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 新华网:《南大二附院院长获中国CRT推广普及奖》
  • 作者:李萍 摄影:李萍
    点击数:
  • 发布时间:2009-11-11字体:[
  •      

        2009年11月11日,新华网江西频道发表了《南大二附院院长获中国CRT推广普及奖》的报道,全文如下:

        10月22日至25日,第二届亚太心律学年会在北京召开。首次为我国在CRT事业中作出突出贡献的50位专家学者隆重颁奖,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院长、心内科主任程晓曙教授荣膺中国CRT十周年推广普及奖,为江西省唯一获此殊荣者。

        会议期间,举行了由亚太心律学会主办,中国卫生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心、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生物工程学会心律分会承办的中国CRT(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十周年庆典活动,并首次为我国在CRT事业中作出突出贡献的50位专家学者隆重颁奖,其中突出贡献奖3名,杰出贡献奖16名,推广普及奖31名; 程晓曙教授荣膺中国CRT十周年推广普及奖,为江西省唯一获此殊荣者。

        慢性心力衰竭是多数心血管疾病的终末表现,也是各种心脏疾患的主要死亡原因。从病理生理角度来讲,相当一部分患者存在心脏左右心室、左室内或心房心室间的收缩不同步,尽管近年来药物治疗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螺内酯等的应用较大改善了患者的生存期和生活质量,但总体预后仍然很差,尤其心功能(NYHA 分级)Ⅲ~Ⅳ级患者,生存期短,病死率高, 5 年存活率与恶性肿瘤相当。作为心衰非药物治疗的新技术,心脏再同步技术(CRT)通过为慢性心衰患者置入一种名为心脏再同步装置的特殊起搏器,使心脏的两个心室同步跳动来进行治疗,全世界心血管临床和科研工作者经过约十年的探索及大量严格的临床验证,十年磨一剑,充分肯定了该技术对改善心衰患者心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改善预后方面的疗效。电和机械功能是心脏的基本功能,CRT新技术神奇般地将心脏电和机械的功能与障碍紧紧耦联在一起,统筹考虑,并施治疗,堪称心衰治疗理念中人类睿智和勇气结合的典范之作,目前已成为对具有适应症心衰患者的Ⅰ类应用指征。

        我国的CRT临床工作始于1999年,历经十年的不懈探索,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CRT植入量由最初的每年数十台发展为目前逾800台。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内科从2000年4月为一例扩张型心肌病、心功能IV级患者植入江西省第一台CRT起搏器,是我国最早一批实践该项技术的单位之一,到2009年,该患者在心功能明显改善的情况下已成功接受第二台CRT更换术。9年来,器械研发的不断完善,植入技术的不断成熟,已为20余例患者成功植入CRT起搏器,有效地改善了患者的临床症状和预后,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带来新的希望,作为省内进行CRT植入量最多的学科的带头人,程晓曙教授还为该技术理论和实践在江西省的推广坚持不懈努力,本次在国内同行中首批获得推广普及奖殊荣,也是对学科在该技术领域实践和应用在国内的地位和所做的贡献给予的充分肯定。

    相关链接,请点击这里

热点新闻更多>>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区学府大道999号办公楼三楼   

电话:0791-83969057   邮编:330031

版权所有:南昌大学新闻中心     点击数:


手机版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