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学校首页
手机版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考生
在校生
教职工
校友
访客
首页
南大要闻
教学资讯
校园传真
科研动态
媒体南大
人物风采
视频南大
大学文化
交流合作
大美南大
校史钩沉
学校概况
学院与学科
职能部门
人才培养
科学研究
招生就业
管理与服务
教务在线
团学时空
家园网
研究生网
心理之家
图书馆
校报
媒体南大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南大
>> 正文
科学时报:《生命教育化解大学生的生命困顿 》
作者:
摄影:
点击数:
发布时间:
2008-05-14
字体:[
大
中
小
]
5月14日,《科学时报》刊登了郑晓江在南昌大学演讲内容的新闻,全文如下:
“天之骄子”的生命困顿
曾几何地,大学生在我们这个社会中被热捧为“天之骄子”,而现在却顶着学业、就业、生活三座大山的巨大压力,成为了中国社会压力最大的族群之一。在巨大的压力下,很多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对社会、生活乃至生命本身的迷茫。
看一看我们周围的大学生,郁闷、无聊早已成为他们中间最流行的词汇。一位研究生曾经写道:“我四年的大学生活几乎没有任何的波澜,‘上课――考试――过年了’,周而复始,年复一年,生活犹如身边一杯可有可无的白开水,我看不到生活的意义何在。”而这种生活状态,在高校中并不少见。
根据2007年《北京高校大学生自杀率问题研究报告》,从1997年到2005年,北京大学生自杀率平均为每年10万人2.59人。虽然低于全国人口自杀率,但造成的社会影响却十分巨大。而据另一项调查,当遭到别人严重冒犯时,有7.4%的大学生“经常有”杀死“别人”的念头, 27.2%的学生“偶尔有”这个念头。
设想一下,一所万人大学一年假如有一百名学生遭到别人的严重冒犯,那么就有约七个学生想杀死别人,而其中若有一个付诸实施,后果不堪设想。何况现在的大学动辄数万学生,这一概率算下来,后果就可想而知了。
多种原因导致“80后”问题
当代大学生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是有一定原因的。他们一般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因此他们出现的种种问题可统称为“80后”问题。
首先,“80后”的大学生一般都为独生子女或少子女,他们没有兄弟姐妹,这样他们从小便没有了知心的、可倾诉心声的有血缘关系的伙伴,所以他们长大后,很难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无法同他人沟通。其次,“80后”的大学毕业生没有传统的就业分配,因此没有了就业保障,就业压力必然导致他们心情浮躁,危机意识特别强烈。再次,已进入恋爱结婚年龄的“80后”们,当他们准备买房结婚时,却又很不幸地赶上了房价猛涨,购房购车等的压力成了他们的心头重负。于是,严酷的现实有时让他们产生这样一种看法:仅仅靠勤奋努力学习、脚踏实地地工作已经难以使他们成功,更无法让他们获得应该得到的生活水准。
以上是大学生们在生命困顿方面的一般表现,当某一个或一些大学生在生活、生命和人生上遭遇到众多问题又无法解决时,就可能会有人走向极端,即自杀或暴力,这必须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而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弥补大学教育中生命教育的缺位,全面地推展有关生命的教育。
生命教育的核心特点
生命教育于1968 年由美国学者杰・唐纳・怀特首次提出,近半个世纪以来,这一理念与实践已在全球迅速传播和落实。生命教育首先是以“生命”为核心理念的教育,但这里的“生命”并非指一般意义上的“自然生命”,而指的是“人文生命”。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核心的方面:
首先,生命教育必须要教学生认清“一般的生命”与“人的生命”,“自然生命”与“人文生命”的本质区别与联系,让学生们进而去体会生理性的亲缘生命、人际性的社会生命,意识到人的生命只有在社会中孕育和成长,从而必须处理好自己与家人、他人、社会的关系。
其次,还要教授学生去理解“生命”与“生活”的本质区别与联系的问题。当两者出现矛盾时,帮助学生作出正确的选择。
第三,在内容上,人文生命的教育还要有“大爱”与“宽恕”品质的教育。而在教学方法上,老师不仅要在课堂上传授知识,更应该在师生共处中实现彼此生命的融通,以使学生在知识增长、身体增长的同时,获得生命的成长。
生命教育公选课教学
在我国,最早进行比较严格意义上的生命教育的大学,应该是武汉大学与南昌大学。我从1994年始,在南昌大学进行生命教育。从2006年开始,我对以往的生死观教育进行了反思与总结,真正开始了大学中的生命教育工作,这就是我们开设的“生命教育与生死哲学全校公选课”,其构成板块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
“学会生死”板块,主要包括,关于生命教育中几个问题的思考;中国传统人生哲学与当代之生死哲学;提升自我素质,获得成功人生;寻求人生的意义与价值,获得工作的成功与生活的快乐;人生选择的方法与技巧;关于大学生自杀及暴力现象之生死哲学的反省等内容。
“学会做人”板块,主要包括,儒家的“君子”人格,道家的“真人”人格,佛教的“菩萨”人格;“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的自我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顺逆观,“见利思义”的荣辱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际观等。
“学会生活”板块,主要包括,解读“生活”,厘清概念;树立自信,学会独立;不患得失,学会取舍;与人为善,学会宽容;直面挫折,学会坚强;抵御诱惑,学会珍惜;宁静致远,学会感激。
“学会休闲”板块,主要包括,第一部分:休闲的涵义,如人们对休闲的种种误解,关于休闲的种种说法,休闲的准确定义,休闲对生命的意义等。第二部分,我国休闲现状,如休闲时间增加,休闲意识增强,休闲方式单调,休闲能力较低。第三部分:如何休闲,如影响休闲的几个要素,休闲方式等内容。
“学会养生”板块,主要包括,“我命在我”,夭寿自取;法天则地,起居有时;均衡营养,饮食有节;体疗健身,有氧运动;平和心态,颐养百年;“尊道贵德”,生生不息等。(由本报记者陈彬根据作者在南昌大学讲演内容整理)
相关网站链接
http://www-2.zju.edu.cn/zdxw/jd/read.php?recid=23216
分享到:
【
返回顶部
】【
打印此文
】【
关闭本页
】
热点新闻
更多>>
南大校报
更多>>
友情链接 :
--媒体链接--
人民网
CCTV
新华网
中国教育新闻网
--校际链接--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浙江大学
武汉大学
中山大学
--校内链接--
教务在线
团学时空
图书馆网站
招生就业网
南大校友会
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平台
--其它友情链接--
教育部
科学技术部
江西省教育厅
江西省科学技术厅
全国九所地方综合性大学协作单位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区学府大道999号办公楼三楼
电话:0791-83969057 邮编:330031
版权所有:南昌大学新闻中心
点击数:
手机版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