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 教育部网:南昌大学高等研究院探索科研体制新模式初见成效
  • 作者:田海虹、高等研究院 摄影:田海虹、高等研究院 点击数:
  • 发布时间:2009-05-20字体:[
  •      

        5月19日,教育部网站刊登了《南昌大学高等研究院探索科研体制新模式初见成效》的报道,该文还被中国教育与科研计算机网转载。全文如下:

      4月13日,由帅志刚、闫寿科、宋卫国、王朝晖、叶松等组成的中国科学院化学所江西杰青团一行五人来南昌大学进行学术交流,南昌大学党委书记郑克强、副校长谢明勇会见了江西杰青团成员,对杰青团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杰青团成员还将为南昌大学高研院讲坛做五场学术报告,报告他们在各自领域所取得的科研成果和国内外最前沿研究信息。

      “高研院讲坛”是高等研究院对内外进行学术交流的一个重要窗口,迄今为止已举办三十多期。作为南昌大学的学术“高地”,高等研究院虽然只有两年的发展历程,但它已经在科学研究、实验室建设、高次层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起步:天时地利人和

      南昌大学高等研究院的成立和发展可以说是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

      2006年,在基本完成新校区建设和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之后,南昌大学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提升整体学术水平的内涵建设上,学校领导提出了建立一个学术特区为南昌大学的科学研究起引领作用的设想,抓住推进科研工作发展的良好时机,于2007年4月成立了南昌大学高等研究院,此所谓顺应“天时”。

      新校区的建成为高等研究院的成立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硬件条件,此所谓占尽“地利”。学校为高等研究院提供的充足用房,在建筑工程学院和理学院的大力支持下,在建工楼提供了1000余平方米的办公用房,在理科生命楼提供了1000余平方米的实验用房,使高等研究院这一科研平台的建设有了基础。

      最重要的还是“人和”,即学校领导和各部门对高等研究院学术队伍的支持。学校首先选好了学术带头人,聘请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清华大学教授郑泉水任院长,并在材料、物理、化学、力学、生命科学等相关学科所在的学院聘请了14名学术骨干作为首批研究员,聘请了范守善、黄克智、游效增、朱邦芬、朱静等五位院士作为学术顾问,尔后又聘请“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彭晓峰、应明生、杨旭东、陈晔光等学者为特聘研究员,聘请施惠基教授为教学顾问,并陆续引进了3位留学归国的博士作为研究员,形成了一支多学科交叉、校内外协作的基本学术队伍。学校对高等研究院还给予了政策支持,对聘请的研究员采用特殊的考核机制,为研究员潜心科学研究创造了良好的工作环境。

    融合: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凝练可以长期投入的、可持续发展的、多学科交叉的重大研究方向是高等研究院的首要工作。

      高等研究院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一方面请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到学院讲学,另一方面派遣研究员赴国内外著名大学进行研修,加强与清华大学等国内外著名大学的联系与合作。

      2007年成功举办了一维纳米材料:性能、器件与NEMS国际研讨会,2008年成功承办了由中国稀土学会发光专业委员会和中国物理学会发光分科学委员会主办的第六届全国稀土发光材料学术研讨会;举办了系列讲座“高研院讲坛”,这一系列学术研讨会和交流会大大拓展了师生的学术视野。

      2007年10月、2008年4月和2009年4月分别安排了3批研究员到清华大学各研修两个月,参与课题组的学术讨论,为高研院确定研究方向做了大量调研工作,尽快催生、形成可长期投入、学科交叉的重大研究方向。

      每周的学术例会是高研院内部交流学习的良好平台。报告会拓宽了研究员的学术视野,使他们迅速了解了不同学科方向的基础知识与前沿发展状况,并从不同学科方向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中得到启迪。更重要的是,通过交叉创新科研内容,解决跨学科难题,提高研究人员的整体学术水平,从而逐步了完成从启蒙到参与再到形成共同语言的融合过程。

    前进:重任在肩 目标高远

      两年来,南昌大学高等研究院从起步到融合,已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无论是科学研究还是人才培养,已初见成效。

      在科学研究方面,高等研究院在南昌大学起到了引领作用。目前,南昌大学高等研究院已有50余项在研项目,其中由郑泉水教授主持的清华大学与南昌大学合作申请的“范德华纳机电器件和系统的力学和创制”被批准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资助经费220万元,是南昌大学第一个参加获批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发表的论文不仅有了数量上增进,更有了质的飞跃。两年来,高等研究院的研究员发表SCI收录的论文百余篇。其中王立教授2008年受邀为表面科学领域的顶级杂志《Surface Science Reports》(影响因子11.925)撰写了一篇综述性学术论文是江西省至今发表的最高影响因子的论文。刘小明教授在化学界的国际著名期刊,英国皇家化学会的《化学通讯》(Chem.Commun.,影响因子5.14)上发表了两篇论文,这是江西省化学工作者首次在此高水平的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随后程抱昌研究员也在该刊物上发表了一篇论文。

      2008年高等研究院的“微纳米科学与技术实验室”被批准为江西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扫描隧道显微镜等多台科研设备已经到位并开始工作,实验室成为微纳米材料研究的重要平台。

      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方面,高研院开办了旨在培养拔尖人才的高等研究院本硕实验班。高研院的研究员担任了本硕实验班的导师,他们在专业知识、道德修养和科学精神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并让学生参与课题组的活动,使学生在浓厚的学术氛围中受到熏陶。清华大学施惠基教授作为教学顾问,多次到南昌大学与学生座谈,为学生作报告。研究员刘小明教授担任本硕班学生的班主任指导学生的学习。

      这些成果预示了南昌大学高等研究院的科学创新潜力与美好的发展前景。我们已经可以看到,高等研究院已经初步打破了学科和专业的壁垒,成为超越院系界限的校级科研平台,一个充满活力与希望的科研“特区”。

      然而,探索总是充满艰辛,实现不同学科的实质性交叉融合,探索科研体制的新模式、探索培养创新人才的新模式仍然有大量的工作要做。相信南昌大学高等研究院将继续加快建设和发展步伐,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推进多学科交叉创新研究,多出成果,为南昌大学推进内涵建设、培养领军人才和塑造大学精神作出更大贡献。

     

        相关链接:http://www.moe.gov.cn/edoas/website18/09/info1242703114408409.htm

     

热点新闻更多>>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区学府大道999号办公楼三楼   

电话:0791-83969057   邮编:330031

版权所有:南昌大学新闻中心     点击数:


手机版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