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5月11日,江西日报以《扶贫振兴去 青春恰自来——走近南昌大学第三方评估团队》为题报道我校第三方评估团队,全文如下:
“我们入村受到尊贵对待,村民献上黄色哈达表达敬意,表达对党和国家对他们关心的感谢。”
“几次评估调研,每每进家入户,都在学习中成长。青年人总问‘青春去了哪里?’我看,青春就在每一次学习中。”
…………
这些情真意切的感知感悟来自南昌大学第三方评估团队师生们的分享。
这是一支怎样的团队?为何能吸引这么多青年学子加入?其间,他们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变化?近日,记者来到南昌大学,走近这支团队,聆听他们的故事。
青年人到农村去,在山川阡陌间读懂国情民情
经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委托的第三方机构评估,2017年2月26日,井冈山在全国率先脱贫“摘帽”。承担这一评估任务的,正是南昌大学第三方评估团队。
2015年,国家提出实行“精准扶贫工作成效”的第三方评估原则。为策应国家战略,2016年,南昌大学成立第三方评估中心和乡村振兴研究院(原江西扶贫发展研究院)。此后,作为国务院扶贫办评估机构库核心单位,该院承担着国家对省级政府精准扶贫工作成效第三方评估分省任务。五年多来,先后有5000余名青年学子参与其中,从平原到高原,从田间到地头,从酷暑到寒冬,同学们克服高原反应、严寒酷暑、语言不通等种种困难,走进12个省份230余个县,深入约10万户贫困户家中,完成60余个贫困县的退出评估,以及百余县的绩效评估,探索形成了一系列评估方法与标准,为全国贫困县退出评估工作贡献了“南大方案”。
海拔近5000米的青海和江西有着不同的山川地貌、风土人情,同样的国家政策,他们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上走了怎样不同的路子?这是南昌大学际銮书院18级新闻学专业本科生卢妍的疑问。带着问题,2021年10月、11月,卢妍随团队分别前往青海的乌兰县、天峻县和江西的万安县、遂川县,开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第三方评估。“两地一个以畜牧业为主,一个以农业为主,但都利用国家脱贫政策,通过发展产业的方式,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卢妍说,她的疑问有了满意的答案。
南昌大学第三方评估中心主任、南昌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执行院长刘建生介绍,每次评估前,中心会面向全校各个专业招募评估员,同学们都争先恐后报名。经过培训、考试、选拔等流程,确保每个评估员都熟知相关政策、标准和调查技巧,并组织评估员认真研讨贫困地区的基本情况,最终制定工作方案。“要深度融入国家战略,首先要对国情、民情、国家政策有全面的了解。”刘建生说。
“每走进一户农户家里,似乎就拥有了一次与贫困户经历的生活进行深度对话的机会,当那些曾经在贫困生活中挣扎过的农民,用他们为数不多的美好词汇去尽力赞美党和国家的时候,你很难不为之动容,不得不对党和国家所做的伟大工作拍手叫好。”同学们用脚丈量、用心感受,见证党和国家的各项政策落地、生根、发芽直至长成参天大树守护人民福祉。“我们为之动容,这就是一个国家温度的体现。”不少同学这样说。
青年人到实践中去,在时代山河中上好思政课
走过重庆的炎炎酷暑,经历过青海的凛冽寒冬,翻过云南的重重高山,踏过新疆的戈壁沙丘,同学们走千村、访万户,在实践中增长了才干,也上了一堂“行走的思政课”。
行政管理专业2020级硕士研究生曹露丹已经连续五年参加评估,但第一次评估的情景,至今仍历历在目:进村道路坑洼泥泞、村里房屋老旧、吃的只有米饭和咸菜。每到一户贫困户家中,如果看到冰箱,曹露丹都会打开来看看里面放了些啥?五年来,冰箱里的食物从剩菜剩饭到牛羊肉、鸡蛋、水果……不但食物品种丰富了,以前贫困户家中鲜见的彩电、洗衣机、空调也几乎成了标配。“五年间,我亲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看到了国家战略在基层的执行和实施过程,也深刻理解了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伟大意义。”曹露丹说。
“这些年轻大学生干部没有因为自己的学历而自高自大,没有因为扎根农村而感到委屈、不解,他们‘不以事小而不为’,把担当精神放在心中,用实际行动服务群众。”2021级博士研究生崔哲宁在青海省化隆县昂拉乡尖巴昂村的评估中,被当地不少年轻大学生干部的选择和坚持深深打动。
从象牙塔到田间地头,从“处江湖之远的旁观者”转变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观察员、见证者”,参与评估的同学们不仅深入了解到基层社会的运转状况和乡镇干部的工作状态,还在大局中体会了琐碎工作的价值,从细节中领会了重大方针的意义,胸怀“国之大者”,领悟青春担当。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2020级土地资源管理硕士生江珺说,参加评估调研带来的收获不仅有专业上的还有思想上的。他告诉记者,平常在课堂上接受知识教育、探讨国家政策,但是很少有机会深入到某一政策的具体执行过程当中。能有机会参与评估活动,不仅是一次对我国农村群众生活的真实体验,更是对自己思想的提升。
“参与评估的过程是理论联系实际、实践育人的过程。”南昌大学党委书记、南昌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喻晓社认为,大学生参与到第三方评估中,一方面能发挥专业所长服务国家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另一方面也能在服务国家战略的伟大实践中坚定理想信念,用好“社会实践大课堂”,向群众学习、向实践求知,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在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衔接之时,能走在服务乡村振兴道路上,做一些事情,是青春最好的注脚。”采访即将结束时,不少同学如是说。
原文链接:
http://epaper.jxxw.com.cn/html/2022-05/11/content_5407_6112201.htm?bsh_bid=5761520640
编 辑:段宛辰
责任编辑:许 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