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 南昌爱乐:为文化南昌披锦绣
  • 作者: 摄影:
    点击数:
  • 发布时间:2010-06-04字体:[
  •      

         人们常把交响乐比作“音乐王国的神圣殿堂”。柏林爱乐,纽约爱乐,维也纳爱乐……每座城市都以拥有一支水平精湛的交响乐队而感到自豪。

        在这个美丽的初夏,由市委宣传部、南昌大学联合打造的南昌爱乐乐团正式成立并举行了首场音乐会,大气泱泱、胸襟旷达的南昌终于有了以这座城市命名的第一个交响乐团,她标志着这座文化古城的音乐建设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展现了现代都市文明的精神风貌。在南昌致力于打造文化大市、文化强市的宏伟蓝图上,南昌爱乐乐团将用律动的音符为文化南昌建设写下生动的一笔。

                       江西交响乐发展史写下新篇章

        南昌与音乐有着不解之缘,南昌悠久的音乐历史、丰富的音乐文化在中国独树一帜、独领风骚。如果一直往前追溯,可以锁定在数千年前。2200年前,南昌建城,位居内陆,人们渔耕生息,音乐的历史却比这更为久远。西山梅岭下的“洪崖丹井”镌刻着黄帝时“伶伦制乐”的神话,被后人看作是中国最早的音乐传说。

        英雄城南昌有着丰厚的音乐文化底蕴。一个民族的音乐水平,对于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整体文化素养、艺术素养等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成立南昌爱乐乐团是文化发展的需要,也是提升城市品牌的需要。

        著名德籍中提琴演奏家、室内乐演奏家、南昌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南昌爱乐乐团艺术总监解路军告诉记者,南昌爱乐乐团是一支拥有90人的标准双管编制乐团。交响乐团是一个城市的品牌,南昌爱乐乐团的成立更是结束了江西没有交响乐团的历史。在这个年轻的乐团里,成员几乎全是海归音乐家和高校优秀音乐人才,90位团员相处的过程,同样也是一个互相交流提升的过程。乐团由武汉音乐学院周进教授担任常任指挥,留德小提琴演奏家董卫红担任团长兼乐队首席。德籍大提琴演奏家胡伟教授、奥籍小提琴演奏家王晓教授以及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及留学于德国、美国、法国、意大利、乌克兰等国家各大音乐院校的优秀青年教师们共同为乐团的创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月29日,新组建的南昌爱乐乐团在南昌广电中心首次亮相,在艺术家们精彩的演奏下,空灵处如灵巧飞燕快速掠过水面,欢畅处如娇艳鲜花铺满大地,宏大处如一望无际的草原让人心旷神怡,激昂处如战鼓声声振奋人心……优美的旋律把所有人都带进了神圣的艺术殿堂,为观众奉上了一席音乐盛宴。第一声试啼,就一鸣惊人,赢得了专家学者的尊重与肯定。来自奥地利的著名小提琴家萨博表示,这是一场起点非常高、非常精彩的演出。乐团的音准、音色和层次都把握得十分到位,既把作曲家的风格演绎得十分传神,同时自己的特色又没被掩盖。年逾八旬的著名音乐家张翼更是感叹:南昌爱乐乐团的成立和精彩演出,为江西交响乐发展史谱写了崭新的篇章,标志着江西交响乐艺术迈上了一个新时期。

                          南昌爱乐开启文化惠民新时代

        “爱乐乐团”是真正热爱音乐的人们心中的一杆旗帜或一个符号。以“爱乐”为名的乐团基本上均为声誉卓著、品质一流的交响乐团。“柏林爱乐”、“维也纳爱乐”及“中国爱乐”等,都是国际级或亚洲的顶尖音乐团体。南昌爱乐乐团自宣告成立那一刻起,目标即是全国一流、世界瞩目。

      然而就是这样一支起点颇高的交响乐团,在洪城市民面前却没有门槛可言,因为观众想欣赏南昌爱乐乐团的演出,是非常容易的事情。留德小提琴演奏家、南昌爱乐乐团团长董卫红说,南昌爱乐乐团现在已经开始筹备演出季,以后南昌爱乐乐团每年大型演出会在10场以上,下一场预计就在7月初。在演出中,除了西方古典音乐,还会有一些大众化的曲目,如《茉莉花》等。通过这些方式,让高雅音乐走进大众。让所有市民都能与高雅音乐零距离接触。此外,南昌爱乐将以亲民的姿态,普及音乐,培养观众,乐团将走进露天广场、社区、校园,哪里有需要,南昌爱乐就出现在哪里。

        曾几何时,“高雅艺术”对于南昌人来说是一个遥远的词汇,大型交响乐团演出一般只出现在北京、上海等大都市的大剧院里,但是今天,南昌人有了自己的爱乐乐团,南昌的观众可以在家门口欣赏到一流水准的高雅艺术“盛宴”……近年来,交响乐、音乐会、芭蕾舞等各类高雅艺术登陆南昌的频率越来越高,已呈现出越来越兴旺的态势。

        从事教育工作的戴老师告诉记者,以前从来没意识到儿子对音乐感兴趣,而这次听完南昌爱乐乐团首演结束后,儿子竟完全被陶醉,音乐会刚一结束就涌到舞台前,想和音乐家合个影,久久不愿离场。回家后,更是手舞足蹈、滔滔不绝地向家人描述音乐会,心情激动得久久不能入睡。戴老师深有感触地说:“以前以为高雅艺术遥不可及,这场音乐会让我明白,其实我们普通市民,特别是孩子,都需要高雅艺术的熏陶。”

