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4日,《江南都市报》A16版刊登了《江西院士榜又增两明星》的报道,全文如下:
中国工程学院“新科院士”出炉
江西院士榜又增两明星
南昌人丁健博士和赣县人钟登华教授榜上有名
中国工程学院2009年院士增选结果2日在京揭晓,共有48人当选。3日,记者了解到,48名新科院士中有两名江西人,他们分别是出生于南昌、毕业于江西医学院(现为南昌大学医学院)的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56岁的丁健博士和出生于赣县、年仅46岁的天津大学钟登华教授,两人都可称得上新当选院士中的“少壮派”。
丁健:做新药是毕生所愿
丁健说,他没有故事,只有忙碌,不过56岁,头发已白了三分之二。
他的确很忙,作为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的所长,他还兼任新药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并且是数种国际著名学术杂志的编委。他身边的同事说,丁健永远都是快节奏。他最大的愿望,就是想多研发出几种有效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一类抗肿瘤新药。
丁健一直在为这样一个目标努力。上世纪90年代,丁健和抗肿瘤候选新药“沙尔威辛”结下了不解之缘。今年,沙尔威辛的系统作用机理研究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同时,沙尔威辛的二期临床实验也正在进行。奔忙在各医院之间,丁健的内心涌动着看到曙光的喜悦。
此外,丁健领导的肿瘤药理研究组与其他科学家合作,正在对五六个新药苗子进行研究,令他高兴的是,现在已有2个候选化合物进入了临床二期。
得知自己当选工程院院士,丁健感到责任远多于欣喜。他说,国家对新药创制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生物医药产业也被列为支柱产业,这是一个历史机遇,“生逢其时”的幸运驱使着自己更努力地前行。同时,如何将整个学科建设好,将是他思考更多的问题。
丁健的目标是要把药物所的临床前研究技术平台做的更强、更大、更规范。他觉得,医药创新业尚未具备这样的实力。他希望通过药物研究“国家队”的力量,搭建起新药研发的支撑平台。
钟登华:新院士为人很低调
46岁的钟登华教授是此次新当选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6名院士中最年轻的一位。他是天津水里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
20多年来,他致力于水里水电工程领域的科技攻关、技术开发、推广应用和人才培养工作,先后承担并出色完成了10多项重大工程的科技攻关与技术研发任务。曾获国家或省部级学术荣誉十余次,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教育部“优秀骨干教师”称号,获第八届“中国青年科技奖”和第七届“光华工程科技奖青年奖”。
据悉,新院士名单公布后,不少媒体记者都试图联系钟登华教授进行采访,但钟教授通过天津大学校方拒绝了所有媒体的采访,并嘱咐自己的学生和同事,尊重他的意愿,不要接受采访。
上周,记者曾在天津大学校内的一次主题为“教学评价”的校领导接待日上见到钟登华教授,他十分认真地听着学生们给学校在教师评价上提出的建议,但却极少说话。
钟教授的同事和学生们向采访的记者透露,钟教授为人十分低调,除学术和学校内一些活动外,很少社会活动,对于媒体的采访也向来婉拒。在网络上,除了钟院士的简历、发表的部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