说法,休闲的准确定义,休闲对生命的意义等。第二部分,我国休闲现状,如休闲时间增加,休闲意识增强,休闲方式单调,休闲能力较低。第三部分:如何休闲,如影响休闲的几个要素,休闲方式等内容。
        
        “学会养生”板块,主要包括,“我命在我”,夭寿自取;法天则地,起居有时;均衡营养,饮食有节;体疗健身,有氧运动;平和心态,颐养百年;“尊道贵德”,生生不息等。(由本报记者陈彬根据作者在南昌大学讲演内容整理)
        
     
     

热点新闻更多>>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区学府大道999号办公楼三楼   

电话:0791-83969057   邮编:330031

版权所有:南昌大学新闻中心     点击数:


手机版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