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 【大讨论】试论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
  • 作者:退休二支部 陈世润 摄影:
    点击数:
  • 发布时间:2025-07-01字体:[
  •   

    近几个月我学习了多个关于教育教学思想大讨论的重要文件,系统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及南昌大学《深入学习领会总书记的重要论述 贯彻落实教育强国规划纲要部署 以思想大解放观念大转变推动学校事业大发展——校党委书记罗嗣海在全校教育教学思想大讨论动员大会上的报告》等材料,本文围绕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谈点认识和体会。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9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这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指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加快补齐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短板。落实健康第一教育理念,实施学生体质强健计划,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加强校园足球活动,有效控制近视率、肥胖率。推进学校美育浸润行动。实施劳动习惯养成计划,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解决复杂问题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就德育来讲,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凡是不利于实现这个目标的做法都要坚决改过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重教尚学是中华民族世代传承的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内在动力。我国目前教育强国的指数居全球第23位,比2012年上升26位,是进步最快的国家,这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是完全正确的。

    就智育来讲,科技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充分彰显了我国智育成效,令中国人民扬眉吐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深入推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出加快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任务,确立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奋斗目标。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基础前沿性研究实现新突破,在量子科技、生命科学、物质科学、空间科学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原创成果,微分几何学两大核心猜想被成功证明,化学小分子诱导人体细胞实现重编程,二氧化氮人工合成淀粉实现“技术造物。”战略技术领域迎来新跨越,“嫦娥揽月,”“天和”驻空,“天问”探火,“地壳一号”挺近地球深处,“奋斗者”号探秘万米深海,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商运投产。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第一颗6G卫星发射成功,北斗导航提供全球精准服务,国产大飞机实现商飞,高铁技术树起国际标杆,新能源汽车为全球产业增添新动力,生物育种、新药创制、绿色低碳技术助力粮食安全和健康中国、美丽中国建设。”成绩娇艳,令国人振奋,我为祖国发展强大强盛感到无比自豪,这一切都归功于中国共产党对科技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归功于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归功于党引领大中小学在智育方面的教育和培养培育,久久为功得以实现。当今时代,人才是第一资源,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要把三者统一有机结合起来,一体统筹推进,形成高质量发展倍增效应。放眼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建成教育强国、建成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朝着建成教育强国战略目标扎实迈进。

    就体育来讲,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差距较大。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加快补齐体育短板。要赋能大中小学体育教育,1、课程体系创新。让体育教育更有趣,更专业。小学阶段以游戏化、趣味性为主,培养运动兴趣。中学阶段,引入专项技能(如篮球、游泳)与健康知识结合。大学阶段,开设多样化选修课(如攀岩、瑜伽、体能),结合专业规划提供教练。2、跨学科融合。将体育与生物(运动生理学)物理(运动力学)心理(压力管理)等学科结合,提升知识深度。3、资源与设施优化,打破场地与师资限制,推广智慧操场、改造运动角;推动学校社区场馆共享,课后和假期开放设施。4、师资能力提升,引入退役运动员、专业教练进校园。5、社会协同,构建“家校社”联动生态。6、政策保障制度化和长效化。确保中小学生每天1小时体育锻炼,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推动高校将体测成绩与评优挂钩。赋能体育教育不仅是增强体质,更能培养抗挫折能力、团队精神和终身健康习惯,最终实现“以体育人”的目标。

    就美育来说,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补齐美育短板。美育不仅是艺术技能的学习,更是审美、情操与心灵的融合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健康的审美观和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要打破传统美育边界,在大美育观引领下,让美育从“小概念”走向“大格局”,推动美育从单一的艺术课堂走向全学科、全场景的浸润式教育。例如,深圳光明区尚美小学,以“宋韵美学”为核心,构建起跨学科融合的美育课程体系。语文课上,学生改编宋代诗词并配画;美术课赏析宋画宋冠;体育课引入宋代传统游戏;学生身穿宋服、体验点茶插花,沉浸式感受雅致生活美学。将宋代美学拆解为跨学科课程链,让美学从“小美育”升华为全学科融合的“大美育”。这种全员、全科、全域、全时美育模式,正推动美育从“课程任务”转化为学生的“生命自觉”。

    就劳动来说,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补齐劳动短板。我们要塑造劳动精神,即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精神。培养学生劳动意识和能力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配合。从小培养劳动习惯,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用具体表扬代替物质奖励。小学开设手工课、种植课、班级值日、校园保洁。中学开展职业体验、社区服务。大学强化专业学习、社会实践、培养职业技能。要设立劳动周、开辟劳动基地。社区要组织学生参与公益活动(环保清洁、敬老院服务),与农场、工厂开展研学,体验不同职业的劳动。劳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责任感、解决问题的能力、感恩之心。

    德智体美劳的“五育”是一个有机整体,共同构成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体系。它们内在关联,具有辩证统一关系;德(德育)是灵魂与方向,解决为谁服务的问题。智(智育)是核心能力,提供知识基础和认知工具。体(体育)是物质基础,保障身心健康。美(美育)是情感纽带,培养审美与创造力。劳(劳育)是实践载体,实现知行合一。德智体美劳不是简单叠加,而是如同“五指握拳”的乘数效应。


    审校:许航、涂金凤、朱文芳

热点新闻更多>>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区学府大道999号办公楼三楼   

电话:0791-83969057   邮编:330031

版权所有:南昌大学新闻中心     点击数:


手机版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