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 江西日报: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张剑教授――妙手扶桑梓,高医攀新峰
  • 作者:张绪鸿 摄影:张绪鸿
    点击数:
  • 发布时间:2012-05-04字体:[
  •      
      5月3日,江西日报A3版报道了我校一附院张剑的专访报道,全文如下: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张剑教授――

    妙手扶桑梓,高医攀新峰 

    他用最优质的服务温暖病人,用最慷慨的善举接济病人,用最精湛的医技挽救病人;他始终站在学科前沿,带领所在科室成为江西省医学领先学科和全国首批6个内镜培训基地之一;他率医疗队千里驰援汶川地震灾,救死扶伤1833人,把江西医生的仁医情怀留在灾区。

    51国际劳动节当天,记者见到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张剑教授。

     

    德艺双馨,患者眼中的亲人

    “都说医者仁心,张剑有一颗敦厚善良的心,这让他成为一名优秀医生。”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魏云峰说。

    1978年踏进江西医学院大门前,农村人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农村缺医少药给农民以及他们的家庭造成的痛苦,成为少年张剑心中无法愈合的伤疤。每次想起来,仿佛无数支利爪,撕扯着他的心。

    在校期间,张剑如饥似渴地饱览医学书籍,扎扎实实地练就操作技能。毕业参加工作后,他以医院为家,门诊、病房、手术室、图书馆成了他苦练技能、获取知识的“阵地”。

    从医二十多年,张剑用勤劳和汗水践行誓言,尽最大努力救死扶伤,虽然职位从一名住院医师变成医院党委书记、副院长,但是坚持每天上班都下病房,询问患者病情、与家属术前沟通、术后观察患者、完善病历……事无巨细他都亲力亲为、任劳任怨。

    多年的从医经历不仅让张剑练就一身“好武艺”,在疑难杂症、危急情况面前也能应对自如,妙手仁心。让他深刻地认识到,医生对一个个充满期冀的患者的慰藉和关爱,能让病人消除后顾之忧,不仅是患者的定心丸,更能有效地辅助治疗。

    2008年除夕前夜,张剑在巡视病房时发现,他经治的一位肿瘤病人还没有吃晚饭,询问后才知道,为治病,他们一家人已经身无分文,连吃饭的钱都没有了。

    这怎么可以,不吃饭治病还有什么用?在得知情况后,张剑二话不说掏出身上所有的钱来给病人,第二天又组织全科同事捐款捐物,帮病人度过难关。

    记者在采访中听到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51日,家住东乡的患者吴跃民说,由于他家有两三个病人都在张剑的手下看病,他总能站在患者的立场设身处地想问题,遇到晦涩难懂的医学问题时,又能耐心地很形象地解释,“他的笑容能让焦虑的病人放松”。

    硕果累累,学生眼中的“牛人”

    作为一名出色的医生,张剑认为有仁心还不够,更重要的还必须有仁术。在业务技术上,张剑刻苦钻研,熟练掌握了本专业的疑难、危重等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成为本专业领域的领军人物。

    近年来,张剑参与主持了8项国家级、省级科研课题,发表论文40余篇,主编和参编论著8部,获得江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恩德思医学科学技术杰出成就奖、中华医学会优秀论文奖、江西省优秀论文二等奖以及医院优秀新技术奖2项。

     “说起张老师的‘独门绝技’,十个手指头肯定数不过来。”张剑的学生李德旺自豪地告诉记者,他采取Foly氏尿管扩张窦口的办法,减轻了鼻内镜治疗鼻息肉、鼻窦炎等手术引发的并发症,提高了鼻内镜手术的疗效;创造了术前肿瘤血管栓塞,术中经上面中部翻揭颌窦入路切除鼻咽纤维血管瘤的方法,解决鼻咽纤维血管瘤术野狭小、出血剧烈的难题。

    此外,张剑还与神经外科合作,在我省率先开展经鼻内镜垂体瘤切除术、经鼻内镜脑脊液鼻漏修补术、经鼻内镜鼻咽纤维瘤切除术等颅底手术;与眼科合作,在我省率先开展经鼻内镜眶内异物取出术・・・・・・

    与此同时,作为江西省耳鼻咽喉科学会主任委员和学科带头人,他希望更多有潜力的医务工作者能够通过不断地深造和学习,锤炼医术。张剑先后邀请了美国、德国、意大利、香港以及国内的著名专家学者来我省讲座和指导,并率领本省专业人员积极参加国际和国内重大学术会议,同时重视科室人才培养与梯队建设,全科15位医生中:博士4名,硕士7名,先后派送5人到国外学习和工作,所在科室被评为江西省医学领先学科和全国首批6个内镜培训基地之一。

    不惧险情,汶川地震救援中的铁人

    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后,灾区无数伤者牵动着亿万华人的心,也牵动着张剑的侠骨丹心。

    “从2008514凌晨4参加省卫生厅紧急会议接受任务,到中午出发还不到10小时。”张剑回忆说,年过五旬,他主动请缨担任队长和临时党支部书记,带领一附院首支、全省首批医疗队17人赴川。他来不及向妻子和孩子道别,来不及和白发苍苍的老母亲道别,连日用品、干粮等装备都是同事打点的,就背上背包立即赶赴灾区。

    抵达成都后,张剑主动要求带领队员去条件较为艰苦的重灾区青川县关庄镇。刚去的几天,那里断水、断电、无油、无米,通讯中断,吃的只有自带的方便面和矿泉水,几天下来口角起泡、胃肠不适;住的是稻田帐蓬,“天当被,地当床,跳蚤蚊虫随身伴”,生活条件特别艰苦。灾区缺医少药,医疗器械匮乏,工作条件极度简陋。

    更令人忧心的是,当时灾情险恶,医疗队所处位置上游正是堰塞湖,随时面临决堤,队员们有的情绪出现波动。张剑用行动这一无声的语言做起了思想工作:在帐篷里,他让队员们睡门边,自己“享受待遇”睡最里面;在得知堰塞湖即将决堤时,他让队员们撤离到半山腰,自己则留守在山下;当6.4级余震发生时,他没有丝毫惊慌,仍然在卫生院巡视检查救治物品......行动胜过华丽的语言,张剑迅速稳定住了“军心”。由于每天睡眠不超过3小时,他眼睛熬出血丝,嗓音嘶哑到不能发声,只能靠手势部署工作。而这个时候,队员们似乎全都更加明白张剑在布置什么,迅速地把张剑的要求落实到位。最终,张剑带领的这支队伍在成功救治1833名灾民后,安全返回医院。回昌前,他还组织全体队员将身上所有的12600元全部捐给当地灾民。

    据了解,从医二十年时间,张剑收到感谢信百余封,成功完成了千余例手术,治愈的患者不计其数。20117月,他作为全省唯一的党员医学专家,进京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等人的亲切接见。

    采访结束时,张剑告诉记者,“在夜深人静的时候,那些小时候和参加工作后遇到的,因为种种原因,没能战胜病魔的患者们的脸,就会浮现在我面前,让我心里很难过,感觉要学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张剑若有所思,目光已不由地落在书房中央挂着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八个字上。

     

热点新闻更多>>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区学府大道999号办公楼三楼   

电话:0791-83969057   邮编:330031

版权所有:南昌大学新闻中心     点击数:


手机版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