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 【江西日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 激发地方高校动能
  • 作者: 摄影:
    点击数:
  • 发布时间:2025-07-21字体:[
  •   

    编者按:7月21日,江西日报“学与思”周刊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 激发地方高校动能》为题刊发我校教师彭迪云、李伊力、游婉萍合作撰写的理论文章。详情如下:

    今年第11期《求是》杂志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文章强调,“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以改革添动力、增活力,让广大教师潜心育人、大胆探索,让广大学生朝气蓬勃、追逐梦想”。高等教育作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龙头,肩负重要使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将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作为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的关键举措。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是一个系统性跃升和质变,必须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地方高校是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主体,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力量。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强国的重要论述,在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江西篇章中彰显高校担当和高校力量,切实将总书记对江西发展的殷切嘱托转化为服务兴赣强省的实际成效。

    当前,以数字技术、人工智能、万物互联、人机协同为标志的数智化革命正在冲击传统的教育生态和模式,教育形态、科研范式和人才标准面临系统性重构,高等教育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核心支柱,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关乎国家未来竞争力的深刻转型。高等教育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处理好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回归育人本位,这需要国家层面的战略引领与资源投入、高校管理者的远见与魄力、教师群体的积极转型以及社会力量尤其是产业界的深度参与和支持。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来临,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面临战略定力与改革张力的平衡、知识生产与产业规律的适配、制度刚性与生态弹性的协同等挑战,地方高校亟须在守正创新中探寻突围之路。

    把握战略定力与改革张力,锚定方向突破创新。高等教育改革的本质,在于深刻把握战略定力与改革张力之间的辩证关系。战略定力是根基,高校要牢牢锚定办学初心、文化传统与服务区域发展的使命,坚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优势学科基因,确保改革不偏离价值航向。要以改革张力为引擎,驱动高校勇于突破发展和治理的路径依赖,积极创新育人体系,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区域发展与现代产业技术变革,提升治理能力。这要求地方高校在办学定位上兼顾服务区域与对接国家战略;在人才培养上平衡根本任务与路径创新;在学科建设上融合传统特色与前沿趋势。实现这一平衡关键在于构建“双循环”机制。对内要厚植质量文化,通过自我评估与持续改进,将优秀传统内化为核心竞争力。对外要建立敏捷响应机制,吸纳政府、行业、企业等多元主体参与治理,动态对接社会需求。在坚守核心价值中激发创新活力和发展潜力,重点在于破解两大核心矛盾。一是针对学科专业滞后于产业变革的问题,通过“学术价值-社会需求-学生发展-资源适配”的系统评估,实现在动态优化、分层融合、特色传承中的迭代升级。二是针对人才培养惯性与人才需求脱节现象,构建保留学科经典理论的基础层、融入产业技术标准应用层和对接前沿交叉领域拓展层有序递进、供求适配的课程体系。

    推动知识生产与产业规律耦合,构建需求导向的创新生态。推动高校知识生产与产业发展深度耦合,要强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构建以产业需求为导向重塑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生态。地方高校科技创新要主动对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突破传统“学科中心”模式和成果转化“孤岛效应”,实现从微观到宏观的系统性变革。科研组织逻辑应从“论文导向”转向“解决问题导向”;打破学科边界,深化有组织科研,推动创新链人才链深度融合;重建校地互动关系,使高校成为区域创新网络的枢纽节点,形成“反向创新”路径,即以产业发展需求牵引科研攻关方向,将企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构建政产学研协同创新联合体,建立“动态预警-靶向布局”机制,定期发布区域紧缺急需学科专业清单,实施动态调整。健全“产业立题、企业出题、人才答题、科技解题”协同机制,将地方产业技术难题直接转化为科研课题,让企业真实项目成为教学实践载体,推动更多优质科技成果从校园走进企业、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构建涵盖教学创新、社会服务贡献、技术转化成效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多维评价体系,激发教师服务社会的内生动力。

    促进制度刚性与生态弹性协同,创新现代大学治理范式。地方高校治理现代化的核心,在于协同制度刚性与生态弹性,平衡秩序与活力。要构建“底线管控+弹性空间”的治理范式,以制度刚性为根基,通过夯实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学术伦理规范、科学决策体系三大核心支柱,确保办学行为规范有序。生态弹性是活力的源泉,在学术探索与教学改革中要保留必要包容度,通过建立容错试错机制、设立改革创新试验区等方式,充分释放基层创造活力。以深化校院两级改革与促进学科交叉融合为重要着力点提升治理效能,依据权责对等原则,将专业设置、导师选聘、经费支配等关键权限实质性下放,真正激活二级学院的办学主体作用。打破学科专业壁垒,通过设立专项基金、组建跨学科团队等举措,推动协同创新。建设AI赋能的智慧治理平台,整合全域教学、科研、管理数据,赋能精准决策,构建数字孪生校园模型,优化资源配置与空间效率。构建涵盖学术贡献度、社会服务力、文化引领力的“三维模型”,引入“区域经济适配指数”“技术转化效能系数”等特色动态评估指标,适当提高服务地方贡献度的权重,引导高校不断提升支撑力和贡献力。

    地方高校的综合改革之路,是一条守正创新、兼容并蓄之路,更是一条系统性跃升的质变之路。江西高等教育的综合改革,不仅仅是简单复制国家“双一流”建设路径,更需要构建具有赣鄱气派的新型办学治校育人范式,即既能将红色基因转化为育人优势,又能将陶瓷、稀土、中医药、生态等地方特色资源深度融入学科;既能服务我省打造“三大高地”、实施“五大战略”,又能在参与全国全球创新中重塑价值。站在新的起点,我省高校需要有教育强省勇争先的担当和守正创新善作为的智慧,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扎根赣鄱大地、服务发展需求”为根本宗旨,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在服务“1269”行动计划和六大未来产业中构建独特知识生产范式,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以数字化转型赋能治理,以开放合作借梯登高。通过进一步优化高等教育资源布局,制定差异化发展路线图,用好分类考核评价指挥棒,让每一所高校在不同领域、不同赛道塑造优势、办出特色,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江西篇章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原文链接:

    http://epaper.jxxw.com.cn/html/2025-07/21/content_144399_2425533.htm

    审校:许航、韩周松、程慧萍、陈小赤


热点新闻更多>>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区学府大道999号办公楼三楼   

电话:0791-83969057   邮编:330031

版权所有:南昌大学新闻中心     点击数:


手机版新闻