        高雅艺术的接受程度,往往与一个城市的经济实力、文化品位、市民素质成正比。南昌高雅艺术的大发展,也为高雅艺术“落脚”提供了保障。南昌爱乐乐团不仅是高雅艺术的大殿堂,而且是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代表作,它定位于高雅艺术与大众市场的结合,在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产业之间寻找平衡点,保障人民群众文化生活需求,真正体现“高雅艺术文化惠民”。现实中,一直以来高水准、高规格的艺术演出,往往因为价位居高不下的门票让大众望而却步;而南昌爱乐乐团的成立让普通市民听一场交响音乐会成为一件容易的事。因为南昌爱乐一成立,就主动开展文化惠民活动,“爱乐乐团成立后,市民要欣赏高雅音乐就更容易了。”董卫红介绍说,乐团每年的专业演出,都会以公益性演出为主,让更多爱好艺术的普通大众尤其是家庭,都能走进高雅艺术殿堂的大门,真正实现文化惠民。

        “能在家门口就能欣赏到高雅艺术,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在市直机关上班的王小姐观看了南昌爱乐乐团首场演出后说。经常能够在家门口和高雅艺术零距离接触,对于市民来说已变为触手可及的现实,这无疑揭开了我市文化惠民事业发展新的一页。

                            高雅艺术让南昌更优雅

        法国著名音乐家圣桑有句名言:音乐始于词尽之处。这就是说,音乐是言语之外的另一种表达和交流方式,是一种心灵的状态。以交响乐为代表的高雅音乐,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市民的文化修养,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因此,一座城市交响乐的发展水平,是衡量该地区整体文化水平的标志之一。因而国外每个著名城市都有自己的交响乐团,许多省会城市都把交响乐团作为一张自我推介的文化名片。

        一个城市的魅力来自其品质的优雅。“森林城市、花园南昌”的建设扮靓了南昌城的外表,而城市的文化建设,尤其是反映市民精神需求的休闲文化,却真实地体现了城市内在的品质。城市的灵魂在于文化,文化的引领在于传播经典、弘扬高雅。

        如果说数字化使城市更有智慧,那么,交响乐将会让南昌变得更有品位。“南昌爱乐乐团”的组建不但促进了南昌交响乐艺术事业的发展,而且为提高市民素质、促进文化交流、增强城市文化竞争力、提升南昌在国内外的知名度构筑了坚实而宽阔的平台。

        “一座没有文化、没有内涵的城市,不可能成为真正的现代化城市。缺乏高雅文化的生活,也不是真正意义的现代生活。同时,高雅艺术的普及,不仅繁荣了文化事业,丰富了城市文脉,还全方位地展示了南昌对外开放的良好形象、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市民全面发展的时代风貌。”德籍大提琴演奏家胡伟说,“‘爱乐’能让城市锦上添花,拉近与世界的距离。”

        作为代表城市新文化品位的南昌爱乐乐团,承载着江西音乐人和市民的热切期望,也承载了这个城市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梦想,正如董卫红所说,“文化与国际接轨,才是真正的开放,真正的与国际接轨。”董卫红表示,要集南昌音乐人之力,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播种灌溉,点滴增厚城市的音乐文化土层,使南昌爱乐乐团成为城市文化“金名片”,把乐团打造成一支全国一流交响乐团的目标,乐团将夯实内功,力争走上国内外更高的平台,以扩大乐团的影响力,同时让业界专家更好地了解南昌爱乐,认同南昌爱乐,为南昌打造文化大市、文化强市建设谱就一曲华彩乐章。

        从首次接触到逐步的普及,一场场高雅艺术的演出让英雄城每一个浸润其中的市民深有感触:优秀的音乐文化不仅丰富了我们的精神生活,也潜移默化地提升了我们的素质。

        “这次爱乐乐团的首演不仅让我看到了南昌艺术家一流的水平,更让我看到了南昌人素质的可喜变化。我们全家都很期待南昌爱乐乐团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为现代城市注入更多文化内涵。”外企工作的张先生说。

        有艺术存在,人们的生活就有了声光乐影,就有了缤纷色彩,这样的高雅艺术点亮了我们的生活。1934年,爱国音乐家程懋筠在南昌建起了“湖滨音乐堂”,成立了一支管弦乐队,并亲任指挥,每逢周末便为南昌市民演奏,这也是南昌近代音乐史上的第一声管弦!76年前那个披星望月的露天音乐堂如今是声、光、效具佳,温控设备一流的室内音乐厅;76年前那个只有20人的小乐队如今是荟萃国内外数十多位演奏家、声部齐全的现代交响乐团;76年前那一声管弦将化作激情澎湃、宏如金钟的交响。当我们的后人翻阅到“南昌21世纪音乐文化史”这样的章节,将会赫然看到:“南昌爱乐乐团”首演于2010年5月29日……

        南昌“爱乐”,带来的不只是音乐。

        6月4日,今视网刊登了这篇《南昌爱乐:为文化南昌披锦绣》,相关链接:请点击这里

热点新闻更多>>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区学府大道999号办公楼三楼   

电话:0791-83969057   邮编:330031

版权所有:南昌大学新闻中心     点击数:


手机版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