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放弃澳大利亚两所名校回国投身江西医学事业
- 发布时间:2013-04-17
-
一位江西病人慕名找到国内权威神经外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华山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周良辅,周院士对该病人说:“你不需要舍近求远,你们南昌大学一附院的洪主任,就是这方面国内的顶尖专家!”这位院士推荐的专家,就是对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主任洪涛教授。
神经外科手术的风险好比在“刀尖上跳舞,悬崖上散步”,即便这样的“禁区”,洪涛的每一台手术都近乎完美,成为患者眼中的“神医”。而在这荣誉称赞背后却是辛勤的付出,自从多国求学归来后,洪涛便默默地为江西医学事业做着自己的贡献。
放弃全额奖学金回国投身江西医学事业
在留学学医的生涯中,洪涛去过日本、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在澳大利亚留学的前三个月,洪涛就发表学术论文并被SCI收录(SCI数据库是美国费城科学情报所建立的引文数据库之一,声称这些数据源包括了世界上90%以上的重要的科技文献,所以被它收录的论文具有较高的质量,代表了当时有关领域的先进水平)。留学一年,就获得悉尼大学和墨尔本大学两所大学的奖学金。这些优异的成绩都是洪涛在1998年所创造的。
当年,洪涛拒绝了悉尼大学和墨尔本大学这两所大学的奖学金,并且放弃了在悉尼大学继续深造的机会,毅然回国投身于江西神经外科的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而他当年的这一举动,现在在许多常人看来都觉得难以理解。“能就读这两所大学的医学专业是在澳华人学医学子的梦想,而且提供的都是全额奖学金,这是非常难争取到的。”洪涛说,就算到了现在仍有不少人为他当年的举措感到叹息,而他自己却并不怎么觉得后悔。
回国后的洪涛一门心思钻进了科研项目里,数十年如一日地为江西医学事业奉献自己。而如今,他所领导的科室已经成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江西省“十一五”、“十二五”重点学科、江西省高水平学科、江西省领先学科、南昌大学重点学科。他自己也多次获得国内大大小小的荣誉,他的学术论文也多次刊登在医学界的顶尖学术期刊上。“梅花香自苦寒来”是对洪涛20余年从医生涯的生动写照。
首创新式手术方法享誉国内外
由于洪涛精湛的医术,患者在接受治疗时总感到非常的放心。为了更多患者能够早日恢复健康,不断提高医疗水平成洪涛不断进取的动力。洪涛意识到由于颅底肿瘤介于颅腔、颌面和五官之间,部位深且结构复杂,周围布满重要的神经、血管,术后致死致残率高。于是他不断创新,一次次地在尸体标本上进行研究,先后赴美国、日本拜师,得到国际颅底大师Spetzler、Hakuba等教授的言传身教,寻找手术最佳的“入路”力求使肿瘤彻底切除,从而减少对神经血管的损伤,降低患者的致残率。
此外,洪涛还在全国率先开创了“单侧入路夹闭双侧颅内动脉瘤”的手术方法,受到了国际神经外科专家教授的肯定和赞誉。那是2007年,有一位患者左右两侧都患颅内动脉瘤,按传统手术方法是左右两边各开一刀,患者遭受创伤大,恢复时间长。“有没有从一侧开刀能同时摘除两个动脉瘤?”想到就去做,经过认真分析研究,反复论证,洪涛的想法终于化为现实,他开创了“单侧入路夹闭双侧颅内动脉瘤”的手术方法,这一研究成果受到了国际神经外科专家的肯定和赞誉。
学生眼中的“牛人”
洪涛的钻研精神更让他的学生们惊叹。副主任医师汪阳是洪涛培养的第一个研究生,在他眼里,洪教授是一个近乎有点“苛刻”的老师,因为他的毕业论文花了3个月时间前后修改了十多回,有时候一句话也被洪涛 “挑刺”。洪涛笑称,读他的研究生必须经过“魔鬼式训练”,方能“修成正果”。洪涛将科研和临床紧密结合,为了总结手术经验教训,他和学生们术前反复看片、定位;术中精耕细作,拍下录像;术后再一遍遍揣摩,寻找其中不足。正是靠这股子钻劲,洪涛先后六次获得国家自然基金题,两项国家发明专利,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一项,江西省自然科学三等奖一项。作为一名临床医生,其科研成果让专职科研工作者也难以望其项背。
在同事眼中,洪涛则是个典型的工作狂。“洪主任是个工作狂,早上7点半上班,查房、会诊、手术、授课、开会,晚上经常两三点还发短信给我说第二天手术的事情,精力比年轻人还旺盛。”洪涛的手术助手曾博士说。尽管年过不惑,他依然保持着令人惊叹的精力,每天都把日程排得满满的。洪涛经常一天接连做两三台手术,通常在手术室一呆就是八、九个小时,碰到疑难手术时最长在手术室呆了二十余小时,常常顾不上吃饭。“我停不下来,也不想停,能发挥自己的特长,解决病人的痛苦,我感觉很满足,很快乐。”洪涛说,“让江西的神经外科水平达到国内一流,这就是我的追求。”
30秒为患者抢回生的希望
对急重症患者来说,稍稍耽误几十秒,就会错过抢救的最佳时机,甚至造成死亡。日前,患者何先生在一次复杂的颅底手术过后,医生为他摘取气管插管,何先生突然呼吸骤停,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洪涛对其进行了人工呼吸,抢到了生命救援的黄金30秒,何先生最终转危为安。
回忆起这起手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洪涛还感觉得有点后怕。“何先生在医院接受了枕大孔腹侧肿瘤切除手术,医生小心翼翼地从他脑部取出了一个脑膜瘤,手术进行得很顺利,何先生很快恢复了意识,身体也在逐渐恢复。”洪涛主任说,经过讨论,决定为何先生取下气管插管,让其不再依赖辅助设备自主呼吸。就在医护人员取下插管的半小时后,何先生突然出现了呼吸骤停的情况。
“当时他口唇发紫,满脸通红,我意识到情况很危险。”洪涛说,有几名年轻的医护人员都吓傻了。那时,如果重新插进气管插管,要请麻醉科的医生,最快也要5到10分钟,患者很可能因为等待导致心跳骤停,带来无法挽回的后果。洪涛没有丝毫犹豫,立即组织医护人员现场实施口对口人工呼吸、胸部按压等紧急抢救措施。通过洪涛及医务人员的急救,何先生终于脱险,这也为重新插入插管赢得了时间。
洪涛这一果断的医疗行为成功地将处于死亡边缘的何先生拉了回来,苏醒过来的他第一时间找来床头的一张报纸,用笔写下了“感谢医生”四个字。在一旁照料他的妻子也禁不住流下了眼泪,她说,这四个字包含了他们全家的感谢之情。(摘自江西晨报4月8日B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