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 【江西日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 激发地方高校活力
  • 作者: 摄影:
    点击数:
  • 发布时间:2025-10-13字体:[
  •   

      编者按:10月13日,《江西日报》“学与思”周刊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 激发地方高校活力》为题刊登我校政策研究与综合改革办公室朱旺力、曹坤撰写的理论文章,详情如下: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围绕高素质人才和科技制高点的国际竞争空前激烈,教育越来越成为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赢得战略主动的关键因素。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整体水平进入世界第一方阵。地方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普通高校中的比例超过95%,肩负着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各类专门人才的重要任务,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力量、提升区域创新发展水平的重要支点。

    目前,地方高校仍存在世界一流大学偏少、科技支撑力不强、培养适配新兴产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不足、科研成果转化率偏低等问题。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地方高校要将服务教育强国建设和赋能行业高质量发展作为重要使命,通过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解决办学规模与结构、质量与效益等发展深层次问题,优化管理制度、完善治理体系,进一步激发办学活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强大支撑。

    深刻把握地方高校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要求。一是准确领会和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要求,聚焦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结合国家战略和地方所需谋划教育综合改革,真正把深化改革精神实质贯穿于地方高校发展的各方面、全过程。二是从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的高度,聚焦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六大特质”推进改革,坚定不移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高校党组织建设、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全力推进一流学科建设、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在育人渠道、内容支撑、形式载体等方面守正创新,确保党的事业后继有人。三是树牢“一盘棋”思想,注重实施教育综合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区分轻重缓急,做到有的放矢,推动党的领导与现代高校治理深度融合,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和发展势能,通过深化教育教学、科技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形成推动地方高校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

    深入推动地方高校教育综合改革任务落实落细。一是坚持系统观念,加快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推进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各类育人要素的互联互通,激发协同育人内生动力;积极响应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动态调整地方高校学科专业设置,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和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人才自主培养体系,提升地方高校人才培养与区域发展的适配度。二是建立科技发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强重点学科领域前瞻性、引领性布局,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强化市场需求对接、完善转化服务链条,激发高校科研人员参与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提高转化效率,更好发挥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三是建设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大力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广大高校教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抱负,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创新优秀青年人才引进机制,针对不同类型人才实施差异化评价标准,将师德师风、育人实绩和社会效益等指标引入评价体系,促进地方高校人才评价与培养、使用、激励等相衔接。

    深度激发地方高校推进教育综合改革的内生动力。一是破除论资排辈以及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等用人模式,加大对各类创新主体和拔尖人才的“松绑”力度,在职称评定、经费使用等方面赋予地方高校更大自主权。二是打破学科壁垒与组织边界,将不同学科的知识体系、研究方法与人才资源视为有机整体,通过建立跨学科研究平台,推动地方高校院系间人力、物力、信息的流动与共享,提升高校治理效能,为培养复合型人才、推动知识创新筑牢根基。三是健全校企合作育人机制,推动产教融合走深走实,推进多层次多领域的校企合作、校地合作。在合作方式上,鼓励企业共建共享实验室和实践研究基地以及委托地方高校定向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等方式参与地方高校建设。释放地方高校科教资源潜力,开拓更多应用场景,为前沿技术提供落地方案,让创新成果走出“象牙塔”。

    原文链接:https://dj.jxnews.com.cn/webDetails/newspaperNews?b_id=144399_2707492&paper_id=2&section_id=1135835&app_code=xsb_dajiangxinwen&tenant_id=312

    审校:许航、涂金凤、朱文芳、陈小赤



热点新闻更多>>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区学府大道999号办公楼三楼   

电话:0791-83969057   邮编:330031

版权所有:南昌大学新闻中心     点击数:


手机版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