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邦芬院士接受本网记者专访
朱邦芬,物理学专家,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朱邦芬与黄昆先生一起确立了半导体超晶格光学声子模式的理论,被国际学术界命名为“黄朱模型”;建立量子阱中激子旋量态波理论;建立一个系统的量子阱中拉曼散射的微观理论;提出时间域介观物理概念。
如果说时间是一份明证,于朱邦芬院士而言,白发与皱纹记录的不仅仅是岁月的痕迹,更是他对物理数十年如一日而始终保持专注的热忱。从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到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再到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在物理领域跋涉数十载的朱邦芬院士,在端午节午后与笔者一道回顾他的人生轨迹。
“物理是万物之理,也是高科技的领军学科,像半导体、集成电路这些领域的研究对现实生活都是很有用的。虽然在物理这个领域中仍然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但至少在本世纪内还是带头学科。”当被问及如何在抽象的物理中寻找魅力时,朱院士这样解释道。然而科研的道路并非坦途,但是朱院士“顺其自然”的心态却时常能够化解在科研中遇到的困惑与压力。“搞科研不能强求,更不能钻牛角尖。关键在于坚持,并且能够不间断地做研究。”
在采访过程中,朱院士始终强调人才与创新的重要性,对于国家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战略,他也有着自己的解读:“作为拔尖创新人才要善于学习,并树立起自信心。科学上没有权威,学生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质疑的胆识。”朱院士不避讳地指出了中国式教育从幼儿园开始就存在的问题,“现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就是要破除这种被动接受的观念”。
中国的科研领域存在急功近利的问题,儒家文化传统又不利于创新,而高校教育是以积累知识为主而不是创造知识。因此,“因材施教”存在很大困难,这种种限制使得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更为迫切。那么在朱院士眼中,何为人才呢?“我觉得只要一个学生善于学习,善于思考和质疑,有高度的自信心,善于利用环境的优势促进自身发展,他就是人才。大学生就是要胡思乱想,仰望星空异想天开的时候或许就能产生新的想法。”
提起高研院承担的责任,朱院士给出了这样的回答,“一方面从搞科研的人来讲,要把理论向应用的角度去靠。另一方面,高研院要提供一个宽容的环境,不能过分强调时效性。”对于南昌大学开办的高等研究院本硕实验班,朱院士肯定了其发展的基本方向,“它充分发挥人才的特长,让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学习,做好学科交叉的功课,一定会做的越来越好。”
作为南昌大学高研院的学术顾问,朱院士很看好南昌大学的发展前景,对于昌大学子,朱院士也提出自己的期待:“明确自己想要做什么,然后尽力去把它做好。人生为做成一两件事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